APP下载

艺术职业教育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探索

2021-12-13郑萍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8期
关键词:实践探索

【摘要】本文探讨艺术职业教育如何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助力福建省乡村振兴。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方式,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艺术职业院校深度参与并积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为艺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有力参考。

【关键词】艺术职业教育;乡村文化振兴;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24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8-165-03

【本文著录格式】郑萍.艺术职业教育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探索——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8):165-167.

基金项目:2019年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科研项目成果(项目编号:CEFA2019024),项目负责人:郑萍。

一、艺术职业教育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关系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和内涵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乡村振兴五大战略之一,乡村文化振兴是精神基础。乡村文化主要体现以下內涵:一是以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出发点,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二是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2035远景规划为目标,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三是以提升农民群众职业技能、综合素质为落脚点,为乡村振兴人才战略提供智力支撑;四是以保护、传承、发展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推动乡村传统文化与城市文化、现代文明深度融合[1]。

(二)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问题

1.建设主体缺位导致传统文化断裂

农民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乡村优质人力资源大量转移流失,知识技能型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迁移,青壮年人口比例快速下降,形成乡村人口“空心化”。留守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成为承载乡村传统文化的主要群体,留守人群缺乏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且随着社会阶层变化被逐步边缘化,导致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逐步减弱直至失去,对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强大阻碍,动摇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根基[2]。

2.建设机制缺失导致人才队伍流失

人才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力。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面临较大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缺乏人才的培养培训机制,在农村,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乡土文化传承以及农村文化骨干等主要还是通过师徒传授、自发传承等方式,容易断层甚至失传;二是由于乡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综合服务等,以及个人发展和机遇,与城市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引才留才土壤贫瘠,人才流失严重。

3.建设意识薄弱导致基础设施落伍

目前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存在理念落伍、规划落后、建设滞后、管理困难等问题。在理念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秉持长期以来以经济发展为主的理念,忽视文化建设,经费投入占比低。在规划方面,缺乏统筹规划、定位不科学等,有的乡村追求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盲目跟风建设,甚至不惜破坏古民居、古建筑等。在建设方面,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大部分滞后,部分乡村无村级文化活动场地、设施设备、专项资金等,从根源上制约了乡村文化的发展。在管理方面,缺乏专门专业的管理人员,文化空间有建设无管理,运营维护困难重重,与城市文化生活的丰富形成强烈反差[3]。

(三)艺术职业教育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使命和任务

1.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是艺术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十九大上作出的重大部署。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2021年,国家成立乡村振兴局,将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艺术职业院校作为专门培养高级艺术应用性人才的阵地,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深刻认识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要立足高等职业教育的角度,主动融入乡村文化振兴建设,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拥抱新时代的历史新机遇[4]。

2.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艺术职业教育作为融入乡村文化振兴的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既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艺术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乡村文化振兴为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教研提供改革方向和鲜活素材,是产教融合拓宽服务的重要渠道,也是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平台。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完善、创新,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反之指导教育实践,推动艺术设计教育的良性发展。

3.艺术职业教育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不可替代

文化艺术在乡村振兴过程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文化艺术助力,另一方面文化艺术又在精神层面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源源动力。艺术职业院校是文化艺术创造力的发源地,在保护传统乡村环境,保留乡村传统文化,开发乡村文化项目,搭建乡村文化交流平台,孵化乡村文化创业与人才队伍,促进乡村文化和经济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二、艺术职业教育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一)产教融合推动乡村文化艺术人才培养

艺术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要立足教育改革与时代发展前沿,对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转变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具有艺术职业教育特色的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要融合乡村特色文化,因地制宜培养乡村艺术人才。例如,可以充分挖掘乡村中蕴含的大量文化遗产,引导学生整合、规划、重塑历史文化格局和山水环境,实现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要结合乡村文化产业特色开展本土文化人才的培养培训,提高本土基层文化骨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为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保驾护航[5]。

(二)“艺术+”推动形成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是围绕乡村的民间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利用现代经济理念和产业经营模式而开展的经济活动,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经济推动力[6]。艺术职业院校要发挥人才优势,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形成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设计作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保护、艺术创作、创意设计的有机结合,推动艺术学科专业与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打造“艺术+”或“+艺术”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模式,为实现乡村“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打造休闲农业、景观农业、创意农业等,传承农耕文化,为农业及农业产品赋予精神文化内涵,提供艺术设计性的应用服务等。

(三)工学结合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

艺术职业院校突出应用性和技能型,学生动手能力强、技术功底扎实,是从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最佳人选。要通过工学结合、校乡合作,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等“三进”(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让师生学习、了解、走进、热爱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文化。要通过艺术实践教学,走进田野乡间,融入鄉村文化,真正把实践的课堂建立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要通过成立工作坊,邀请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融合项目和课题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四)协同校乡政企推动乡村文化综合服务

坚持艺术职业院校与地方经济发展协同互动,与乡村、政府、区域、行业、企业等对接,增强与乡村文化发展的契合性。在综合服务人才培养方面,要发挥行业办学优势,精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输送愿意扎根乡村、能与乡村共同成长的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切性。在专业建设方面,以专业对焦区域、对焦企业,高位打造县域、乡域校企合作平台。在艺术兴乡方面,要大力推动乡村公共文化事业供给,打通传统特色和现代元素、艺术文化和休闲生活之间壁垒。在公益服务方面,要加强公益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古建筑保护与修缮、文化服务中心等硬件设施建设,也要加大艺术教育、传统文化、文艺创作等软实力提升,切实提高乡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7]。

三、艺术设计专业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

(一)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加强艺术人才培养

1.优化专业结构设置

艺术设计专业确立“工学交替,创意驱动,递进提升”,教、学、 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培养设计制作能力为基础,创意设计能力为核心,结合非遗文化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形成了“重传统、强创新、深服务”的专业特色。

2.优化课程体系

依据“助力文旅产业发展、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对本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与改革。如《传统与地域文化元素分析》课程,通过地域文化研究,探索艺术设计教学,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富有地域文化韵味的设计风格,为地方发展文化产业和特色经济赢得更多的优势;设置专业实践课程(写生、考察),提升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认知与体验,对全国多个特色村落进行采风、考察。如浙江富阳的东梓关村、安徽宏村及江西婺源等多个村落。通过校企共建的乡创设计研发中心,将实际项目导入核心课程及综合实践环节,完成项目设计。如:室内设计专题(梅村村民服务中心设计)、包装设计(梅村村农产品包装设计)、毕业设计(大坂村规划设计)等,实现知识及技能专业化、职业化,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

3.构建教学实践平台

通过与校、企、政府等形成“校+地+企+乡创中心+社会组织”合作模式,构筑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学校与企业、社会共同培养的模式。

4.教学方案共建共享

校企双方共建乡创设计研发中心,组建一支由学校、行业、企业组成的,具有很强文化创意设计能力的教师团队,共同指导学生进行乡村整体环境升级改造与文创产品的设计与研发,通过学校、企业的项目合作导入课程,让学生直接参与设计实践,实现专业知识与设计实践无缝对接,很好地培养创新、创意、创业的意识。

(二)对接乡村特色产业需求,实现“艺术精准扶贫”

与企业共同参与乡村振兴项目的整个设计流程。通过乡创设计研发中心,师生深入实地与当地政府、村民沟通交流,对接需求。设计成果衔接需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创意和主观能动性。

1.建立乡创设计研发中心,助力学生创新创意创业

依托校企双方共建乡创设计研发中心,将实际项目融入课程教学,结合设计竞赛、项目孵化等手段,构建课内课外全程育人体系。充分发挥乡创设计研发中心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作用,将创新成果引入企业。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同时积极响应福建省精准扶贫号召,为建瓯市梅村村、闽侯小箬乡大坂村等地免费开展帮扶设计,为当地节约设计成本,获得了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

2.构建社会教育平台,探索乡村振兴新思路

发挥艺术设计专业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和全国“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的作用,组织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人才培养、企业发展、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讲座培训,研究和推广乡村振兴创新实践的经验和示范典型,探讨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的新思路。举办了2018年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2020年罗源县第十四期乡村振兴培训班等活动,目前参培学员已近180人。

(三)传承乡村文明,振兴乡村文化

通过乡创设计研发中心帮助当地村落成功转型升级,实现乡村复兴。通过校企合作,成立乡创设计研发中心,实现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同时帮助当地村落成功转型升级。目前已完成闽侯县小箬乡大坂村的规划、设计及施工,将“空心村”打造成艺术村,并将残破古厝改成咖啡吧、艺术体验馆、书吧以及民宿,完成农副产品的包装设计。2018年底至今已经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成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

结合乡创设计研发中心的优势将罗源县飞竹镇斌溪村推出“三个斌溪”的行动方案:“文武斌溪、数字斌溪、平台斌溪”,打造“中国文武状元村”,创建成国家4A级乡村旅游景区。以“党建引领,人才助力,全民参与、乡村振兴”形成“共同缔造的斌溪模式”。目前已经完成党群服务中心、竹艺坊、古油坊、状元楼、村志馆、古街道、中艺美术馆、武夏红艺术馆、乡创产品的设计等。

2020年,對罗源县西兰乡磹石村进行整体规划,在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漫山遍野的野生杜鹃花基础上,推出“3色磹石”的行动方案:“红色磹石、绿色磹石、蓝色磹石”,形成“红色领航、磹石花海”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磹石模式。目前已经完成游客服务中心、杜鹃花育苗基地、红色舞台、百人宣誓台等项目的规划设计。

通过乡创设计研发中心,对接乡村建设任务书,在当地试点村进行整体村落设计改造升级。以艺术创意为主题,校企合作为契机,文创为带动,旅游为辅助,助力文旅产业发展,融入乡村振兴战略。闽侯县小箬乡大坂村荣获“福建省美丽乡村”“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罗源县飞竹镇斌溪村荣获“福建传统村落名录”“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福建最美乡村”等荣誉,形成了“艺术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式。

随着这些试点村建设完成,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形成一系列后续活动。通过乡创设计研发中心,这种“校+地+企+乡创中心+社会组织”的模式,构筑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艺术设计助力文旅产业发展,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道路。

四、结语

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步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也将逐步深入。艺术职业教育要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勇立潮头,勇当重任。要进一步打通专业壁垒,探索建立专业群;利用资源优势,探索成立乡村文化振兴学院;强化学校定位,探索乡村泛文旅产业链布局,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再谱新篇章贡献艺术方案和艺术力量。

参考文献:

[1]卢玉英.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20.

[2]许佳君,孙安琪.农村空心化背景下乡村文化治理困境及对策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20(19):166-169.

[3]古小东,夏家馨,李海.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境、路径选择与梅州探索[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21(1):25-31.

[4]徐芳.浅谈艺术职业教育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推动作用[J].南方农业,2019(Z1):98-100.

[5]菏泽市文广新局. 以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战略[N]. 菏泽日报,2018-05-26(3).

[6] 田珂.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河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河南农业,2020(6):32-34.

[7]唐文忠,肖震山,李清.艺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与对策研究[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9(2):1-6.

作者简介:郑萍(1982-),女,福州闽侯,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创新创业、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实践探索
提升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实践探索
“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的实践与探索
民俗文化传承与中专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新经济时期高校纪律检查与业务监管协同机制建设的探索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