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非遗背景的民间舞蹈文化传承途径研究

2021-12-13杨莹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8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非遗传承

【摘要】在非遗背景下加强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有助于增强民间舞蹈传承与保护的意识,有利于强化民间舞蹈人文内涵。然而当下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为过度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忽视了文化传承,民间舞蹈开发利用不科学,未能够正确处理传承和创新之间的矛盾点。为了确保民间舞蹈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需要充分重视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加强对民间舞蹈文化开发的保护、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民间艺人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非遗;民间舞蹈;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8-059-03

【本文著录格式】杨莹.基于非遗背景的民间舞蹈文化传承途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8):59-61.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构成部分的各类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密切联系的实物与场所[1]。截至2020年12月,我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达到42项,在全球众多国家中排名首位[2]。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的范围十分的广泛,不仅有民间舞蹈、民间手工艺等,同时也包含了民间戏曲曲艺以及民间文学等。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为民间舞蹈文化的发扬和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另一方面也对文化传承产生不良影响,比如说文化保护与开发方式不科学、未处理好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等。当下,我国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宣传和发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探究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方式,不仅有助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对促进民间舞蹈文化发展与弘扬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各个区域来看,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发展契机,充分发掘各区域民间舞蹈优质文化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与开发方案,为民间舞蹈文化的稳定发展与弘扬奠定基础。

一、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

民间舞蹈是我国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种,主要来源于人民群众平时的生活中,包含了各式各样的民族精神以及文化内涵,记载了普通大众对幸福生活的热爱,表现出了良好的文化价值[3]。民间舞蹈的产生一般受到平时生活情境的启示,与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伴随着我国各个民族与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民间舞蹈也表现出了差异化的特征,相同的舞蹈类型,不同民族、不同区域赋予了其不同的精神与文化内涵。比如说舞龙是我国十分著名的民间舞蹈形式,不同区域、不同民族进行舞龙表演,其表演方式、要求等均具有较大的区别,在广东湛江雷州进行的舞龙表演一般采用高跷龙的表演形式,主要出现在节日庆典或者祭祀活动中,表演难度较大并且要求表演人员动作多样化;湖北仙桃沔阳开展的舞龙表演也是采用高跷龙的表演方式,而且龙灯只设置9个,表演人员要充当十大戏曲名角;在四川的龙溪地区,一般喜爱舞麻龙,有神棍戏麻龙、跳神棍等环节,表演人员通常都佩戴铜铃;在广州湛江调顺地区一般喜爱舞草龙,很好的展现出了龙的威猛高大,通常涵盖了双龙戏珠以及绞结龙尾等活动环节,该区域舞龙表演主要在春节之后,在完成舞龙表演之后,将草龙放到河边点燃。由此可以看出,民间舞蹈拥有显著的地域特征,传达了各个区域与民族的文化特色。在进行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时,一方面要加强民间舞蹈形式以及技艺的延续,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各个区域与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助于进一步探究区域历史以及文化发展历程,为现代文化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基于非遗背景的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机遇和问题

(一)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机遇

1.有助于增强民间舞蹈传承与保护的意识

进入到21世纪以来,我国许多地方都十分重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对本区域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2018年山西省为了促进非遗典型项目的建设,筹备了第四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典型项目上报与审核活动。随着申报的各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的落实,国家、各个区域政府部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设置了专门的资金,推动了各个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随着国家、各个区域政府单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的越来越重视,为民间舞蹈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场所,此外也有越来越多的民间舞蹈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说孔雀舞、摆手舞以及采茶灯等,有效提高了人民大众对民间舞蹈的重视程度,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民间舞蹈传承意识,促进民间舞蹈得到进一步发展。

2.有利于强化民间舞蹈人文内涵

民间舞蹈在成功入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逐渐的被人民大众所熟知,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更加紧密的联系。一些地方为了确保民间舞蹈能够为人民生活带来优质的服务,促进区域文化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积极寻找几乎被世人所遗忘的传统民间舞蹈资源,加强对其的表演和展示,使其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同时加强舞蹈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让人们对本区域的民间舞蹈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感悟,由此实现民间舞蹈人文内涵的升华。如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龙岩采茶灯就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直至后来完全的停播。进入到21世纪以后,龙岩采茶灯先进入到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紧接着在2014年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选中,之后在2018年永安村村民将自家收藏的手抄版《采茶灯》歌词捐献出来,使得龙岩采茶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喜爱,实现了龙岩采茶灯的当代再现[4]。为了确保龙岩采茶灯能够长久传承和发展下去,民间组织自发的进行谱曲、舞蹈创编等,政府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并为采茶灯提供良好的演出环境,让采茶灯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二)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1.过度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忽视了文化传承

我国大力支持各个区域政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并针对申报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和政策扶持。所以,许多区域都在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甚至有一些地方将获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作为衡量该区域文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所以,为了确保能够成功入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区域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民间舞蹈文献资料归纳和整合、民间艺人搜寻等方面,当某个民间舞蹈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地方政府往往又持不重视的态度,不注重对民间舞蹈的传承和保护,重点表现在没有充分重视培养民间舞蹈文化接班人,没有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深入挖掘,没有举办较多的民间舞蹈活动等,使得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舞蹈文化没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和传承。

2.民间舞蹈開发利用不科学

在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旅游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旅游+文化”成为当下旅游改革发展的主流趋势,更是打造许多区域特别的旅游产业体系[5]。为了提高本区域的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游客,通过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许多地方将自身的民间舞蹈引入到旅游项目中,将其作为旅游产业中的特色之一。如云南创作的《云南印象》、海南推出的《三亚千古情》等。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在经济发展需求越来越高的驱使下,难以保证民间舞蹈开发利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逐渐脱离民间舞蹈本质,商业化气息越来越浓厚,使得许多旅游景点推出的民间舞蹈缺乏原生态,充满了现代化艺术[6]。比如说,“担经挑”是赞赏女娲的传统经典巫舞,在淮阳地区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当地政府部门为了提高当地的旅游产业竞争力,将“担经挑”进行了特别的转化,使其表现内容及模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俏经担》舞蹈节目,并每年以此进行演出表演,事实上这样的改造严重损害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担经挑”。但是,淮阳地区的新闻媒体却大力赞赏了这种“创新”行为,并未充分意识到对“担经挑”今后长久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

3.未能够正确处理传承和创新之间的矛盾点

当下在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应该原汁原味的保留民间传统文化内涵与表现方式?还是依照当代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对民间舞蹈进行创新和改革?是现阶段各个区域政府单位不得不面对的关键性问题。假如政府部门采用保守手段进行民间舞蹈传承,必然会存在传统民间舞蹈与当代人们需求不吻合的问题,难以提高民间舞蹈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如果政府部门对传统民间舞蹈创新之后再进行传承,也很容易造成传统民间舞蹈中的文化内涵与思想的遗失,不能够将民间舞蹈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自然也就失去了传承的实际意义。因此,当下在进行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时,必须正确处理好传承和创新之间的问题。

三、基于非遗背景的民间舞蹈文化传承途径

(一)充分重视民间舞蹈文化传承

为了提高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效果,确保民间舞蹈能够稳定、长久发展下去,必须充分重视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作用和价值。要想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稳进行,加强各个区域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应当从意识上重视民间舞蹈文化传承[7]。首先,加强传统民间舞蹈发展方式与现代媒体技术的相互结合,丰富文化宣传途径,如可以将民间舞蹈拍摄成短视频等,将其上传到网络平台上,由于现代互联网技术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优势,能够有效提高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效果,特别是加强当代青年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仅有助于提高民间舞蹈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工作中。其次,各个区域政府部门要重视组织文化宣传活动,如举办民间舞蹈进社区、民间舞蹈进学校等主题活动,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宣传效果,彰显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必要性与重要价值。最后,积极开展领导人员、工作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四个意识”,让其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能够充分重视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保护工作开展方式和内容,引导各级人员从意识上重视对已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舞蹈的保护,促使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二)加强对民间舞蹈文化开发的保护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前提下,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迫切,积极构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当下各个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8]。为了有效预防民间舞蹈被不合理、不科学开发,在开展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时,还必须辅以必要的保护手段。在进行传统民间舞蹈开发时,应当全面掌握和领悟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发展历程等,准确把握各个民间舞蹈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充分了解民间舞蹈的适用范围,分析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与主要内容,整合和提取传统民间舞蹈的精神内涵及其文化要点,在精准掌握民间舞蹈各个方面的基础上,延续传统民间舞蹈动作、服饰、展现方式等,不改变传统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依托于当代编制方案促进传统民间舞蹈与现代思想文化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将传统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出来,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提高人民群众对民间舞蹈的关注度,进而达到传统民间舞蹈开发与传承的目的。

(三)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民间艺人的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民间艺人对传统民间舞蹈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能够全面掌握民间舞蹈的展现方式和内容,可以精准把握民间舞蹈的各个表演动作,同时相比较于普通人民群众,这部分人对传统民间舞蹈内涵与精神有着更加全面的诠释和领悟,是我国传统民间舞蹈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9]。为了有效防范出现传统民间舞蹈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现象,应当重视对非遗民间舞蹈传承人与民间艺人的保护。首先,构建完善的非遗传承人与艺人保护体制,围绕现阶段民间舞蹈具体发展状况,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民间艺人的实际生活情况,构建有利于民间舞蹈发展和传承的、符合当代民间舞蹈传承人与民间艺人需求的保护体制。其次,各个区域政府部门应当设立专门的资金补助项目,对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民间艺人提供相应的资金奖励,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民间艺人资金上的难题。如从2015年开始,福建就为60周岁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年提供3万元资金支持。最后,加强对入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舞蹈技艺和作品的保护,一方面依托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加强对热爱和了解民间舞蹈艺人的培训,另一方面重视培养对民间舞蹈有良好兴趣的青少年,此外对有条件的区域还可以加强民间舞蹈与校园教学、文化的相互结合,推行民间舞蹈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间舞蹈在各个区域、民族文化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来看,我国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既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效果,确保民间舞蹈能够稳定、长久发展下去,必须结合当下社会状况,加强对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罗银伟.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探索——浅析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非遗进校园”[J].大舞台,2011(12):197-198.

[2]韦宝畏,裴宏博,许文芳.基于非遗传承的朝鲜族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建构——以图们市典型朝鲜族传统村落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26-34.

[3]谢中元.非遗传承主体存续的文化社会基础——对佛山醒狮习俗的历史考察[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33-142.

[4]郭大伟.非遗视角下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5):58-59.

[5]赵勇.民间歌舞艺术类非遗文化及其保护传承——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J].当代音乐,2019(5):7-11.

[6]郑雪松.非遗视角下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学校传承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20(6):161-165.

[7]李酉媛.非遗视野下传统舞蹈的价值与传承思考——以蒙古舞呼图格沁为例[J].四川戏剧,2020(7):110-113.

[8]李琪,陈南.广义视角定义下对“非遗”舞蹈的保护和传承——以舞蹈作品《悥》为例[J].艺术评鉴,2020(13):71-73.

[9]梁莉莉.非遗语境中回族传统舞蹈的地方表述与传承实践——基于槐店文狮舞的田野观察[J].回族研究,2020(4):11-18.

作者简介:杨莹(1992-),女,甘肃武都,助教,研究方向为舞蹈表演。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非遗传承
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