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作指导更简约有效
——五年级习作指导课“礼物”磨课经历
2021-12-13文|李雯
文|李 雯
几年前,如果你问我最怕上什么课,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习作。如今,如果你问我最想上什么课,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你——习作。之所以有这样的转变,不是因为我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找到什么上习作课的秘诀,而是经过那次磨课,我慢慢找到一点儿教习作的感觉了。
2015年5月,“金立义名师工作室”与成都的5 家名师工作室采用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联合开展了一次写作教学专题活动,我有幸作为“金立义名师工作室”成员赴成都参加本次活动。接到这个任务时,我是既惊喜又忐忑,但更多的是压力。习作公开课是我不敢轻易挑战的。工作室领军人、特级教师金立义看出了我的紧张,笑着安慰我:“别担心,你用心准备吧,我们会全程陪你磨课的。”在金特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全力以赴地开始了准备。
备课:从儿童立场出发
当时我们拿到的题目是《特别的礼物》,面向五年级学生授课。教学分为指导和讲评两节课,我执教指导课,指导时间仅仅只有30 分钟。刚开始备课时,我满脑子想的都是该怎么去写,可以教给学生哪些写作方法来写好礼物,等等。
在搜集了一些资料后,我设计了第一篇教案,将写作突破口放在写好心理活动描写上,设计了“内心独白”“展开联想”“借景抒情”等多种心理活动描写方法。教学目标拟定为:学习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将关于礼物的故事写清楚具体。当我信心满满地把教学设计给金特看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的教学设计还是以方法的指导为主,没有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只满足了教师的教,却缺失了学生的写。”见我一脸茫然,金特又语重心长地说道:“小学生习作需要指导,这是毋庸置疑的。放任自流,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大多数学生会感到无从下笔。但这节课大量心理活动写法的指导,只展示了教师的教,方法的探究过分塞满了课堂,却没有了学生的立足之地,没有了学生回顾和交流的空间,把学生忽视掉了。这样的作文课是为指导而指导,意义不大。我们备课时首先要清晰教学目标。写作的主体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是生活。习作指导是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还原生活,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你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确立目标,可不能被题目和方法绑架啊!”金特的直言不讳,让我茅塞顿开。是啊,写作的主体是学生,从来都不是一个个的题目和方法,我不该只备题目,不备学生,重“题”轻“人”啊!
金特的话启迪了我,我尝试站在学生的立场,关注学生的需求。随后,在金特的指导下,我翻阅课标,明确高年级习作的要求,推测学生习作中的难点、兴趣点、盲点在哪里,然后分析五年级学生习作的起始点,再针对“礼物”这个话题,综合考虑,几易其稿,最后终于设计出大体的框架,一共有三个教学板块:第一板块,创设情境送礼物;第二板块,师生对话聊礼物;第三板块,总结要求写礼物。
看到最后设计出来的教案,金特赞许地点点头说:“这次教学设计跳出了教的羁绊,开始关注到学生学的需求了,有进步。板块式的教学,简约清楚,整体性强,符合我们‘简约语文’的风格,这一点很好。三个板块从激发兴趣到引导学生表达,最后梳理总结,教学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当然,教学设计只是我们的一种设想,是否适切有效还要看具体试教的情况。”我默默地点点头,目标和框架都有了,接下来就看课堂呈现了。
试教:放弃是一种智慧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我开始第一次试教。我先拿出一个礼盒,让学生猜猜我带来了什么礼物,然后揭晓答案。果然,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情绪高涨。我示意他们安静下来,引导他们聊起自己关于礼物的故事,学生们纷纷介绍起自己收到或送出的各种礼物及相关故事。我按照教案上的设计,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往下走。当下课铃声响起时,我的教学任务只完成了三分之二,学生的故事都没有分享完,第三板块还没进行,教学时间明显不够。我的心一下子就慌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金特和团队的小伙伴们帮我一点点地分析:“你在课堂上要的还是太多。面面俱到,什么都不到。要学会取舍,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智慧。”听着金特和小伙伴们的话语,我顿悟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含义,各个环节不能平均用力,要有所侧重。第一板块和最后板块可以精简,主要精力要放在第二个板块聊礼物上,聊的环节需要优化:一是内容不能泛泛而谈,以“特别”为抓手,引导学生聊聊比较特别的礼物。二是人数不需要太多,重点聚焦一两位学生,通过描述送(收)礼物的故事,勾起更多学生有关“礼物”故事的回忆。三是教学语言要简洁,尤其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应力求做到要言不烦,指明到位。听完团队老师们的分析,我在原有板块基础上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了优化,并开始我的第二次试教。
在第二次试教的过程中,我将重点放在第二板块,以“特别”为突破口,设计了两个问题:“刚才你们收到了老师送的礼物,请你回忆一下,从小到大,你还收到过哪些特别的礼物呢?我们平时除了收礼物,还会送礼物,你有没有送过什么特别的礼物呢?”然后我分别挑选了两名学生具体聊聊这份特别的礼物背后的故事。整节课学生回顾交流的时间还是比较充分的,指导过程也把控在30 分钟左右。不过我发现学生交流的故事比较平淡,似乎是想到什么说什么,有些故事中的细节和重要的内容没有说出来或者说得不够详细,而且总感觉他们内心真实的、个性化的情感依然是封存的,没有完全表达出来。怎么会这样呢?
金特一下帮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由于写作内容的滞后,学生要写的内容和他们已经历的生活之间有了一定的间隔,学生记忆模糊不清,表达出来的内容不细致,和真实的情况肯定有差距。所以,习作指导就是要解决学生的这些困难。指导要能帮助学生唤醒记忆,打开思路,拓展言路。如果能做到这些,学生便能真实地描述情景,真切地表达感受。既然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如何对症下药呢?面对我的这一难题,金特指出:“习作指导要针对学情,搭建支架,给学生助力。可以从创设情境和有效追问两个角度去考虑。”见我不太明白,他接着给我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指导:“第一板块不是创设了一个老师送礼物的情境吗,可以把这个情境再丰富一下,让礼物的揭晓过程多一些波折,那么学生的情感也会多一些真切的体验。以此做铺垫,学生后面描述自己的礼物故事时,也会有意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改进后的教学片段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体验
上课伊始,我先拿出一个礼盒,让学生猜猜是什么礼物。然后请一个学生打开礼盒。礼盒有三层,只能一层一层打开,前两层都是一个一模一样的盒子,最后一层呈现出礼物。学生在揭晓礼物的过程中,心情起伏不断。最后看到礼物,心情也是各异。改进后的这个设计有三个好处:首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目光吸引到“礼物”上;其次激发了学生情感,让学生处在期盼、失望、期盼之中,这是情感的高峰体验,增加了学生的写作动力;最后是帮助学生回忆生活,再现类似场景,便于学生快速从记忆仓库中调取所需材料。
第二板块“聊故事”中学生的表达不具体,原因大多是没有注意细节。金特告诉我:“这需要老师或学生通过有效的追问去启发、去唤醒他们因时间而遗忘的记忆,让记忆逐渐清晰起来,表达的内容逐步丰富起来。不妨预设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听完金特的点拨,我又将教学设计再次细化。
改进后的教学片段二:有效追问,还原生活细节
学生聊礼物故事时,我预设了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比如:“你还记得当时收到的礼物是什么样子的吗?刚看到礼物时是什么心情?人家送礼物给你,说了什么话?”这样的追问,让学生一步一步再现收到礼物时的情景,便于学生真实地描述情景,真切地表达感受。除了教师追问,我还增加了让学生围绕话题相互追问,以此把没有说清楚的地方说清楚,把没有说具体的地方说具体。坚持有效追问,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自我追问的习惯:“我还有什么地方没写明白?哪些地方还可以写得更具体?”学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后,能深切地感受到习作就是把生活一步一步地还原出来。习作就是用笔来反映生活,表达生活。
课后:为学生的学守好初心
2015年5月26日,我奔赴成都,在名师工作室联合写作教学专题活动上,我执教了这节课。课上,我自信从容,学生精神抖擞。他们听得认真、情感丰富、说得生动。课后,我得到了听课老师和专家们的充分肯定。回顾之前的磨课经历,我心里真是感慨万千,感谢金特和工作室的小伙伴们始终在我身旁给予细致入微的指导与帮助。通过这节课,我在习作教学方面有了三大收获:
1.清晰定位,从儿童立场出发
习作的主体是儿童,课堂的主人是儿童。教师教得再精彩,设计得再精心,学生学不好,也是枉然。习作教学,教师首先要心中有人,站在儿童的立场,对他们的已有认知,习作中的兴趣点、难点和盲点等进行综合考虑,从而使学生乐于表达、易于动笔。只有明晰儿童立场,才能走出以教为主的窠臼,真正做到教服务于学,还课堂于学生,让学习真正发生。
2.优化环节,化繁为简突出重点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教学环节的精简优化尤其重要。如果贪多求全,样样都要,其结果就是蜻蜓点水,什么都没有达到。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智慧,“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将时间花在刀刃上,重点化解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一两个问题,给学生留下点什么,总比浮光掠影、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3.转变理念,从“立言”迈向“立人”
习作教学的起点是“立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笔还原生活,用各种语言和写作方法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久而久之,习作才能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指导学生做人的一种手段,引导学生端正生活态度,最终实现习作“立人”的目标——让学生在写作中不断完善自我,做一个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诚实表达、人格健全的人。教育不止是为了学生的今天,更是为了学生的未来。从“立言”走向“立人”,这是习作教学的诉求与追求,也是立德树人的彰显。
感谢这段磨课经历,磨课即成长。在习作教学之路上,我将坚守初心,为学生的学而教,不断实践探索,寻找习作教学上属于自己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