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体验·建构:“简约语文”视域下学习方式的变革
2021-12-13徐同涛
文|徐同涛
“简约语文”是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金立义提出的语文教学观,旨在让教师教得简约,学生学得高效。简约不等同于简单,它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删繁就简、返璞归真,让语文课变得丰盈。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实践与创造的课程,“简约语文”的课堂强调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促进学生进行积极而有效的语言实践。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简约语文”的教学出发点,让学生在学习的板块和历程中感受、理解、把握语言规律,提升学生的思维和语文素养。
一、“简约语文”视域下学习的意蕴
学习是指通过阅读、交流、反思、实践等途径获得相应的知识和生活生存技能的过程。“简约语文”视域下的学习着力于聚焦语言要素的学习发生变化的历程,进而形成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和技巧,对所学的语言文字运用知识和技能进行简约有效的模型建构。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教是为了不教”,明确指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以学生的语言文字品味为出发点,在品味中积极构建语言品位、关联体验、内化表达三个层次的语言发展,引领学生简单学习、快乐学习、高效学习。
二、“简约语文”视域下学习的特征
1.问题意识:以生为主的学习过程
知识与问题的关系密切。儿童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均基于对新事物的好奇和渴望,而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通过质疑、探究进行的,会理解得更加全面,记忆得更加深刻。世界经合组织于1996年提出了知识的四种分类,即“4W”概念,直接表明了问题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其次,问题与思维发展相辅相成。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探究,再到问题的解决,是学习思维发展的过程。以问题为驱动,能有效促进知识与思维的同向发展,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形成创造能力。“简约语文”视域下的学习既强调教师追问的问题意识,又突出学生的提问和质疑的能力。
2.语文要素:语言体验的学习目标
统编本教材的编写淡化了人文主题,采用了双线组合的单元设计,学习目标上强调阅读与表达并重。“简约语文”引领下的学习精简教学内容,聚焦语用,让学生在“学语文”的基础上学会“用语文”。首先,“简约语文”视域下的学习强调语言文字的品味,通过朗读和文章梗概的把握,解决语文学习最基本的问题。其次,在此基础上聚焦语文要素,实现语用知识的掌握、方法的习得和能力的提升。聚焦语文要素的“简约语文”视域下的学习目标简明,指向明确,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与能力的理解、积累与螺旋式发展。
3.实践本位:迁移运用的学习品质
叶圣陶先生在《认真学习语文》中提出:“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首先,课堂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阵地,是进行语言实践的主要场所。语文学习重在运用,有效的迁移运用是良好语文学习品质的体现。在语言文字品味中体会文字表达的韵味,在语言文字运用中模仿内化表达。其次,语文学习重在迁移,由课内走向课外。通过课内外的关联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形成语言思维的建构,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
三、“简约语文”视域下学习的方式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重在通过语言文字品味,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技巧,进行言语的实践。“简约语文”视域下的学习是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活动,是指向语用的探究式任务解决活动。课堂上的学习任务层次主要有感受语言、品味语言、实践语言,在实践中发展语言。
1.朗读与图式:在文本中感受语言
(1)“读一读”,在朗读中读出韵味。
自由朗读,扫清朗读“拦路虎”。自由朗读不是单纯地读准字音,而是在明确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带着问题自由读。如在初读课文时,确定朗读的任务:读准字音,读得不熟练的地方多读几遍;读通句子,读得不流利的想想停顿和节奏,再读几遍;读懂词义,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也可圈画下来做批注。听示范朗读,激发朗读“求知欲”。示范朗读是有效激发学生朗读欲望的手段。听觉效应有利于学生对文字进行品味、对朗读加以体验和模仿。学生不仅要作为一名听者,更应做一名全身心沉浸的体验者。通过听读的静心和全身心投入的环境,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模仿和训练。
(2)“画一画”,在图式中把握结构。
图式是心理学范畴的概念,是指能够帮助人们通过感觉获取信息的认知结构。从文体角度出发,通过不同文体的图式了解文章大意。不同的文体所要表达的内容和重点均会有所侧重。如叙事性文章会以事件为主要内容,一般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几个要素展开,而叙述的重点则落脚于事件的经过。学生站在文体的角度审视文章,初步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从层次结构角度出发,通过画图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文章的结构有总分之别,有详略之差,有先后之分。细读文章时,要关注文章的层次,通过阅读提取文本中的关键信息,画出能表现写作内容和顺序的思维导图,以此感知作者是如何写清楚、写具体的。如《荷花》按照花香、花形、联想等几个层次描写荷花,但作者把重点放在了荷花外形的描写。
2.多向与互进:在词句中品味语言
(1)“品一品”,在多向度学习中联结。
多向度学习改变了唯教材的学习方式,联结了学生生活经验可以使其联结可知信息,品味语言特点。首先,通过联结可知的信息,能扫清阅读障碍,从不同方面有目的地阅读。如学习《示儿》,先借助网络等媒介搜集陆游的生平等信息资料,如陆游是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出生于北宋灭亡之际,从小受到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入仕后因主张抗金而多次遭到排挤,后投身军旅却又被罢官,随后入京修史。这些可知的信息使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陆游的一生,为感悟语言背后的诗意、诗情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联结生活经验,学会推敲语言。文学源于生活,学会联结生活,在文本中寻找生活中的“共通点”。将阅读与现实生活联结起来,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增强学习语言的兴趣和自信。如《走月亮》回忆了儿时阿妈带着“我”在月光下走着的场景,在美丽的月光下,周围的一切自然景物都被照亮了。阅读中,与生活经验关联,想一想“我”在月光下行走的场景,推敲和理解重点句子:“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2)“说一说”,在互进式学习中体验。
互进式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交互”和“内化”,是学生通过情境创设而进行的语言体验过程。首先,通过“自主学习平台”把握谋篇布局下的语言形式。不同文体会有不同的结构,而不同的结构则又表明了不同的表达意图和思路。《赵州桥》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从“历史悠久、雄伟坚固、美观精致”等三个方面介绍了事物的特征。文章抓住“赵州桥非常雄伟”“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两个关键句展开,让学生通过说一说自主学习的体验,发现语言结构的巧妙。
其次,通过“情境交际平台”体会文本语言形式中的情感。学生对于语言的理解和把握不是“千人一面”,为学生创设交流的平台,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交互和提升。如《长相思》这首词是作者随着大军在行军途中驻扎时写的夜晚的情景。“山一程、水一程”写出了行程的曲折和漫长,所以才会有“一程又一程”。后文的“风一更、雪一更”更是写出了游子夜不能寐的思念。创设情境交际的平台,围绕“景语”与“情语”问题交流探讨,易于学生体会语言背后作者的无奈和深深的思乡之情。
3.建构与运用:在迁移中实践语言
(1)“想一想”,指向要素体验的语言建构。
建构是对文本的理解与已知进行重构的过程。首先,从不同角度解读和理解文本,比较是最有效的方法。比较阅读的形式多样,可以是文本内容的比较,可以是文本与文本之间的比较,可以是文章与单元的比较等。如《鸟的天堂》写的是作者两次经过大榕树,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情景,给作者带来了不同的感受。通过比较阅读两次经过大榕树的过程,去发现有什么不同,接着找一找能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发现又有什么不同。通过不同角度的对比,学生不难发现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手法,一处是采用了由远及近的顺序,另一处则抓住了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其次,通过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了解是“怎么写的”。如《麻雀》是一篇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心弦的文章。阅读能让学生把握老麻雀的无畏和母爱的伟大,但文章是怎么写的,则需要引导和建构。学生先找出主要角色,不难发现文中有四个角色,但主要角色是老麻雀、小麻雀、猎狗。然后用结构图的形式理清三者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接着从文中找出描写三者样子的语句,并想一想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如此,既梳理了脉络,又关注了写法。
(2)“写一写”,指向语文要素落地的运用。
首先,立足语文要素的写作是落实语言文字实践与运用的任务。学以致用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和价值。在语言建构体验的基础上归纳演绎,形成同类题材文章的语言文字实践能力。如《火烧云》为表现火烧云变化快而丰富的特点,作者写三种不同动物的样子,是在了解和把握三种动物样子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的基础上,通过用不同的内容和语言把事物写具体、写生动的。以此进行拓展练习,仿照作者的写法,就能通过不同的内容和语言形式表现火烧云变化的特点。
其次,片段仿写和习作既是学生写作能力的表现,也是学生评价反思的手段。迁移运用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过程,应注重发挥评价功能,在评价中检验语文要素教学落地的效果。如在《火烧云》片段仿写的评价中,主要抓住两个要点:第一,是否突出了火烧云变化快的特点,以此聚焦特定语言形式的写法。第二,在描写火烧云的过程中有没有做到语言形式不重复。同时,要以激励为主对待学生自主提出的评价要点。最后,通过集中展示评价再到学生自主评价展示,以此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训练其批判性思维。
“简约语文”视域下的学习聚焦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指向学生的语言文字实践能力的提升,是以生为主的学习过程,以语言体验为学习目标,以迁移运用为学习品质的学习方式,是基于学习任务群驱动的语言探索和实践的语文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