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腺癌组织中PD-L1和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21-12-13权秋颖黄仁鹏郭凌川
权秋颖,曹 磊,张 闽,黄 山,黄仁鹏,陈 志,郭凌川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位居全球恶性肿瘤的第5位,病死率位居癌症死亡的第3位[1]。每年中国胃癌患者的死亡人数约占全球胃癌死亡人数的一半[2]。传统治疗如手术和放、化疗均无法明显改善患者的总生存期,5年生存率不足30%[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 PD-L1)作为负性共刺激分子,是B7家族的一员,其与对应的配体PD-1结合可造成T细胞失活[3-4]。PD-L1在多种肿瘤如胃癌、黑色素瘤、肺癌、结直肠癌等[5]中过表达。在很多实体肿瘤如黑色素瘤、肺癌中,抗PD-L1抑制剂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6],但在胃癌中,采用抗PD-L1抑制剂总体有效率不高。研究表明,肿瘤组织中PD-L1表达、肿瘤间质中浸润细胞的类型等均与患者采取抗PD-L1治疗后的效果有关[7],因此选择适宜行免疫治疗的人群至关重要。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s)在免疫微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TAMs可分为M1型和M2型,其中M1型主要发挥抗肿瘤效应,M2型(因表达特异性标志物CD163,以下均用CD163表示)通过产生免疫抑制细胞因子如IL-10、TGF-β促进肿瘤进展,同时还可表达PD-L1/2,与T细胞结合产生免疫抑制作用[8-9]。一般狭义的TAMs即指发挥免疫抑制及促瘤作用的M2型TAMs。然而,PD-L1和M2型TAMs的关系仍需深入探讨。本实验通过观察PD-L1和CD163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旨在为胃癌联合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向。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5~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存档的268例胃腺癌标本,所有标本术前均经病理确诊,患者年龄33~88岁,平均(64.5±10.8)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任何放、化疗等其它治疗。通过电话随访获得患者的生存状况,随访截至2017年12月,合计198例患者获得完整的生存资料,余70例失访。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大体显微镜(CX23),购自日本Olympus公司,Dmetrix远程医疗图像处理系统,购自帝麦克斯苏州医疗公司,全自动多功能染色机(ST5020),购自徕卡公司。PD-L1(克隆号SP142)、CD163(克隆号10D6),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公司,免疫组化用二抗HRP标记鼠/兔通用型二抗,购自福州迈新公司。
1.3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胃腺癌癌细胞和间质细胞中PD-L1蛋白表达水平及CD163在胃腺癌间质细胞中的表达,分析两者表达与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评判标准:所有切片均经两位有经验的病理医师采用双盲法阅片,对肿瘤细胞及肿瘤间质区域分别进行评分,计算阳性细胞百分率为阳性细胞平均数/所有视野内细胞总数×100。切片染色评分为0~3分(无阳性细胞为0分,阳性细胞数<10%为1分,10%~50%为2分,>50%为3分),将评分0~1分归为低表达组,2~3分归为高表达组;根据公式计算染色定量的组织评分(3+阳性细胞百分率)×3+(2+阳性细胞百分率)×2+(1+阳性细胞百分率)×1,免疫组化评分范围从0~300不等[10]。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PD-L1和CD163蛋白表达与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PD-L1与CD163在胃腺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进行预后生存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胃腺癌组织中PD-L1和CD163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52例(19.4%)胃腺癌癌细胞高表达PD-L1,167例(62.3%)胃腺癌间质细胞高表达PD-L1,PD-L1和CD163表达均可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图1)。胃腺癌间质细胞中PD-L1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P=0.010)、肿瘤分期(P=0.043)呈负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淋巴结转移无关;胃腺癌癌细胞中PD-L1的表达与各临床病理特征均无关;CD163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期呈正相关(P<0.05,表1)。
图1 胃腺癌组织中PD-L1和CD163的表达:
表1 胃腺癌组织中PD-L1和CD16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2 胃腺癌组织中PD-L1与CD163表达的相关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胃腺癌癌细胞或间质细胞中PD-L1的表达与CD163表达均呈正相关(P<0.001,图2)。
图2 胃腺癌组织中PD-L1与CD16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2.3 生存分析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胃腺癌癌细胞中PD-L1的表达与患者生存无相关性(图3A);胃腺癌间质细胞中PD-L1的表达越高,患者预后越好(P=0.028,图3B);CD163表达与患者生存无关(图3C)。
图3 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
2.4 联合检测PD-L1与CD163的表达与胃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胃腺癌癌细胞或间质细胞中PD-L1高表达同时CD163低表达时患者预后最佳,PD-L1低表达同时CD163高表达时患者预后最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图4)。
图4 PD-L1和CD163联合检测与胃腺癌患者的预后分析:
3 讨论
既往报道表明,通过靶向PD-1或PD-L1的单克隆抗体在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起到了令人瞩目的效果,然而,其在胃癌中的疗效仍未有明确定论,PD-L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仍有争议,其调控机制需要进一步探讨[11]。TAMs在促进肿瘤增殖、新生血管形成和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TAMs还可表达PD-L1/2,与PD-1结合从而抑制T细胞的激活。本实验发现,PD-L1在胃腺癌癌细胞和间质细胞中的表达均与CD163表达呈正相关,表明通过分析PD-L1表达与CD163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可进一步预测患者预后,并对抗PD-1/PD-L1免疫卡控点抑制剂的应用提供潜在研究基础。本实验发现,PD-L1在胃腺癌间质细胞中表达越高,患者预后越好,并与肿瘤浸润深度及肿瘤分期呈负相关;胃腺癌癌细胞中PD-L1的表达与患者预后无关。既往研究发现,PD-L1高表达患者,生存期较短,预后较差[12-13];相反,同样有研究表明PD-L1阳性患者预后较好[14];对早期胃癌进行研究发现,在PD-L1高表达的病例中更易观察到血管和淋巴管的侵犯[15];而最近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表明,在胃癌的治疗中,抗PD-1/PD-L1单克隆抗体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前景的免疫疗法[11]。因此,PD-L1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存在争议,PD-L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尚需更多研究进行深入探究。
TAMs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抑制效应T细胞的活性,促进肿瘤的进展,在实体肿瘤中,TAMs的表达高低可影响患者预后。本实验结果表明,CD163的表达与患者预后无关,但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期呈正相关。然而,肿瘤组织中PD-L1和TAMs的关系仍未阐明,在对乳腺癌的研究中发现,乳腺癌细胞可分泌促使M1型TAMs向M2型TAMs转化的细胞因子,并且CD163+M2型TAMs数目越多,肿瘤分化越差,增殖更快[16]。在非小细胞肺癌中,M2型TAMs的浸润与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及更差的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相关[17];另外,有研究发现TAMs在结直肠癌中可通过产生IL-1、IL-6和TNF-α等细胞因子激活NF-κB,从而分泌VEGF促进肿瘤血管生长和转移[9]。同时有研究表明,TAMs可通过JAK/STAT3和PI3K/ALK通路促进PD-L1的表达[18]。本实验发现,CD163的表达与PD-L1表达呈正相关,亦发现PD-L1高表达同时CD163低表达的患者预后最佳,而PD-L1低表达同时CD163高表达的患者预后最差,这些结果表明,联合评估PD-L1和CD163的表达可更好的评估患者的预后特征,为抗PD-1/PD-L1单克隆抗体的应用筛选合适的患者人群提供新思路,同时也为胃癌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采用免疫卡控点抑制剂的治疗方法如抗PD-1/PD-L1的单克隆抗体正在越来越多的癌种中使用,而TAMs通过表达PD-L1/2成为靶向免疫检查点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细胞因子或缺氧条件的刺激下,巨噬细胞中的PD-L1/L2表达上调,促进肿瘤转移和进展[19]。也有研究表明,TAMs可以促进胃癌上皮-间质转化[20]。值得注意的是,TAMs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且可塑性较强[21]。有报道发现,通过抑制髓系生长因子受体CSF1R的信号通路,可以增加巨噬细胞提呈抗原和抗肿瘤的能力,同时联合PD-1或CTLA-4拮抗剂可更好的诱导肿瘤消退[22]。这些结果表明通过靶向TAMs的治疗策略可能会减少PD-L1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从而激活效应T细胞,进而增强抗PD-1/PD-L1阻断剂的效果。
综上,本实验结果表明,胃腺癌组织中CD163表达与PD-L1表达呈正相关,表明通过阻断TAMs的激活通路,同时联合免疫卡控点疗法如PD-L1单克隆抗体在胃癌的免疫治疗或许能起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