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工作视域下高校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培养探究
2021-12-12欧成川
欧成川
摘 要:高校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关系着学校学生工作的执行效率和完成质量,关系到学生干部的能力培养和个人成长。如何培养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一直是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高校共青团、学生会工作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当前学生干部的特点以及影响学生工作积极性的主客观原因,并从团学工作实际出发,就如何解决该问题给出了措施和建议,认为高校应从加强团员思想教育;系统化培养学生干部能力;创新学生干部选拔机制;制订奖惩激励制度;精简学生组织,强化育人导向几方面入手,提升高校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关键词:团学工作;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学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8-0061-03
高校学生干部在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工作中承担着重要职能,是联系学校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1]。学生干部是高校团学工作的主力军,在高校日常管理工作和学生培养教育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学校的各项育人措施大多都需要通过学生干部的工作贯彻实施下去,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将影响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效果;其次,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是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体,是高校学生培养各项能力的平台以及培养课堂外综合素质的补充,学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关系着整个队伍的动力;最后,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抓手,学生干部在大多数学生中起着榜样作用,在广大学生中有着强大的渗透力,其积极性的缺失会导致高校学生工作流于表面。因此,对高校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问题的探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现阶段高校学生干部特点
自2018年开始,“00后”学生陆续进入大学校园,与“80后”“90后”相比,“00后”的成长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兴起,因此他们更擅长用互联网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更强。在个性上突出表现为更加独立、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对自身的权益有更清晰和强烈的要求。在这样的生长环境和个性特点下,“00后”大学生在担任学生干部的动机、选择学生组织的标准和对学生干部工作的期待上都有了新的特征。
(一)尊重规则,勇于担当,韧性不足
这一代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或多或少都做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干部,在工作中有较好的规则意识,尊重流程和规范,能自觉承担工作责任。大学学生干部要承担更多更重要的工作,这对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协调、行动力和抗压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工作的完成质量、效率以及群众反响等环节出现问题时,有些学生的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整能力稍显不足,很难主动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有些学生甚至会自我怀疑和退缩。
(二)服务意识强,管理能力较弱
大多数学生干部有较强的奉献精神,能将服务同学、提升自己作为工作初心,能自觉识别和主动抵制官僚风气。学生干部在强调服务意识的同时,还需做到管理和服务的平衡。学生干部的管理能力不足,对内表现为工作分配、任务执行效率不高、凝聚力不强;对外则表现为在活动组织者的掌控力稍弱,对活动规则和秩序的维护不够坚决。
二、影响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的因素
(一)对学生干部工作的认识和定位
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干部,在各项工作和活动中为同学服务,并以此来锻炼自身的能力才是学生干部的正确定位。部分学生对学生组织的期望过高,希望在短时间内找到存在感并获得能力上的提升,但学生干部对组织的情感认同和个人的能力培养是个循序渐进且因人而异的过程,许多学生干部较长一段时间内做的都是简单而重复的工作,没有從组织的角度去总结经验并思考个人工作的意义,影响了学生干部保持热情、继续前进的积极性。
(二)个人规划
一般来说,学生在入学时选择要不要加入学生会主要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能力培养,二是品德养成。学生在入学后要审视自身有哪些不足和长处,这些不足能否在大学四年得到弥补和克服,自身所具备的优点又是否能在大学期间得到巩固和拓展,学生干部组织正是检验和锻炼个人能力的平台。在品德养成方面,学生通过日常工作为学校分忧、为同学服务,可以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及集体意识,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实施和体现。有些学生在加入团学等组织时缺乏生涯教育,不能认识到担任学生干部工作与今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找不到方向和认同感,影响了学生干部团队的稳定性和主动性[2]。
(三)工作方法和适应能力
高校团学组织的学生干部承担着比较重要的工作任务,这就要求学生干部要具备较全面的素质和能力。一方面,部分学生带着极大的热情对待学生干部工作,但是由于缺乏经验积累、系统培训等原因,一开始的工作能力与工作内容不相匹配,在工作中容易受挫,导致对个人能力产生怀疑,工作积极性下降;另一方面,团学组织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工作氛围,要求学生主动了解适应新环境。这是更新自我的过程,学生需要克服抵触心理、理解新的理念、适应新的模式。
(四)多重身份下的时间分配和协调
高校学生组织众多,以团委、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官方组织为主,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社团组织。有的学生干部身兼多职,在各种组织中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既是第一课堂的受教育者,又是学生中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在高校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形成良好校风学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要平衡学习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对学生干部的协调能力来说是非常大的考验。
三、高校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的培养措施
(一)党建带团建,加强团员思想教育
思想问题是根源性问题,也是在各个学生组织工作中容易被忽视的部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干部积极性培养的问题,就必须从思想上采取措施。
1. 党建带团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围绕党的领导,让党建带动团建是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建设的重要途径[4]。以广东某高校二级学院团学组织为例,学院团委一方面主动对接各学生党支部,定期了解团学干部在党支部的表现,与党支部形成学生干部联合培养机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发现长处,着重培养,以此全面了解并培养团学干部。另一方面,紧抓团学组织中的党员学生干部,督促其平时在思想上、工作表现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组织出现凝聚力不足、积极性缺失的问题时,党员要挺身而出,主动作为。
2. 加强团员的责任感、荣誉感教育。大学生中团员比例很高,而学生干部中团员的比例更高。但是从网上主题团课“青年大学习”、团费缴纳和团组织活动等工作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团员的权利和义务了解较少,对团员身份的荣誉感和认同感较弱。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团员是政治身份,政治性作为共青团的根本属性,是共青团工作实践的核心问题[5];二是学生在入团后,缺乏持续有效地与共青团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团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没有得到完整地构建和巩固。
基于以上问题,高校一要结合适当契机做好仪式教育,如在团学大例会上佩戴团徽、齐唱团歌,利用五四青年节等契机开展团员宣誓活动等;二要以团委书记讲团课、主题研讨、团章学习交流会等形式,让团员明确自身的权利义务、责任使命;三要定期以集中学习和自学的形式对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学习和研讨,让团员们增强主人翁意识。通过以上措施,激励学生在做合格团员的同时,提升作为团学干部的荣誉感和积极性。
(二)学生干部能力的系统化培养
高校应建立学生能力培养的系统化长效机制,帮助他们快速掌握学生干部工作需要的各项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能力,以此减少他们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增强工作热情和自信心。
1.组织策划能力。组织策划活动是每个团学干部的必修课,一次成功的活动能极大地增强组织者的信心和团队凝聚力,反之则会让学生产生自我怀疑,影响团队士气。具体而言,应从活动准备、计划执行和总结反思三个层面锻炼该能力:活动准备考察的是学生的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和文书写作能力;计划执行是对前期准备工作的检验;总结反思是整个活动的复盘,是将经验转化为能力的重要环节。
2.沟通协调能力。学生干部要以不同身份接触不同角色的人,需要不同的沟通方式,以将信息和需求传递出去,最终实现有效沟通的目的。就学生自身而言,需要协调工作、学习和娱乐等的关系,需要学生在充分的自我认知及规划后做出选择,做好时间和精力的分配。
3.管理决策能力。团学干部需要具备比普通学生更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在遇到问题时要快速找到问题的关键因素,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决策。这对学生干部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需要其在工作中不断总结,长期积累。
(三)创新学生干部选拔机制,打造个性化发展平台
团学干部的选拔通常都是由上一届学生干部所组织,根据表现遴选新一届成员,而此过程多凭借主观经验,鲜有量化标准,对遴选者的判断力和责任心有较高要求,可能导致选出的学生干部良莠不齐。
在选拔机制上,首先要建立选拔标准,如较高的思想觉悟、健全的人格、团队奉献精神、较全面的工作能力等[6]。其次要为每一名学生干部建立个人成长清单,从加入组织开始,记录该学生每一次的工作表现及思想动态,并进行周期性总结,最终反馈给该学生以形成激励机制。成长清单可以让学生干部在选拔时,有充分的信息做出客观的判断,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身更准确的定位,最大程度保证在换届选举中能够让合适的人入选到合适的岗位上,避免因选择失误造成后续工作积极性缺失的问题。
(四)分层次绩效考核,制订奖惩激励制度
尽管当前高校学生组织都有各自的规章制度,但这些规章制度缺乏科学的考核指标,而且考核指标主观判断多,客观量化考核少,评判学生干部优秀与否缺乏科学性[7]。学生干部考核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针对组织中各部门的表现进行组织考核,二是对个人进行考核。针对部门的考核要在突出个人贡献的同时,强调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在个人考核中要注重篩选功能,即让做出成绩的学生得到肯定,让默默做实事的学生得到鼓励,把消极怠工、浑水摸鱼的学生清理出队伍。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每个学生选择做学生干部的初衷不同,有的是要找到归属感,有的则是想寻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因此激励制度和手段也应该有所不同。
(五)精简学生组织,明确职能,强化育人导向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发布的《关于推动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深化改革的若干意见》对高校学生会等组织做了明确职能定位、改革运行机制、严格遴选程序、坚持精选原则等要求。在改革前,团学组织过于庞大,以广东某高校二级学院团委为例,改革前团学组织学生干部超过200人。高校团学组织的职能过多且不明确,有些重复烦琐的统计等工作原本可以通过职能部门数字化来解决,却大都落在了学生工作部门,最终由学生干部去落实。
学生干部岗位的设定,除了有自身工作职能外,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认识自我、展示自我、查缺补漏和发挥特长的平台。学生干部在人员冗杂的组织中很难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因此,明确职能、精简机构、强化育人导向是当下提升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的要务。
参考文献:
[1] 陈剑飞. 谈高校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缺失问题——甚于博弈论的视角[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9(01):49-50.
[2] 顾珍,常有智. 基于生涯发展理论的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策略[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1,42(05):60-62.
[3] 明兴建,王琪琪. 高校学生干部角色意识嬗变实证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155-163.
[4] 丁洁. 地方高校基层团建工作和团干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现代化,2019,6(78):246-248.
[5] 张良训. 共青团政治性:内涵、形态和关系[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05):37-45.
[6] 范磊,于丽宇,高晴.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路径研究[J]. 教育理论研究,2020(20):128-130.
[7] 余钦. 斯金纳强化理论对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启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4):81-83.
(荐稿人:任磊,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