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普通高校学生组织微型化建设探析
2021-12-12杨创王楠
杨创 王楠
摘 要:近年来,“00 后”大学生逐渐成为高校的主力军。当前高校在校学生普遍家庭成长条件优越、思维敏捷、性格活泼,个人价值观趋向多元化。高校校园内学生组织发展也明显带有时代特征,出现了许多由社会功能、兴趣爱好、专业发展等因素而形成的各类小型组织。在全国高校推进高质量发展,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环境下,加强和改善对校园内各类学生组织的引领和分类指导,提升校园内各类组织的创新力和凝聚力,优化校园管理水平非常重要。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普通高校的学生组织发展现状,梳理新型学生组织基本情况,探索微型组织建设路径,达到充分发挥校内各类学生组织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的目标,以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生组织;微型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8-0013-03
高校学生组织历来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传承和发扬高校优良文化传统等工作中承担重要角色。校园内除了大学生联合会和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等传统组织外,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学生组织,其中以学生个人兴趣发展为核心的社团、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学生社区组织,以创新创业、学科竞赛活动为核心的科创团队等最为突出。本文探索了微型組织的建设路径,以此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
一、当前普通高校主要学生组织发展现状
(一)学生会组织承担重任
学生会组织在高校校园内是最主要、最普遍的学生组织。学生会组织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和学校团委的具体指导下开展工作。学生会主要承担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学生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推动者。学生会组织作为学校管理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积极宣传学校党政的各项方针、政策,通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实践活动、志愿活动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其次,学生会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实施者。高等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为总纲,通过组织、文化、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实践等众多途径实现育人育才目标。学生会承担着各类活动的组织、策划、实施和成果总结活动。在各类活动中扮演着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实践者和教育受益者。最后,学生会是全体学生权益的代表者。学生会通过学生代表大会,广泛收集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协调学校各管理部门解决和完善,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是学生权益的忠实维护者。学生会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学生权益维护等中心工作中勇担重任。
(二)社团联合会站好外围
高校校园内存在数量众多的由兴趣、爱好一致的同学组成的学生团体,通常由大学生社团联合会负责团体的注册、管理、指导和监督。社团联合会按照社团活动的主要内容分为:理论学习类、科技创新类、文化体育类、志愿实践类等四种类型,并予以分类指导。社团联合会根据社团的人数规模和在校园内的影响力给予相应的支持和资源分配。重视社团文化发展的高校还会给社团配备一些专业指导教师,提高学生社团的活动质量。学生在校期间,通常都会参加两个及以上社团并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丰富的社团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1]。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校园主题活动增添了风采,凝聚更多学生参与到和谐校园建设中,社团联合会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凝聚学生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外环作用。
(三)班团组织是学生管理的基层战斗堡垒
高校在管理过程中,通常按照专业培养方向设立班集体并选聘班委。为了发挥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班级范围内设立团支部。一直以来,大多数高校的团支部围绕思想建设开展系列活动,班委集体主要开展学习与生活相关主题的活动,两个组织从两个方向为成员开展教育和服务。近年各高校积极践行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印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出的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推行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制度,加强基层团委对班团建设的指导[2]。进一步发挥团支部在思想引领、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优势,把优秀班集体创建和先进团支部创建工作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将团干部、班干部两股力量凝聚起来,更有利于学生干部开展工作,更有利于统筹安排集体活动,提升班团集体的整体活力,班团集体组织已然是学生管理的基层战斗堡垒。
二、普通高校学生组织发展中的新情况
(一)社团建设百花齐放,但发展不平衡
在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的监督指导下,学生社团发展迅速,许多高校社团数量达到上百个之多,涵盖理论学习、专业学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个方面,形成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但社团内部发展也很不平衡,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能承担重要工作、有显著功能类的社团发展比较快,如大学生科技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许多高校的发展规模与学生会组织相当;如羽毛球、篮球赛、创新类等社团因参与的学生基础大,相应的师资也比较多,发展的总体趋势不错;诸如器乐类、舞蹈类、剧组类等小众型的社团发展则比较困难,师资和经费不足,场地使用也经常受到限制。社团发展的现状迫使社团负责人将社团建设重点放在扩大规模上,导致用于内部建设和设计活动的精力不足,活动内容和质量堪忧。数量众多的个性化强、成员数量少的学生社团很少受到关注,可用资源较少,导致社团之间的发展严重不平衡。
(二)社区建设初见成效,引导功能不足
随着高校教育管理内涵建设向纵深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管理从教师讲堂、第二课堂,逐渐向学生生活区域延伸。大学校园中学生宿舍是大学生所处时间最长的一块区域,也是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和加强学生管理的前沿阵地。各高校都开展宿舍文明建设、公寓文化节等活动引领和凝聚学生。许多高校积极探索建设学生社区,通过学生社区组织开展管理、服务工作,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能力。不足之处是部分高校管理者对社区建设缺乏理念创新,对学生社区建设定位不准确,缺乏对社区工作中学生干部的培训和指导,学生干部深入学生宿舍,引导学生发展的能力略显不足,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影响学生社区功能的发挥[3]。
(三)学科团队形成体系,核心人物作用发挥不足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各类活动日益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设计比赛、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专业类学科竞赛活动丰富,高校围绕竞赛活动组建了数量众多的竞赛团队。竞赛团队通常由专业教师招募项目负责人,再由负责人组建团队。团队负责人通常是这类团队的核心人物,在专业方面有突出的才能。在日常工作中承担着沟通老师、召集团队、分配任务等管理工作,在团队成员中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4]。在学生管理过程中,部分学校很少将其纳入学生组织管理范畴,缺乏对其政治素养和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使创新团队负责人的核心作用发挥严重不足。
三、普通高校学生组织发展建设探析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校园内各类学生干部和核心人物占学生总数约三分之一以上,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有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在此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管理向纵深发展,加强小微组织的建设,有利于全面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一)推进大学生社团微型化建设
普通高校在学生组织建设中,应建设强有力的学生会组织,在学校师生间发挥上传下达的枢纽作用。建设大学生社团联合会作为外延补充,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监督和指导。在学生组织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相对缺乏,日常工作烦琐,部分管理人员通常只关注重点学生组织和大型社团,在学生社团干部中形成社团发展必须大而全才能得到重视,才能享用到校园各类资源的印象,影响了数量众多小型社团的发展。新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有条件实现学生组织的扁平化管理,管理思路也应该转向组织微型化建设。首先,从思想上要更新观念,管理要向精细化推进,组织虽小,但也是凝聚学生的组织,要公平对待。其次,要从多种渠道为学生社团配备专业性强的指导老师,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指导老师积极协助社团干部开展工作并参与社团活动。应尊重社团的原创活动,注重社团的内涵式、特色化发展,实现真正的社团文化“百花齐放、百花争艳”。
(二)推进学生社区组织微型化建设
随着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深入发展,学校管理者都在积极探索学生公寓的社区化建设,努力将学生公寓社区打造成为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重要平台。但部分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建后疏于管理;管理思想因循守旧,习惯沿用大组织的指导思路,引导效果不足;管理目标定位不准,学生干部积极性不高;活动项目脱离实际,学生响应度不高等不足之处。推进学生社区工作,提高学生社区的建设水平,需要高校管理者更新管理理念。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管理理论要创新。学生社区建设应向多而小方面发展,应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实现对多组织的垂直管理和指导。第二,社区建设定位要准确。学生社区组织建设不再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社区组织开展工作更倾向于服务,应用生活化的活动凝聚人心。第三,社区组织学生干部的选拔素质要求要有侧重点。相对于其他学生组织,学生社区的工作更趋向于服务育人,选择参与志愿活动意愿强的学生担任社区负责人更加符合工作实际。第四,活动形式小型化。社区活动主要面向社区成员,应充分考虑社区成员的基本情况。第五,活动内容服务化。开展活动要从广大学生的根本需求出发,主要开展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法,真心为同学提供日常服务的活动内容,从而形成学生自主服务、共同进步,建设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公寓文化。
(三)加强创新创业類团队组织化建设
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各类创新创业团队、学科竞赛团队、社会实践团队发展迅速,涵盖在校学生数三分之一以上。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确保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背景下,加强对团队的组织化建设尤为重要。首先,应加强对团队老师的教育培训,用教师身正为范的品格、严谨治学的态度引领学生团队,依照思政建设进课堂的思路,将思政建设延伸到各类学生团队。其次,紧抓团队负责人的政治素养培养。各类团队的形成通常由专业教师和核心人员召集组建,团队核心人员深得团队成员的信任,工作中具有很强的话语权和号召力,更有利于传达学校的各类重要信息[5]。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把这些学生发展为学生干部,制定符合这类学生的培养方案,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将团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意识辐射到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助推学校科技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价值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高校在改善和提高学生管理和服务过程中,一方面要抓牢“一心双环”的大组织建设,另一方面要不断探索学生社团、学生社区、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团队的微型化建设路径,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优势,提供符合各类学生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李佳珺.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意义与发展措施研究——以北京印刷学院为例[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8,26(11):120-122.
[2] 周滔,高艳秀. 高校班团一体化建设的实施路径探索[J]. 科教文汇,2020(36):28-30.
[3] 蒋楠,吕焱,李超. 学生公寓社区化推行方式探索[J]. 赤子(上中旬),2017(04):189.
[4] 李瑾. 和谐高校视野下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J]. 教育现代化,2017,4(44):245-246.
[5] 谭兴坤,赵敏,余玉娟. 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管理策略[J]. 西部素质教育,2020,6(10):185-186.
(荐稿人:闫飞,常熟理工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