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融合背景下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1-12-10梁梅朵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融合人才培养

【摘 要】本文基于文化產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状况,分析产业融合背景下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论述相应的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提出根据市场需求完善课程体系、拓宽高校与市场结合的渠道、融入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内容、打造“三线结合”的师资团队等策略。

【关键词】产业融合 文化旅游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1-0134-03

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表明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思维,在制度设计上给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提供了机构保障,促进两种资源的整合及优势发挥,使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在管理职能的运行上更顺畅、更高效,大大提升了各地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的信心。基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高校要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创新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我国文化旅游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状况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产业发展的趋势,国家对此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促使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高校应结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在供给、内容、导向上与时俱进,创新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一)文化旅游发展的政策不断推出

201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以推动我国文化繁荣发展、旅游行业提档升级。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挂牌成立后,各省的文化和旅游部门机构性改革也基本完成,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成效也初步显现。在机构部门的重组下,国家出台关于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的政策,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如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主要提到提升传统工艺产品质量和旅游产品文化含量。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其中提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提出文化、旅游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倡导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旅游内容,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设计的水平。2020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重点提出“推进文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同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目的是建立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长效机制、培育壮大文化和旅游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尝试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高质量发展,助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二)文旅融合发展促使文化旅游市场结构发生变化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促使市场形成多元化发展的局面。由于人们生活水平及文化素质的提高,已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方式,旅游的参与性、娱乐性、文化性成为消费者的诉求点,因此体验文化、深度了解文化成为当今文化旅游的热点。目前有四种较为突出的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模式:一是以文物、史迹、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如博物馆、文化景区等;二是以民俗文化、节庆、体育活动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如少数民族歌节歌会、庙会等;三是以旅游演艺项目为代表的演艺文化层,如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室内大型演出《宋城千古情》等;四是以休闲娱乐为主的休闲文化层,如主题公园、特色小镇、民宿等。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文旅融合的亮点更多是以科技、技术创新的形式呈现,一种是数字技术和数字文化产业平台融合而涌现的数字化文化旅游服务和传播渠道,表现在数字博物馆、数字体验馆、内容分享社区、短视频和直播内容传播、在线导览导游服务、数字光影表演等方面;另一种是数字文化IP和景区及城市数字化IP的相互融合和渗透,表现在动漫、游戏、音乐等IP与景区及城市旅游形象相互融合产生的旅游产品和内容传播方面。

二、产业融合背景下文化旅游人才培养现状

(一)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旅游管理作为两个独立专业出现

其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自2004年在我国高校开设以来,目前有上百所高校开设该专业,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具备文化艺术和项目经营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掌握现代产业理念和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至今,主要呈现三方面的特点。第一,在课程设置方面。课程内容围绕管理和文化资源类课程而设,管理类课程有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等,文化资源类课程有文化产业概论、文化资源、文化项目创意与策划等。第二,在专业课程方面。一些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结合本校定位和特色设计、开发课程体系,如财经类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更多倾向于文化经济、文化投融资、文化资本运营等经济类,而艺术类院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则倾向于演艺项目策划、美术馆经营、舞台演出管理等文化艺术类。第三,在学位授予方面。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作为交叉学科出现,其专业挂在不同学科下,不同院校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位授予内容也大有不同。开设管理学的综合性院校授予管理学学位、艺术类院校授予艺术学学位。

其二,旅游管理专业是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市场的成熟而设立的专业,该专业已成为管理学科体系下的一个学科。其主要培养适应新形势旅游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一线服务与管理,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发展基础,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虽然旅游管理专业在我国的成立与发展时间只有二十多年,但在管理学的支撑下,加之与旅游产业相关课程的开发和设立,旅游管理专业已形成相对完善且独立的课程体系。例如,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有旅游学概论、旅游文化、旅游地理学、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消费者行为学等13门课程;东华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有旅游学原理、旅游消费者行为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旅游策划与营销等15门课程。纵观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其课程主要围绕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而设置。

(二)开设文化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屈指可数且大专院校居多

目前,开设有文化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屈指可数且多为大专院校,修学年限为三年,如山西旅游职业学院、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院校的文化旅游专业大多立足旅游管理的基础,目标是培养可以独立从事导游、旅游策划、旅游企业管理、旅游教学行政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在课程设置上以“文化+旅游”的模式组合而成,以旅游为依托,开设有旅游概论、旅游营销、旅游景区规划等旅游类课程;在历史文化课程方面,开设有中国历史、民俗与民间文化、中国茶文化等课程。由于开设此专业的为大专院校,从教学任务的设置上看,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多以服务型、技术型人才为主,就业导向为导游、景区服务、旅游产品销售、酒店服务、航空服务等职位。

作为本科四年制的文化旅游专业,目前所知的只有广西艺术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设了文化旅游方向,该专业以文化产业管理为依托,按照“1+3”的模式培养,即学生第一年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第二年选择专业方向,文化旅游方向则侧重对旅游与文化产业类课程的学习。课程的开发既注重管理,又侧重旅游行业,还重点学习文化產业,目的在于培养既了解文化市场和文化旅游项目,又知晓旅游行业、会判断文化旅游行业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

三、产业融合背景下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由于文化产业管理和旅游管理作为两个独立的专业出现,所以文化旅游专业的开设需要以这两个专业为依托。虽然我国的大环境在倡导文化旅游的发展,文化旅游在市场上呈现高度融合的态势,但高校在文化旅游的人才培养上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

(一)文化产业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互不渗透

文化旅游最终的落脚点在旅游上,加之大多数高校对开设文化旅游专业的思考尚未成熟,所以在课程的开设上并未考虑到文化与旅游在市场上的融合问题。这导致众多开设文化产业管理、旅游管理的高校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互不渗透,没有针对“文化旅游”而开设相关的课程。

文化旅游,并非简单地理解为“文化”+“旅游”或是了解地方文化的旅游,更深层次地说是在产业融合背景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会有文化产业的融入,如主题公园、演艺演出、展览、节庆活动等,这些项目都属于文化产业领域。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多数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不涉及文化产业类的课程,没有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考量文化市场、文化项目与旅游业相融合的问题。而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大多围绕文化产业的领域而开设课程,如影视、演艺、传媒艺术、创意设计、文化经济等方向进行课程设计,鲜有涉足旅游领域。

(二)课程体系设计有所欠缺

就目前而言,开设文化旅游专业的大专院校,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并未从“产业融合”的角度设置课程。如山西旅游职业学院的历史文化旅游专业,主要课程除了旅游相关课程,还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历史、宗教文化、古建文化、晋商文化、民俗与民间文化、古代文学鉴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旅游节庆活动策划等9门与文化相关的课程,这9门课程虽与文化相关,但与文化产业课程体系的内容还有一定差距,并不能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什么是文化产业。

以广西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文化旅游方向专业为例,该专业作为文化产业管理的分流方向,虽然一直在探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点,并以此为依据对文化旅游方向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但课程体系建设仍有待完善。第一,该专业授予艺术学学位,在艺术院校的大环境下,学生对文化艺术类课程的感知力、学习能力、接受能力要比学管理类课程的能力强,如何权衡“文化”与“管理”的课程仍需探讨;第二,所开设的景区开发管理、旅游产品开发与管理、旅游规划、旅游心理学、旅游演艺策划等11门旅游类课程,要考虑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市场融合发展的现状;第三,一些旅游类的课程专业性太强,如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学等,导致艺术类学生在学习上较为困难;第四,需要思考旅游管理类的课程过多并挂在艺术学科下是否合理。

(三)师资力量不平衡

师资力量不平衡,大部分院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主要围绕文化产业所教授的内容进行授课,在旅游管理方面的师资较为欠缺,往往1~2名教师负责所有与旅游相关课程的教学,而旅游类的课程较多、专业性较强、难度较大,对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也相对高,以致教师任务重、压力大,影响专业教学效果。

四、产业融合背景下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一)根据市场需求完善课程体系

产业融合使文化旅游的产业链延伸到生活的各个层面,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张振鹏教授总结出当前文化旅游的十大业态,分别是:红色旅游、夜间旅游、室内游乐、虚拟游戏、研学旅游、博物馆旅游、旅游演艺、康养旅游、房车旅游、低空旅游。高校可以此为依据完善文化旅游课程体系。第一,考虑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相关课程与市场的融合度,根据市场发展的现状、需求、导向来设置课程,构建满足时代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二,以高校的依托学科为基础,结合本校的定位及特色,有侧重地对文化旅游专业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培养多元化发展的行业人才。

(二)拓宽高校与市场结合的渠道

“文化旅游”一词虽早已出现,但在文化、旅游国家机构合并约三年后才把文化旅游从政策到市场推上产业发展的高峰。当前,文化旅游市场呈现繁荣发展的态势,旅游市场人数节节攀升,文化消费升级,高质量的消费内容与便利化的服务提供是大势所趋。高校无论是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还是旅游管理专业,要想培养文化旅游人才,都需与市场和行业紧密结合。第一,建设人才培养基地。选择与文化旅游相关的企业或文化旅游项目,推荐优秀学生参与企业或者项目的运营、宣传等相关工作。第二,项目实训进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通过创业创新、策划等赛事或教师工作室的实践项目,锻炼学生项目策划和管理的能力。第三,教师加大横向科研的力度。由教师牵头,与市场对接,积极推进横向科研的发展,以此带领学生接触市场项目。

(三)融入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内容

文化旅游必然与文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化是旅游项目的灵魂,可以提升旅游项目的品质。就目前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而言,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东部地区,因经济发达和科技领先,文化产业多与科技相结合,如博物馆出现文物数字化和互动化的展示;中部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主题公园、民宿、古镇游成为亮点;西部地区则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风情和特色,民俗节慶、活动成为引领。基于不同地方的文化产业发展特色,在教学内容上,可根据地方文化产业特色和发展情况在教学中融入相应的内容。

(四)打造“三线结合”的师资团队

所谓“三线结合”即学校、企业、政府共同合作,为文化旅游专业提供强有力的师资团队。学校承担教书育人的任务,但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造成学生毕业后与社会严重脱节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学不能用、学不会做、知识跟不上时代发展等方面。为改变这一局面,第一条线采用学校对学生基础教育、专业课授课的方式;第二条线,在与市场结合的基础上,邀请行业精英作为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或项目指导教师,传递最新行业信息与发展趋势;第三条线,与政府部门合作,通过专题讲座或研讨会的形式贯穿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

综上所述,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文化旅游市场发展显著,其市场结构已发生变化,文化内容逐渐成为主导。面对文化旅游政策的推出以及市场的发展,文化旅游人才培养的问题日渐凸显。高校应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结合市场变化和本校实际,创新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以顺应时代发展,培养更多适合行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华.文旅融合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课程群构建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0(9).

[2]白长虹.文旅融合背景下的行业人才培养:实践需求与理论议题[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1).

[3]刘文华.文旅品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品牌研究,2020(3).

[4]顾玉林.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人才资源开发,2020(24).

注:2020年广西艺术学院校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产业融合背景下的文化旅游人才培养研究”(2020JGY29)

【作者简介】梁梅朵(1985— ),女,汉族,硕士,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文化旅游。

猜你喜欢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人才培养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贵州省文化旅游创意发展态势评价
凤县文化旅游业发展研究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旅游经济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