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及应用实践

2021-12-10何芸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胜任力模型双师型高职教育

何芸

【摘 要】本文阐述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及构建胜任力模型的意义,探究应用战略导向法、行为事件访谈法和标杆研究法等方法,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为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评价体系、设置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应用实践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职教育 “双师型”教师 胜任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1-0125-03

当前中国进入“十四五”计划开局之年,高等职业教育也正处于跨越性、转折性的发展时期。《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均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全面改革设想并明确部署,其中指出要推进以“双师型”素质为导向的新教师准入制度改革。两个方案自2019年发布以来,全国高职院校根据自身情况稳步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初见成效,若是能够以科学的测量方法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入职及岗位胜任力进行评定,对高职教育的科学化和特色化发展将具有更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实现高职教学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解读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双师型”教师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建设的重要部分,需要“双师型”教师具备最基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与普通教师相比,这部分教師还具备一定的特殊知识与能力结构,具备从事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双重能力。这类教师所实施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教育活动的实现。综合来讲,“双师型”教师除了应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学水平及基本能力素质,还需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丰富的企业行业一线工作经历,在职业道德、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较高综合素质。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特征分析

对高职教育而言,要使学生掌握岗位工作所需的素质和技能,教师自身也必须要掌握相关内容,因此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高等性。高职教育的全称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高智力含量”的特点,培养掌握技术技能、具备实践操作能力且能够有效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建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二是职业性。它所反映的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行业变动要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素质必须要与当前职业活动的要求相适应,融入社会生产一线岗位所需的知识、技术和职业技能。

三是教学性。教师本身也是职业,教师所实施的教学行为即是其职业行为,直接关系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达成。近年来,中国针对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而基于现代教育理论,教师所承担的职责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包括知识传授、思想启迪、道德引导等。

四是实践性。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本质区别,其内涵横跨教育和企业实践两大领域,这就要求教学活动不能拘泥于单一的知识或是技能,而是要跳出学校教育的范畴,追求跨界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高质量人才。因此,高职“双师型”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拥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二、关于胜任力的相关概述

(一)胜任力简介

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许多研究者都曾提出关于胜任力的定义,如早期的McClelland(1973)将胜任力定义为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特质或动机。Helley(2001)将胜任力定义为包含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态度、动机和行为等多个方面的广泛特质群。另有学者仲理峰和时勘将胜任力定义为把某职业中表现优异者和表现一般者区分开来的个体潜在的、较为持久的行为特征。当前胜任力无法精准定义是因为“胜任力”最早是心理学领域广泛应用的一个术语,后来被引入职业咨询领域,用于定义和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中国大部分群体认可仲理峰和时勘对胜任力所作的界定。

基于前文胜任力的定义,可将其分为绩效行为、知识—技能—态度、思维方式—思维定式、自我意识—内驱力—社会动力等四个从上到下的层级,具体如图1所示。

四个层级从上至下的表现方式逐渐从外显转变为内隐,测评的难度也随之提高。从这一角度切入,可以将其分为表面胜任力和内在胜任力两方面,前者是指能够看到、容易开发和培养的胜任力,后者则是指内隐的核心特征和特点。

(二)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是指要做好某一特定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胜任力要素的总和,其内容由胜任力名称、定义以及行为指标等级三个部分构成。通过胜任力模型可以将特定岗位中对个体成功具有显著的影响的行为、知识、技能全面反映出来。胜任力模型的理论基础是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冰山模型可将各类胜任力特征看作漂浮在水中的冰山,其露出水面的部分属于表层特征,如知识、技能等,隐藏在水下的是深层次的胜任力,包括各类特质、动机等,这些才是决定人行为表现的深层因素。洋葱模型对胜任力进行的描述是其外层代表知识、技能等,包裹着内部的核心特质,如动机、个性等。

(三)胜任力建模方法介绍

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胜任力模型建构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战略导向法

即基于企业战略的逐步分解,采用小组研讨或是研讨会的形式对某类员工的关键素质进行确定,并明确各个素质的定义和层次。采用这种方法建构模型具有战略导向性,能够准确反映战略实施对各个岗位人员的具体要求,但同时由于缺乏实际的行为数据作为支撑,建模过程中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2.行为事件访谈法

对一批人员行为事件的访谈,采集不同人员的行为数据,进而通过统计分析获得关键素质,搭建胜任力模型。其优点是该模型拥有翔实的数据支撑,有效性高,且可针对行为数据进行多方面的分析。缺点是参与访谈调查的人数有限,可能会影响分析结果的通用价值。

3.标杆研究法

即单位(机构)对其他同行或是处于同发展阶段其他对象的胜任力模型进行收集分析,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或研讨会的方式筛选出与本单位相适应的素质,搭建胜任力模型。这种方法适用性强,可参考性和可操作性也更高,缺点是无法凸显自身特性、特点。

当前业界最为推崇的方法是行为事件访谈法,因为其有数据支撑,与单位的工作环境和职位特点的实际情况形成良好的契合。该方法的具体应用可分为6个步骤,依次是“绩效标准定义—分析样本选择—获取样本相关的数据资料—建立胜任力模型—验证胜任力模型—应用胜任力模型”。构建好的模型可应用于单位的人员甄选、绩效评估、培训开发、薪酬管理、职业规划等人力资源管理事务。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建构和应用

(一)“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建构

以某高职院校电力类专业为例,基于行为事件访谈法进行“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建构。

首先,获取胜任力要素。对电力类专业一年级的师生进行访谈,在访谈之前通过提纲设计对具体内容进行确定,包括“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以及教学过程中印象深刻的成功或是失败事件,访谈对象选择的是该电力类专业的任课教师,对象年龄分布含老中青,35%的教师具有一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80%的教师具有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或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访谈结束后,对所有记录資料进行全面整理,获得电力类专业教师的20多项胜任力特征词条,包括师德师风、教育价值观、工匠精神、创新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教学能力、技术技能比赛能力、学术研究能力等。

其次,基于上述胜任特征关键词条编制调查问卷,并从电力专业中选取一年级4个专业共6个班级306名学生进行开放式的问卷调查并整理问卷结果。其结果显示:建构电力类“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从访谈及问卷调查中总结提取胜任力特征,并对指标及权重进行分析、完善,将电力类“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归纳总结为5个维度,分别是团队精神、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个人特质,权重依次是18.3%、22.8%、19.9%、19.7%、19.3%。基于以上内容整合为电力类“双师型”教师的胜任力模型,具体如图2所示。

(二)“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解析

电力类“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5个维度中,团队精神属于外显胜任力,专业能力、教学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属于外显核心胜任力,个人特质属于深层内隐胜任力。

首先,团队精神作为外显胜任力重点考察“双师型”教师在团队中的综合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是个体发展,需要依靠教师所在的“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带动发展,在团队中具有协作精神、创新能力、人际关系融洽,更有助于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进步。其次,深厚的专业知识及能力作为外显核心胜任力,需要考察“双师型”教师是否具备优秀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教师是否能利用自身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构建高效课堂。此外学校应注重加强校企交流合作,促进教师与企业人员双向流动,实现教师专业实践技能更新,以更有效指导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目标。最后,个人特质胜任力作为最深层的内隐胜任力,需要教师自身具有强大的内驱力和行业认同感,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及时更新教育思想,转变育人观念。“双师型”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热爱电力行业,具有“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三)“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应用

现阶段某校电力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招聘中的考核工作不健全,形式单一、模式固化,无法将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完整地展现。二是针对“双师型”教师的绩效考评制度、激励制度不完善,其薪资标准、福利待遇、晋升体系和普通专业课教师的区别不大,容易引发教师的倦怠感。三是在“双师型”教师认定评审标准不够全面,单一的评价标准不利于教师个性化、全方位地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可通过电力类“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引入后进行改进,具体路径有三:一是将“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引入教师的招聘工作中,对应聘者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授课能力、团队意识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提高考察的全面性,选拔优秀人才;二是依托“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建立全新的工作绩效考核体系,综合运用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的手段,对优异者在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环节中优先考虑晋升,同时提高其薪资标准和福利待遇,对不达标准者则要进行淘汰,进一步优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发展;三是在“双师型”教师认定评审时通过胜任力模型构建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体系,出台更完善的认定标准,以促进教师全面且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瑞.护理“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以湖南省H职业院校例[D].衡阳:南华大学,2014.

[2]刘敬霞.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D].南宁:广西大学,2017.

[3]廖增凤.广西高职院校装备制造大类“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建构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9.

[4]张颖,蒋永忠,黄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5]陶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及应用情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5).

[6]谢玲,佘静,郭轶,等.高职医学院校妇产科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建构与意义[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1).

[7]张楠,郭奇.高职“双师型”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向[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2,22(1).

[8]卞丹丹.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提升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1).

注:2019年广西区教育厅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研究”(2019KY1488);2021年广西区教育厅项目“基于主客观组合赋权的高职国际化人才胜任力评价研究”(2021KY1303);2020年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建设策略研究”,(2020ZK04);2020年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高水平电力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体系机制研究”(DYSG202004)

【作者简介】何 芸(1983—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师资科长,讲师,研究方向为师资队伍建设、人力资源管理。

(责编 黄 煌)

猜你喜欢

胜任力模型双师型高职教育
胜任力模型在煤炭销售企业人才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民营企业招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素质结构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微商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