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育人视角下新时代高校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建设探究

2021-12-10徐雄波黄玉霜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

徐雄波 黄玉霜

【摘 要】本文分析新时代高校第二课堂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建设的意义,针对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力量、活动教学内涵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基于协同育人视角提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统领课程目标、建立高校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教学管理机制、以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统筹课程设置、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丰富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教学载体和形式等对策,从而实现教学育人目标、教学管理主体、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载体五个层面的多方协同。

【关键词】高校第二课堂 爱国主义教育 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1-0046-03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对新时代大学生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这为高校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高校第二课堂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是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第二课堂是指除第一课堂的基本专业教学活动外,为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情操而开展的其他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是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面对新时代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在第二课堂中开设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意义重大。

一、新时代高校第二课堂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打造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协同育人格局

当前,作为第一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但爱国主义教育难以仅仅通过第一课堂完整地呈现出来。因此,在高校第二课堂中开设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凝聚学校、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与第一课堂形成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协同育人格局,积极发挥共青团思想引领的作用,通过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课程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二)有利于创新优化高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和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教师授课为主要教育方式,思想性、理论性较强,亲和力和针对性不足。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可以充分发挥其实践育人方式灵活、内容丰富的优势,适应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需求,能够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如主题党团日、主题班会、校园文化活动、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等使学生把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实现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同时,善于通过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作品等,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有利于推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走实、走深

爱国主义的本质是坚持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本内容之一。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部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史,就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史。党史学习教育正如火如荼开展,高校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灵活多样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的价值引领、教育引领功能,提高大学生党史教育的获得感,把第二课堂打造成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和生动课堂,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与第二课堂课程体系的深度融合。

二、新时代高校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建设现状

(一)育人总体氛围良好,但课程体系有待完善,育人覆盖面有待扩大

调研发现,总体上高校第二课堂的各类实践课程和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育人氛围,高校大部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积极性较高。然而,课程实践活动各模块发展存在长短板现象。文体建设模块涉及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内容较多,学生参与度也较高,思想成长类课程模块学生参与度高,但专门的、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较少,使得第二课堂思想成长类课程模块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本应发挥的思想引领作用不够凸显。在实践活动方面,实践锻炼与志愿公益、创新创业、社会工作(含社团)、专业技能、特色项目等方面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参与力度有待加大,育人覆盖面有待扩大。

(二)第二课堂指导教师发挥重要作用,但须引入更多优质思政课师资力量

高校第二课堂教师主力军是高校辅导员和各社团指导教师,因此高校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的教师队伍也是以高校辅导员和各社团指导教师为主。这些教师能积极参与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注重运用第二课堂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通过各种形式的主题党团日、主题班会、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推进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但很多教师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训练,对爱国主义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把握水平还不够,导致在对第二課堂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进行授课教育时,以高质量思想引领育人效果不佳。因此,在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中,还须引入更多优质思政课师资力量参与。

(三)实践活动丰富多彩,但活动内涵须加强

成长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大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对形式多样、活泼生动、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的各种实践活动比较热衷和喜欢。第二课堂因其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能够契合大学生成长阶段特点而吸引广大学生参与。但在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中,为迎合学生喜好,部分实践活动过于追求热热闹闹的形式,甚至“为了活动而活动”,导致活动的内涵性不够,使得第二课堂的思想引领功能发挥不明显。这种现象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中也普遍存在。

三、协同育人视角下新时代高校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建设路径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教学育人目标、教学管理主体、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载体等多个层面实现多方协同,才能真正实现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的育人效果。

(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统领课程目标,完善育人目标建设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因此,高校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不但要根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来开展,还要延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遵循,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将理解和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具体而言,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应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新时代赋予爱国主义的新内涵、时代要求,理性审视新时代下纷繁复杂的爱国与不爱国现象,掌握践行爱国主义的方法。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要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要引导学生深化对爱国主义的感性认识,实现从爱国情感到爱国觉悟、爱国行为的升华,明确青年爱国责任担当,将爱国的理性认识、深厚情感和实际行动相统一,以实际行动展现出爱国主义精神的青春风采,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在实践中奉献祖国、服务人民、实现价值。

(二)建立高校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教学管理机制,实现组织管理协同

当前,高校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主要由学校团委进行组织和管理。然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刻内涵和教育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决定了依靠单一职能部门难以实现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教育教学目标。比如,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归口学校党委宣传部管理,这就涉及跨部门统筹协调难题,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因此,应当在学校层面建立高校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统一协调机构,集中统筹实施全校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育人各类活动。将爱国主义实践育人纳入学校思政课、学生实践素养课程、二级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程等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课程实践、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一体化育人的新格局。同时,建立由团委、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多部门协商的联合会议机制,实现组织管理协同。

(三)以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统筹课程设置,实现课程体系协同

一是融入更多优质思政课教师资源,实现课程师资协同。思政课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因此,应当拓展第二堂课师资队伍建设理念,以活动指导教师、社团指导教师、兼职班主任等方式,将优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资源引入第二课堂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专业背景优势,对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科学性进行整体把关,促进第二课堂最广泛地进行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二是要使“两个课堂”教学内容相衔接,实现课程内容协同。高校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在内容上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相衔接,力求相互补充。思想政治理论课负责系统讲述理论内容,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进行拓展补充,打造高校“两个课堂”一体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体系。例如,可以围绕新时代赋予爱国主义的新内涵,结合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需求,以其关切的热点和疑惑点作为主要内容依据,以问题链形式设计系列问题构建主要内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无法拓展教学的内容进行拓展深化。因此,为了有效推进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形成合力,一方面,要不断创新第二课堂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主题设计,且在其活动主题的设计上,既要明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要求,又要结合高校学生的特点,注意做好“两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另一方面,为了丰富第二课堂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内涵,还须构建与作为第一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互补充的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体系,才能发挥出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教学效果的夯实和巩固作用,从而形成“两个课堂”在推进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协同育人合力。

(四)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模式协同

根据第二课堂教学特点,构建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混合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微视频、微图片、动漫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采取师生合作互动、理论热点面对面、案例分析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录制系列微课,采用学生线上微课自学、线下主题实践的教学模式,旨在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实践理性,引导学生在认知上掌握爱国主义的基本常识,能够理性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在情感上认同爱国主义,增强爱国之情,内化为大学生的坚定信念和精神力量,砥砺强国之志;在行为上将爱国主义外化为自觉行动,实践报国之行,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从而实现爱国情感到爱国觉悟、爱国行为的升华。

(五)丰富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教学载体和形式,实现多种教学载体和形式协同

第一,丰富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线下实践活动载体。统筹规划校内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建立以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为主、专业实训基地为辅的混合式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群,延展爱国主义教育育人空间。发揮基层党组织、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组织优势,综合利用节日、重大纪念活动、主题党团课、班会、社团活动等活动类型,激发和涵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充分挖掘先进典型的价值引领作用,广泛宣传不同时期的英雄事迹,激发大学生的看齐意识。结合校园品牌文化建设,打造爱国主义的校园文化场。精心设计爱国主义实践教育题材,组织好“三下乡”等实践教育主题活动。举办礼仪大赛,规范升旗仪式,通过规范化仪式强化学生国家意识。

第二,引导发挥第二课堂网络隐性课程爱国主义作用。网络隐性课程主要指网络上普遍存在的无意识、非计划性的爱国主义事件和信息的集合,其载体包括社交媒体、讨论社区、各类网站新闻等,具有受众广、覆盖面大等特性。事件和信息借助互联网,能够实现快速传播。而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上网已成普遍现象。因此,高校需要建立和完善融媒体中心,加强网络社会思潮的监控和管理,占领互联网宣传阵地,把好网络舆论关,注重借助重大事件报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推动线上隐性课程教育效果在线下显化。

总之,高校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的作用,针对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中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力量、活动教学内涵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基于协同视角从教学育人目标、教学管理主体、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载体等五个层面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促使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走实走深。

【参考文献】

[1]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6).

[2]陈红,杨小扬.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0(12).

[3]刘佳.强化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红旗文稿,2019(12).

【作者简介】徐雄波(1983— ),男,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高校共青团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黄玉霜(1983— ),女,通讯作者,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乡土历史教学应做到功在外利在内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