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试卷图像系统的美育成分分析及培养途径探讨
——以2018—2020年高考地理天津卷为例

2021-12-10代肖遥赵贵芳

文教资料 2021年22期
关键词:模式图试卷美育

罗 燕 代肖遥 赵贵芳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0000)

从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到山烟涵树、江水映霞,从侏罗白垩到第四纪,从原始密林到阡陌交通,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使得它注定会涉及更多、更全面的信息,而地理图像就是表达这些信息的手段之一。于是,图像系统就承担起这样的“育美”角色。尤其在地理试卷中有丰富的地理图像,所以对试卷中图像的运用不能仅将其运用于解题,还应该赋予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任。现今的高考中,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都重视检验学生对图像信息的解读能力,图像比例有增无减;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分析题、自然类还是人文类,都做到了将文字系统与图像系统相结合,图像系统不再仅仅起到简单的辅助作用,其地位日益突出,这一特点在天津卷中尤为突出。

一、地理美育的相关概念

地理美育是审美教育在地理学科中的实施。地理审美则是地理教师或地理教材以及身边的地理环境给予学生的关于地理事物、景观的美的感性认识。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通过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升审美素养,以形成完善的人格。《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提出:“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1]通过课标分析可知,地理学科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智育与德育,而是应该兼顾各方,发挥地理教育的育人功能。

地理图像通过图像展示,再现、缩放、简化或意化地理事物,便于学生对这些被加工过的地理事物、现象、原理、过程进行理解。高考试卷中的图像虽基本以黑白形式出现,但图像清晰、形象直观、重点突出、内涵丰富,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对比、筛选,配合材料内容才能解题。

二、地理美育存在的问题

地理美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三个误区:一是将美育与其他各育分裂开来。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整体,即便在理论上进行了分离,在实践中也应融为一体,兼顾各方。也就是说,同一个教学活动,只要设计得当,是可以帮助学生在知识、道德、审美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的。二是认为只有直接呈现出来的美丽的景色才是美育的素材,而没有注意到天体运转、地貌发育、河流侵蚀等这些动态中的地理现象所蕴含的自然规律之美、变换之美。三是将美育的过程、步骤进行简化,只做到“呈现美”,而忽视“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等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图像系统中的美育成分

通过对2018—2020年地理高考天津卷图像数量的(表格除外)统计得出,这三年图像数量分别为24张、24张、20张。这些图像有传统的地形图、自然景观图、地质剖面图,也有比较新颖的玫瑰统计图、朋友圈截屏图、经济循环图等。这些图像不仅有直观的景观美、自然美,也有深层的科学美、运动美。

(一)图像系统的构成

为了方便统计分析,根据试卷图像构成及特点,本文将图像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为地理景观图、地图、地理模式图。

1.地理景观图

2.转变观念发挥模范作用。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彻底转变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建带团建、带工青妇。同时,充分调动老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对青年干部做好传帮带,提高税收执法水平,推动税收工作向前发展。

地理景观图是指用图片形式表示自然、人文或文化景观的图片,主要包括实物图片和素描图片,它能将学生在课堂上难以见到的地理景象生动形象地呈现在眼前,[2]使教学内容更加客观真实,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现实迁移的能力。景观图中包含众多元素,如巍巍冰峰、茫茫林海、奇伟绝壁等,都展现着自然的无限秀美;又如公交站台、博物馆、主题公园等,无不彰显着现代社会的欣欣向荣。地理从来都重视阐明人地关系,部分图像中也体现着两者的和谐共生,例如山坡茶园、海边码头、草原牧场。景观图对美的展示、表达是丰富的、直观的,它能够从视觉上瞬间吸引学生注意力。这些元素,不仅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美感,还能令其产生心灵上的震撼。久在校园中的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地理环境也许只是学校或家周围的环境,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他们没办法欣赏到各领域、多方面的独特的美。接触面小,思维就会局限,也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当然,学生可以通过实地旅游、视频解说等方式进行了解,但是在学习中,地理景观图的呈现无疑是最简单、方便的方式。

从近年高考试卷分析来看,天津卷对景观图的采用十分普遍,并具有以下特点。①从图片组合来看,景观图常以四幅景观图片组合出现,或与模式图、轮廓图组合出现。这表明,天津卷注重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辨识能力、归纳能力。②从图片内容来看,包括历史景观、农业景观、科技景观等,这也反映了景观图片信息量大、表现性强的特点。③从图片拍摄视角来看,既有宏观的全面也有微观的细节,这样能使区域的整体格局或部分特征更加有效地传达给学生。通过对试卷中景观图片的挖掘、整合,渗透审美知识,学生也增加了审美经验,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2.地图

地图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表现形式,它是地理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地图种类多样,不同类型的地图又具有不同的特征、功能。恰当运用地图,可辅助地理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高考试卷中的地图有强烈的指向性,因而所展示的范围大小、内容完整度、精细度与课本中的地图有一定的区别。可以说,教材上的地图更多的是要考虑地理事物的“共性”,而高考则更重视考查区域中地理事物的“个性”。

就天津卷来说,其地图数量极为丰富,最常见的有以下两类。第一类:地形图,这类地图在考试中出现频率极高,以2018年天津卷为例,地形图所占地图比例为50%,可见一斑。地形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所示区域的海拔高度、相对方向、所属地形、大致走向,由经纬网、等高线、比例尺等组成,部分地形图还会采用分层设色对高程进行表示。而地理试卷中的地形图往往还承担着更繁忙的任务,如在地形图中加入河流、城市、交通运输等的分布情况。但依据答题经验,试卷地图中出现的地理要素都对答题有一定帮助,所以需引起重视。第二类:等值线分布图。这些等值线包括等降水量线、等温线、等压线等。地理中常将降水、气温、气压等的分布用线条进行表示,使数字、几何与图形相结合。这可以省去文字的赘述,体现一种简约美、形象美;这些地理数据背后还隐藏着相关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体现一种科学美、内涵美;一些不同时段的等值线分布变化图组,实际上也蕴含了地理中的运动美、变化美。

3.地理模式图

模式图是各种图例的组合,它可以将具体形象转化为图示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其间的组合关系、逻辑原理。模式图通常由文字、箭头、方框、简单图形组成,具有逻辑清晰、一目了然、言简意赅等特点。试卷中常出现的模式图包括玫瑰图、金字塔图、循环图、流程图、示意图等。

从2018—2020三年来看,天津卷中都出现了对地理模式图的考查,而且每年的模式图各不相同。试题中对模式图的考查形式也较为多样,它可以出现在选择题中,也可以出现在简答题中;它可以是题干,也可以是答案;它可以用简单的方块、圆圈表示各类事物,也可以用颜色深浅来区分不同密度、数量等。模式图对学生的解图、析图能力要求较高,例如对流程图的考查,它不仅需要学生在众多的图例中解读其中的相关关系,还要探究这些关系背后的深层原因。而这一解题的过程其实也是对学生透过现象探究其本质、综合分析能力的锻炼。当然,对模式图的运用不能仅局限于做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利用模式图对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演变规律进行展示,化静为动、高度概括;而学生也应该在学习中尝试用模式图对复杂的结构、漫长的过程、大量的元素进行表示,以实现“文转图”“图转图”的各种表达,这样可以活跃学生的逻辑思维,增强动手能力,激发创造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升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实现智育、美育的协同发展。

(二)图像中的美育因子

地理试卷中的图像数量虽不如教材中的数量丰富、色彩鲜明,但是试卷中的图像的表现形式更加灵活,也更生活化、具体化。对图像进行解析一方面是为学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利用这些图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

1.千差万别、引人入胜的景观美

尽管每个人的审美能力、素养可能存在差异,但是我们都有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和向往。面对名山大川、满天繁星,我们会震撼于自然的鬼斧神工;面对历史建筑、现代科技,我们又惊叹于人类的七窍玲珑。地理美育的素材之一就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各种景观,它对“美”的展现是直观的、多样的。从众多的地理景观中我们会发现,每一种地理事物都有它独特的美,这种美不仅是外在的轮廓、色彩上的美,还有事物背后的内涵美。教师需要做的是将这种景观美呈现给学生,让其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使其能够将所获悉的景观美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行动。

地理试卷中的景观图片,首先能够在视觉上给予学生冲击,使学生获得对美的初步体验。在接下来的解读过程中,由于学生会在图片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景观所蕴含的地理信息,这就能实现学生对美的感悟。另外,多数地理试卷除用于考试检测外,还用于查漏补缺、复习巩固等,所以后期教师还会对试卷进行评讲,而教师在这一过程可以重视对图像的运用或拓展,有效融入审美教育,使学生形成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

2.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的规律美

地理的魅力之一在于它不仅有显性的美,还有内在的隐性美,例如运动美、变化美。通过地理对自然界中现象规律的解释,我们提高了生产能力、摆脱了迷信说法、预测了自然灾害;通过地理教育,学生明白了人类来源于自然,发展依靠于自然,生产取材于自然;通过地理美育,学生学会了重视自然、尊重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地理审美教育应该是培养孩子去“主动发现”规律,而不是让其“被迫接受”规律,最终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素养、科学素养。

地理对美的启迪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图像,试卷中的图像更是需要学生从做题的角度思考它的“前世今生”、形成原因、内外特征,有些时候还需要突破常规思维去分析图像。我们看到的高山真的是高山吗?那为什么它的岩层中还有海相沉积物呢?原来这是地球构造运动的结果。世界真的总在昼夜交替吗?那为什么在南北极圈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呢?原来这是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造成的。为什么前一刻晴空万里,转眼又是暴雨倾盆?原来这与大气强烈的对流运动有关。地理就是这样朴实而又实用的学科,它用最枯燥的理论解释着最复杂的自然、最绚烂的文化、最精彩的生活,这何尝不是它的独特“美”呢?

3.高屋建瓴、多谋善断的智慧美

区别于其他动物,人类依靠其智慧在自然界中进行资源开采、架桥修路、上天入海,创建了人类的文明。人类智慧的高明之处在于,源于现实却不甘于现状,于是在现有基础上积极改善,往新领域、高难度方向发展。自然本身是美的,但是通过人类智慧的创新、改造,它又能焕发出别样色彩。例如,面对海水入侵,我们可以通过放置礁石、引种盐生植物进行防治;在太阳辐射量较大的地区,我们可以安装太阳能装置进行发电;针对植物特殊的热量要求,我们可以修建温室大棚以满足其生长条件。

在地理试卷中,图像对人类智慧美的传达是普遍而有效的。红旗渠、三峡大坝、海洋博物馆这些工程,是我们人类智慧最直接的表达;但是也有像等值线、剖面图、地形图这样一些内含人类智慧的细节图,虽然容易被忽视,但是它是人类创造的“图像”语言,它使知识更容易被吸收、科学更容易被理解。

四、美育途径

(一)“潜移默化”策略

地理美育不需要刻意去做,但是需要重视。“美,是寻常的,又是难得的”,它寻常是因为它时刻都在,难得是因为容易被大家忽视。教师自身应该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以及对图像系统中的美育因子进行挖掘的能力,将美育因子进行合理表述,进一步对美育因子进行扩展并升华学生情感的能力。教师对学生进行图像讲解时,要求做到浅入深出。例如在分析2019年天津地理高考卷选择题图5“红旗渠干渠景观图”时,我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太行山的高山深谷,这是最直观的自然美。然后结合当地地形、气候条件,思考当地为何修筑这样的调水工程,这其中又蕴含着人类的劳动美。最后,我们回到题干问题“人们将‘干渠’坡度设计得较小的原因”,通过解析发现这是为了“减轻渠水对渠堤的侵蚀”,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美。

(二)“见机而作”策略

地理美育最理想的效果是整体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最后形成学生的审美素养,让学生能够做到主动去欣赏美、创造美。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图像所呈现的地理事物、现象,鼓励学生剖析其中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参与相应的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进行学习和参观的兴趣。例如2018年天津地理卷选择题第5题,呈现了同一地区在不同时间拍摄的两幅图片。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之间的差异,学生很容易看出“冰川面积减少甚至消失了”;然后思考其消失的原因有哪些,学生结合所学可以想到“全球气候变暖”;接下来解决题干中“该期间冰川减少所造成的影响”,根据分析得出答案为“地表水资源总量减少”。这题实际上考查的内容为“全球气候变化”,教师在讲解最后,可以鼓励学生对冰川进行实地考察以扩大知识面,当然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注重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付诸切实行动。

五、结语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消费”“电子潮”,使得部分学生过分追求“外在形象美”,也再难出现像张衡“日观天象”、万户“造车飞天”这样留心自然、潜心钻研的人,这正是审美教育缺失的结果。地理美育的途径多样、素材丰富,但需要地理教师有相当的耐心、慧心对这些素材进行整理并以合适的途径传达给学生。例如地理试卷中是图像系统,如果将其整理、加工起来,在教师讲评过程中,学生既能查漏补缺、完善知识结构,又能对所涉及的地理事物进行感知、欣赏、鉴别,从而获得学习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猜你喜欢

模式图试卷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双勾模式图”的推广与应用
组织学模式图绘画视频的制作及其应用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模式图及模式图训练在口腔修复学教学中的应用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