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度创新视域下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2021-12-10王清清

文教资料 2021年22期
关键词:现代化院校制度

孟 鹏 王清清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做出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的决定。[1]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国家的战略选择。同年,在《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提出:“形成学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2]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不仅是深化自身改革的重要举措,还是对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各项事业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总目标、总要求的贯彻落实。

一、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综述

为了更清晰、全面地了解当前国内关于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状况,笔者对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

(一)文献定量分析

由于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是高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上位概念,因此笔者从这个角度出发,首先以“治理能力现代化+职业教育”为主题词,匹配方式为“精确”,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共检索到58篇文章。总体来看,这些文献多聚焦于探讨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内涵、特征、实现路径、治理结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治理能力现代化+高职院校” “治理能力现代化+高等职业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高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高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高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匹配方式为“精确”,文献检索截至2020年1月31日,共得到相关研究文献37篇。笔者对相关文章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分析,结果如图1、图2所示。

图1 国内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文献数量发表时间分布

图2 国内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分布

从年发文数量上看,我国学者关于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文数量的整体走势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尽管2018年的研究热度有所下降,但是随着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关于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热度很快回升。从文献关键词上看,关于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成果中,“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能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二)文献定性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阅读与分析发现,我国关于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关注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内涵与特征类研究、意义价值类研究、现状问题类研究、实现路径或提升策略类研究等方面。

1.概念内涵与特征类研究

国内学者比较关注对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定义及特征的理论研究,比较强调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相辅相成关系,突出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与促进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如何促进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是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国内学者对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内涵与特征类研究梳理

续表

2.意义价值类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目前学界达成的统一研究共识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一是教育领域对贯彻落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响应;二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三是高职院校对实现自身高质量与内涵式发展的现实诉求。如表2所示。

表2 国内学者对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义价值类研究梳理

3.现状问题类研究

通过梳理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状问题类研究成果可知,从采用的研究方法来看,国内学者较常用的是文献研究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其中实证类研究相对比较少;从研究视角来看,大部分该类研究会结合当前的背景(如“双高建设”背景),从高职院校的治理结构出发探析治理能力的现状,挖掘存在的问题。其典型研究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国内学者对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状问题类研究梳理

续表

4.实现路径或提升策略类研究

国内学者对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或提升策略研究,立足点一般围绕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文件,根据研究范围与研究角度的不同有所侧重,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笔者对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具体内容如表4所示。

表4 国内学者对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或提升策略类研究梳理

二、制度创新视域下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

分析文献可知,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的制度瓶颈与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五个层面:一是制度设计理念比较落后,制度文化缺失;二是多元共治、多主体参与的制度格局建立处于浅层次,缺乏协同性;三是制度内容还不够完善,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缺乏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考量;四是制度制定的程序缺乏规范性;五是制度的落实缺乏执行和监督。

深入剖析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和制度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针对高职院校的制度建设现状、治理能力现状及面临的现实困境,以促进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从创新高职院校制度建设视角出发,构建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施路径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制度创新视域下提高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施路径模型

(一)政策支撑层面:完善法律体系,增强制度保障,形成制度生态

1.完善高职教育法律体系,奠定高职院校依法办学的法律基础

依法治理是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障。目前《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工作已取得进展,新法将针对现有法律法规的不足,有效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法律供给,明确各治理主体的作用等。推进中国特色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涉及关系复杂的多利益治理主体,需要依法构建一种新型的高职院校治理的制度生态格局。

2.加强高职教育制度与标准建设,提高高职院校治理效率

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制度及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聚焦面向新时代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高职院校需切实推进各项制度与标准在实践中落地。此外,制度与标准的制订需要协同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

3.强化产教融合的保障制度,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

近年来,尽管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予以保障和支持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但在实际运行中,相关制度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阻碍性问题,还远不能满足我国产业与经济体系加快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高要求。因此,需要不断创新产教融合制度,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载体作用;建立契合法律法规的激励制度,调动企业参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完善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实施现代学徒制、引教入企等合作育人模式。

4.完善治理评价监督机制,确保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推动办学质量督导评价标准与体系的规范化、客观化等是建立和完善办学质量督导评价机制的核心内容。具体措施有:一是提高国家职业教育督导专业水平,强化督导内容建设;二是完善多方参与(社会评价、行业企业、专业机构等)质量评估指标建设;三是依据高职院校发展实际,制定科学、动态可调整的办学质量考核指标。

5.构建体现办学特色的章程,建立高职院校现代化管理体制机制

高职院校办学章程是其内部治理的依据。高职院校需要立足发展实际,基于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要求,构建体现自身办学特色的章程。高职院校完善办学章程,建立基本管理规范和制度,并形成动态调整机制,使其能够适应学校不断变化发展的形势与需求。

(二)机制运行层面:激发多元活力,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互促水平

1.产教融合开放办学,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对接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深化落实国家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文件要求,积极引导其余社会力量参与办学过程,以职教集团为依托,以“双高建设”为契机,以平台化、网络化、生态化思维推动产教融合模式升级,充分发挥协同治理效能。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支持企业深度参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顶层制度设计,综合考量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协同育人目标,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对接。

2.加快推进信息化改造,实现技术链、人才链、知识链与产业链的对接

信息技术是现代产业的重要基石,是高职教育持续进行改革的动力。高职院校以教育资源的协同治理为基点,通过政府监督管理、校企双方合作建设教育资源或平台,有利于打破资源开发利用的传统壁垒,实现技术链、人才链、知识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促进职教资源共建共享制度的建立。

(三)微观改进层面:推动内涵发展,实施深耕细作,加快特色形成

1.革新制度建设理念,树立全面现代化高职教育治理理念

制度创新,理念先行。高职院校治理体系需要一套先进理念以完善和创新制度。传统的把师生员工仅仅视为管理对象的理念已经不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新理念下要求坚持服务为本,强化师生参与治理的主人翁意识。此外,在当前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下,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尤其需要增强信息化领导力,形成系统性思维,用信息化理念助力制度建设与执行保障。

2.改进专业培养制度,实现适应产业发展的融合调整

满足区域经济的专业设置,关键是实现产教融通。高职院校从专业设置出发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是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形势与产业需求动向,尤其是产业技术革新带来的新变化、新挑战,要使专业培养与课程教学适应发展要求和柔性契合区域经济需求。

3.加大学分制改革力度,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

学分制是高职院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要尽快构建起比较健全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辅以学分制要求的选课、教学资源的提供、师资配备等教学运行机制,架构具有较强适应性、适配性的课程体系。此外,不同的高职院校间还可以通过建立课程资源的开放性共享制度,充分扩大本校“金课”建设成果的辐射面,积极推行院校之间的学分互认制,实现人才联合培养。

4.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管理保障机制与考核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一方面,通过打造校企共建的专业课程与实习实训基地,如校企双方合作建设智慧学习工场等智能化灵活学习平台,加强职业教育岗位学习场景应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内部要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有效创新“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管理保障机制与考核评价机制。

5.加强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创新运行机制建设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必须建立起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高职院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必然要实现过程、要素、人力等科学化统筹协调的质量运行机制。高职院校教学诊改要提高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的核心地位,实现目标导向、标准明确、措施得当、改进有效,加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监督和贯彻执行。

三、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学校实际和自身特点,不断创新制度,不断提高治理水平,促进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总结了制度创新视域下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关研究现状,探讨了高职院校制度建设与治理能力现状,立足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制度瓶颈与现实困境,提出了制度创新视域下促进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以通过增强高职院校制度创新供给力,有效推进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

猜你喜欢

现代化院校制度
边疆治理现代化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