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留学效果分析
——以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微留学为例

2021-12-10莫文静于佳惠

文教资料 2021年22期
关键词:嘉华跨文化同学

莫文静 于佳惠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北京 101118)

一、研究背景

伴随中国国际化地位的不断提升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人才国际化的双向交流日益频繁。对人才国际化视野的要求在社会各行各业不断提出,使越来越多原本聚焦国内教育的家长们开始放眼海外教育。微留学,即短期微留学,日渐成为一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的教育模式。为了满足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要求,目前国内很多高校不仅把国外名校的教授“请进来”,还利用各种项目把学生“送出去”。微留学的本质是文化的融合,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参与者开阔视野、培养国际化视角。

大量的研究文献表明,微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良好的作用。诸多国内外学者探讨了微留学的发展历程、实施效果、存在问题,其中,国外学术界对微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留学课程的体验与学习及如何合理设置微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及多元化思维等相关领域。[1]国内目前对微留学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将微留学作为一种新兴自主的教育方式,探讨对传统“灌输式”教育方式的冲击,并通过将微留学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微留学对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实践意义。[2]但是,由于各种研究条件限制,大多微留学不得不作为一次性的体验式经历研究,难以避免研究过程中的样本观察的便利性、研究结论的片面性和不可复制性,难以做到对微留学活动的前因及后果进行延伸关联性研究。本文通过考察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的微留学,试图印证以往研究中微留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效果,并了解微留学对学生出国计划的影响。

二、微留学开展现状及研究目的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自2014年以来,先后在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设立了留学基地,为学生安排2—3周的留学课程和文化体验之旅。嘉华学院在多年的国际交流、教学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固的海外留学项目和基地,以及微留学管理流程化。在微留学出发之前,每位学生和带队老师都要参加两次以上的行程培训,以清楚微留学各项流程及如何应对突发情况的办法。微留学由两位学院老师和一位基地老师共同领队, 每8—10位同学为一个行动小组,设组长一名。微留学期间,每天傍晚,各位组长要将组员信息汇总,与领队老师共同讨论或调整下一步安排。

微留学内容丰富多样,以2019年11月赴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微留学为例,第一周在合作院校萨塞克斯大学上课,内容为商科类相关课程;第二周开始游学,每天去往一个历史文化热点地区,分小组完成相关的作业。

嘉华学院的微留学开展的特点如下:①定期、常态、反复——每年分批次海外微留学,英美澳等国设立了海外教学中心,课程行程反复且可由领队老师和学生共同调整;②规模大——绝大多数国内和国际班的学生都参加(每个年级上千人);③个性化——学生自主选择、定制海外课程行程,行程中有大量的自主活动时间;④ “前因+后果”——微留学不是孤立的、一次性的体验。以2018级学生为例,入学时的国际班和国内班学生比例为7∶3。大部分在2019年进行微留学。2020—2021年期间,学生通过2+2或者3+1申请出国留学。

以上为嘉华学院微留学项目基本情况,本文研究的目的如下:①对微留学的效果进行评估。具体问题是,学生对于微留学期间海外课程及行程的感受如何?这种感触能否提高参与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②微留学对学生的出国计划的影响。对于有出国意向的大学生而言,微留学是一个提前考察国外环境的机会,那么微留学会否对大学生的出国计划产生影响?

三、研究过程及研究内容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能够理解并适应不同文化的能力,其标志性表现在元认知、认知、动机和行为四个维度的调节。[1]元认知代表一种思考方式,它孕育应对策略;认知折射的是对文化的理解、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动机包含坚持的效力、对跨文化交往知识的储备;行为体现在其参与意愿和行动方面。[3]元认知维度包括意识到自己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所应用的文化常识;与陌生文化中的人们交往时,注意调整自己的文化常识。认知维度包括更加了解其他文化的规则、价值观及非语言行为规则。动机维度包括相信自己能与陌生文化中的当地人交往;可以应对新文化的压力;可以生活在不熟悉的文化中,能适应购物情境。行为维度包括跨文化交往中需要根据情境需要,改变自己的语言方式、停顿、语速及面部表情。

本项目采用的是访谈和定性观察的方法,样本按照参团学生名单随机抽取,学生于2019年11月进行微留学,分别以加拿大和英国为目的地。微留学后3个月,项目组老师通过深度访谈,搜集学生对微留学的反馈信息。访谈问题包括:①你如何选择微留学目的国家?②国内课堂与国外课堂的区别在哪里?③微留学是否对你的出国计划有影响?④微留学中你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什么?⑤微留学对你今后的英语学习有什么影响?

访谈共收集学生详细访谈记录42份。对照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标志性表现,分析归纳这42份访谈记录。其中,元认知意味着对彼文化的思考,认知折射自我调整。

项目组老师从问题1、2、4的访谈笔录中提取出两方面主要内容:①开阔了视野与体验了当地文化;②接触到了不同思维模式和教学模式。动机和行动维度的调节主要从访谈问题3和5的回答中提取,项目组老师从访谈笔录中提取出三方面的主要内容:①增强了沟通能力;②提高了英语应用能力;③微留学经历对将来英语学习和留学安排的影响。根据学生回答的态度和用词,加上访谈老师的分析及判断区分该学生回答属于以下哪种程度的感受:感受强烈、一般或是感受较低/无。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参与访谈的学生共计42人次,每一位同学都参加了2019年11月的微留学并详细回答了以上5个问题。这42人当中,女生占62%(26人),男生占38% (16人),皆为财经专业(财管、会计、审计)。

对于微留学目的国家的选择,原因大致有四个方面:①学生自己或通过亲朋好友对微留学国家有了一定的了解,倾向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国家;②随大流,与朋友相约去同一个国家;③微留学期间的行程安排是否具有吸引力;④考虑微留学国家的文化及与中国的关系是否友善。

可以看出,学生虽然对英国和加拿大或多或少有些耳闻,但很少有在国外生活2周以上的经历,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关于国内课堂和国外课堂的区别,学生普遍认为存在较大差异。国外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轻松,较多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课堂上学生可灵活移动,较自由。考试方式灵活,不以试卷为主,老师会详细解释生僻概念,更强调合作。相比之下,国内课堂上,老师刻板地讲知识,相对拘谨,考试方式以试卷为主,更强调老师讲学生听。

但当问到此次微留学对将来的留学计划有什么影响时,同学们的意见分化较大,40%的同学坚定了出国的信念(即使不一定会去此次微留学的国家);33%的同学较理性,认为微留学对将来出国计划影响不大;26%的同学认为微留学时间短暂,对其出国计划并无影响,认为此行不会影响他们的原定计划(指不出国的依旧坚持不出国)。大部分学生表示,微留学让他们对国外生活习性和社会制度有了大体了解,但以后是否选择在该国家留学,还需慎重考虑,不过他们表示就算不去这个国家留学,选择其他国家,此次微留学经历也是利大于弊;少部分学生觉得会重新考虑自己能否适应国外的生活。

2019年11月参与微留学同学访谈记录情况(%)

从访谈来看,在跨文化交流方面,1.93%和98%的同学强烈感受到本土和当地文化差异及教学差异,“非常遵守时间”“下车时,每个人都说谢谢”“交互和沟通感,整体氛围很轻松、活泼”。国内课堂“教授”“灌输”较多,国外课堂“沟通”“理解”“达成共识”更明显,老师“更照顾学生”“很亲切”。

45%的学生谈到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逐渐习惯用简单词汇进行交流”。3.85%的同学提到沟通能力的增强,“我可以大胆地尝试着说出来,以前我是能不讲就不讲”“敢说了”“交流增长了我的自信”。沟通能带来自信和乐趣,而语言是沟通技能很重要的一环。4.96%的同学都提到对将来英语学习的重视,尤其是听力和口语。

综合来看,大部分学生对海外课程及微留学行程持积极态度,具体体现在微留学让他们开阔了视野、体验了当地的文化、接触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微留学让学生意识到了英语学习(尤其是听力和口语)的重要性,这对学生在国内语言的学习具有反向促进作用,为接下来的出国留学打好基础。从调查结果来看,仅有一半不到的学生认为微留学提高了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微留学作为短期游学项目,由于行程安排紧凑、带队老师护航,学生“走马观花”式地融入海外课堂和国外文化,可能对少数学生的影响是短暂性的,从侧面反映出学生更期待的也许是独立解决问题、自主融入海外学习的留学体验。[4]

本研究结果与预期接近,原因分析如下:①学生对微留学的观光、饮食和课程安排较满意,认可这些活动对体验当地文化和教学的积极作用。这些体验直接刺激同学们的英语学习动力。②微留学期间,大部分是固定行程,英语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提升。为数不多的自由安排时间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希望将来的微留学活动能进行相应的调整。③微留学期间,同学们积极参与海外课堂,体验外国老师上课的方式,认识到国内外学生学习模式的不同。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部分同学会思考自己与海外学生的差距,培养自主学习、敢于质疑及利用问题倒逼思考的学习方式。④微留学经历对将来出国计划的影响较复杂,原因在于出国留学是个长远的安排,涉及多个方面;微留学体验较短,对于留学这样的长远安排影响有限;也许参观一些较多中国人就业的当地大中型企业会有一定效果,能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留学生的就业前景。

五、优势及不足

本文较详细地了解了学生微留学后的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的变化,对微留学效果做了反馈和评价。①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深入访谈学生,了解学生观点立场背后的心理动态,能较合理地解释收集到的数据。②不足之处在于,时间人手有限,访谈的学生数目较少,并且访谈时间是在微留学之后3个月,没有搜集多时点的感受(比如微留学前后)。如果时点放长远些,在能确定学生毕业去向时(如大三时)再收集一次学生对微留学的评价,将学生的长短期评价结合起来,能对微留学效果做一个更合理的评估。

猜你喜欢

嘉华跨文化同学
第四代嘉华
Research on Internet Finance Development
An Analysis on Internet Financial Supervision in China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