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在老年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2021-12-10徐彩红刘辉韩香平邓明峰
徐彩红 刘辉 韩香平 邓明峰
心血管疾病(CVD)是我国老年群体致残与致死的首要原因,据统计[1-2], 老年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或脑卒中发病率约占我国慢性病的48%,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内外研究显示[3-4],老年人对CVD预警症状、发病危险因素知晓率低,出院后生活行为方式、自我管理存在诸多误区是增加CVD临床诊治和风险的严重因素[5]。因此,提升健康教育与自护能力,实施终身治疗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保护动机理论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PMT) 是依据干预对象的7个核心变量 :严重性、易感性、内部奖励、外部奖励、反应效能、自我效能和反应代价,给予动机因素角度的“回报”干预模式[6-7],已广泛用于诸多领域健康行为干预,但在老年CVD患者中的健康行为干预研究甚少。因此,本研究探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PMT)的护理干预方案在老年心血管疾病(CVD)中的应用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医院收治并好转出院的100例老年CV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纳入条件: 经心电图、心脏彩超及动脉造影等检查及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为心血管疾病[8-9]; 年龄60~80岁; 患者及家属自愿参与本次调查。排除条件: 患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感染或短暂性脑缺血等疾病; 危重症; 存在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10]; 资料不完整; 因各种原因中途退出调查。对照组:男27例, 女23例;平均年龄 73.54±8.21岁;病程3~20年, 平均病程 7.63±3.21年。疾病类型:高血压病21例,心律失常26例,心绞痛17例,急性心肌梗死18例,心力衰竭18例。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 73.14±8.09 岁;病程2~20年,平均病程 7.55±2.98年;疾病类型:高血压病17例,心律失常26例, 心绞痛14例, 急性心肌梗死18例,心力衰竭2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由1~2名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1名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2~3名社区护士组成健康管理小组,在社区医院实施自我行为管理与预警症状等健康教育。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向患者与其家属讲解CVD疾病治疗、护理相关知识教育;合理饮食、活动指导;协助吞咽功能与运动功能训练,必要时反馈给医师采取进一步治疗。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6个月的基于PMT的CVD护理,由健康管理小组成员共同评估CVD预警症状、危险因素、知信行状况等自我管理健康相关的行为保护动机的7项因素,商讨制订干预方案,见表1。
表1 基于PMT的CVD护理干预方案
续表
1.3 观察指标
1.3.1 自我管理行为 选择美国Stanford大学慢性疾病教育研究中心编制的自我管理行为量表中文翻译版[11],评估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包括:运动锻炼、认知性症状管理实践、与医师沟通的3个维度,其中运动锻炼包括6个条目,各条目采取5级评分法,0~4分分别表示:无运动、运动时间为15 min/周、45 min/周、120 min/周、180 min/周;认知性症状管理实践包括6个条目,与医师的沟通包括3个条目,均采取6级评分法,0~5分别代表:从无、偶尔、有时、经常、很经常、时刻。累积评分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行为越好。经检验该量表用于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具有良好效度和信度。
1.3.2 预警症状健康教育效果 根据国际脑卒中学会(NSA)、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心脏学会(AHA)等公布的临床症状级CVD 危险因素为基础[12-13],结合医院以往患者实际情况,设计预警症状健康教育效果测评问卷,主要包括:脑卒中首发临床症状(5个条目)、冠心病首发临床症状(5个条目)、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发作时采取的措施(1个条目)、CVD主要危险因素(15个条目),各条目均为1分,总评分范围为0~26分。得分高低与认知水平成正相关,按照评分标准将患者认知水平0~8分为低、9~18分为中、>18分为高3个层次。该量表具有较好信效度,可信系数为0.94,内部一致性系数 Cronbach’s α为 0.7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比,组间构成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 α=0.05,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老年CVD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行为评分比较情况
观察组出院后6个月运动锻炼、认知性症状管理实践、与医师的沟通3个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老年CVD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行为评分比较
2.2 两组老年CVD患者出院后预警症状健康教育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院后6个月各项CVD预警症状及危险因素知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老年CVD患者出院后预警症状健康教育效果比较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为老年人常见多发疾病,临床上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胸痛、心悸、气短等[14-15],疾病类型包括心肌梗死、高血压、冠心病等。研究显示,由于年龄原因、身体机能衰退,加上长病程、高复发率等,以及认知功能不足、缺乏自护知识,导致疗护期间预后差、效果不佳[16]。因此,如何合理实施健康宣教,提升老年CVD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意识,以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保护动机理论(PMT)理论主要包括:威胁评估(严重性、易感性、内在回报、外在回报)和应对评估(应对评估)共2部分7项因素,是为个体健康认知与行为提供理论支持的基础与依据[17]。报道指出[18],运用PMT帮助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综合护理过程发现自我效能,可有效改善并维持期健康行为,且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纠正不良健康行为获得内外部汇报,增加患者自我效能感,主要形式为讲座等宣教方法。本研究采取基于PMT的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PMT干预与老年日程生活管理提升密切相关,医护人员应在患者出院前、随访跟踪期协助患者制定并随时动态调整体能锻炼、耐力锻炼、认知学习、沟通技巧等计划,让患者建立较高的自我管理行为,原因在于老年患者自身及时发觉不适,采取心理暗示、自护行为应对负面影响,可提高长期依从性、自信信念,进而促使大部分生理指标改善。此外,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各项CVD预警症状及危险因素知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以PMT为依据综合护理相较于常规护理,不仅改善患者疾病严重性、易感性认知,减少遵医嘱面临长期障碍,提升信心,而且加强自身危险因素预防健康教育知识,促进合理自我预测不良行为并开始转变,改善远期行为认知。
综上所述, 本研究认为基于PMT的护理干预方案利于改善老年CVD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显著提高预警症状健康教育意识,进而提升老年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