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
2021-12-10王晨
王 晨
( 张家港市广和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一 , 江苏 张家港 215633 )
股骨颈骨折在骨科中较为常见,因中老年年龄较大,体内的钙质流失较多,遇到一般碰撞和意外极易引起骨折,所以该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患者因关节囊内骨折,多数表现为行走障碍、疼痛难忍等,临床上常采用的治疗方法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效果差,尤其对于中老年患者,常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2]。髋关节置换术中外侧小切口术创伤大,预后差,治疗时间长,可能会引起股骨头坏死的后遗症。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后路小切口技术是新型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预后好等优点。为探讨其对于股骨颈骨折的疗效,特作此研究,研究结果显著,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选入标准:(1)经临床诊断,并采用影像学检查(MRI)确诊,符合股骨颈骨折临床诊断标准[3];(2)愿意配合且尊重本次研究;(3)均须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排除标准:(1)患有精神类疾病且无法沟通者;(2)对髋关节手术无法忍受者;(3)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如心脏、肾脏等脏器类疾病。对照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3.2±3.5)岁。受伤类型共有3种:摔伤、高处跌落、交通撞伤。对照组受伤例数分别为:12例、6例、7例,观察组分别为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5.3±3.9)岁。受伤例数分别为:10例、8例、7例。对比2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各项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性,可作对比分析。
2 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外侧小切口手术法:行麻醉处理,定位切口位置,切口位置选择在结节髂处,结节髂位于股骨的大转子位置处,结节髂处选择7cm作为手术切口。将筋膜内的皮下组织进行切开和分离处理,组织中的关节囊切开后,将损伤的股骨颈残端做截断处理并取出。对取出股骨颈后的髋臼端进行打磨处理使之能够放下假体,假体置入后用螺钉固定。对髓腔腔内空间做扩大处理,试着放入股骨假体,可多次尝试并调整假体位置。在股骨头假体和髋臼假体置入后,将髋关节进行手工复位,放置引流管,详细检查,最后做逐层缝合处理。观察组采用后路小切口手术法:行麻醉处理,患者骨盆取与水平面保持垂直位置。定位切口位置,从大粗隆最高点开始,以髂后上棘为中心,顺着中心位置作7cm手术切口,将皮肤与皮下组织进行分离处理,选择臀大肌为中心,并向两侧牵引分离以暴露和分离臀小肌,将关节囊切开,让股骨颈暴露于视野并分析股骨颈受损程度和部位,根据检测结果对受损股骨颈进行截骨处理,对关节囊内的骨折碎片进行清理和清除。剥离和分离髋臼,对髋臼作磨挫处理,对残留韧带和盂唇均作切除处理,髋臼内置入金属臼,以螺钉固定。将股骨两侧的髋关节人工内旋操作,让股骨暴露,可适当抬高以清晰观察股骨,采用髓腔锉对髓腔作扩充处理,以放入股骨侧假体,置入过程中可适当调整位置让假体置入稳定。对髋关节做手工复位处理,置入引流管,仔细检查手术过程,无误后逐层缝合处理。
3 观察指标:(1)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量表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髋关节的恢复情况进行量化评分,对比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2)总体有效性。将患者治疗总有效性分为3个评价标准。显效:采用影像学如MRI对2组患者的手术部位进行检测,骨折解剖位置已恢复正常,且患者正常行走无障碍,无疼痛感,髋关节弯曲度在90°以上;有效:影像学结果显示手术部位已基本愈合,行走过程中有轻微疼痛感,髋关节弯曲度在60°-90°之间;无效:骨折部位未愈合,病情未缓解甚至有加重趋势。(3)血流动力学。于治疗前、插管时、插管后20分钟对2组患者的MAP、HR进行监测和测量,统计3个时间点患者的血流稳定性。
5 结果
5.1 2组患者髋关节疗效对比:2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总体治疗有效性对比,治疗前髋关节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体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髋关节评分及总体有效性对比
5.2 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2组患者于手术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相关统计指标对比,术前2项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时间点观察组2项指标平稳性高,对照组指标较观察组波动较大(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手术过程中不同时间点MAP、HR指标对比
讨 论
本研究中,将传统的外侧小切口与后路小切口做对比研究,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显示后路组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后路小切口方法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康复水平优于传统的外侧小切口法,路浩东[4]研究显示,采用后路小切口术患者的髋关节评分优于常规外侧切口,与本研究基本一致,同时其研究显示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降低。对比2组患者的总体有效性,结果显示观察组总体有效率92.00%,高于对照组72.00%。刘争民[5]研究显示,后路小切口手术方法的优良率为82.35%,高于外侧小切口的优良率73.53%,与本研究基本一致。对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MAP、HR血液动力学指标进行对比,在术前2组患者的2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20分钟观察组的2项指标平稳性高于对照组,血液动力学指标波动性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刘昌海等[6]发现术后患者的VRS、VAS优,对患者的HR、SBP影响小。
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的前外侧小切口手术法是常规的手术方法,经过临床验证和本次研究,笔者认为其主要的缺点为:其选择的切口位置属于睡眠侧,所以当患者休息时会对手术切口产生压迫,直接的影响使患者会有疼痛感,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会诱发多种术后并发症,不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相比于前外侧小切口,后路小切口的优点主要体现在:(1)因属于微创型,所以手术创伤小,对股骨中的软组织需要分离的较少,避免对软组织和肌肉造成大的拉伤和牵引,减少术中出血量,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有助于提高术后康复水平;(2)对股骨内组织损伤小,对髓腔内置入的假体固定效果好,不易于脱落,降低术后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3)在肌肉组织间进行手术操作,对同一组织损伤小,降低对神经组织的刺激作用,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对患者髋关节的弯曲和外旋功能影响较小,利于患者术后的髋关节功能恢复。
综上,对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后路小切口手术法对患者髋关节的恢复、治疗有效性高于传统前外侧小切口术,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恢复,对术中患者心率等指标影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