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鲜、陈旧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分别实施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效果比较

2021-12-10解克非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21期
关键词:性骨折卧床套管

解克非

( 辽宁电力中心医院 , 辽宁 沈阳 110004 )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是脊柱外科常见的骨折类型,老年人机体各项功能衰退,骨量减少,骨组织结构退化,骨的脆性增高,增加了发生骨折的危险性。老年人患有骨质疏松常有双膝酸软、腰背酸痛、下肢无力以及肌肉痉挛症状,跌倒、弯腰、咳嗽均可导致骨折的发生。临床表现为腰背部疼痛和脊柱畸形,严重的可致残疾,不仅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还会对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据有关文献报道,全球每年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人数可达到数百万,其中1/6的患者需住院治疗。临床上有保守和外科手术治疗,保守治疗需长期卧床,而长期卧床会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造成病情恶性循环,还可发生再次骨折的风险,且部分患者经长期卧床,骨折部位依旧没有愈合,发展成陈旧性骨折。随着微创手术在临床上的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临床上受到高度认可[1]。由于PKP对陈旧性和新鲜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尚不明确,因此,本文就PKP分别应用在陈旧、新鲜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6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84例患者参与本次研究,根据骨折的新鲜与陈旧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新鲜型44例、陈旧型40例。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21例,年龄61-76岁,平均年龄(69.45±3.56)岁,胸椎骨折8例、腰椎骨折36例;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62-77岁,平均年龄为(69.54±3.47)岁,胸椎骨折7例、腰椎骨折33例。对2组的一般资料给予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所有患者均实施全麻,取患者俯卧位,用克氏针在皮外标记好位置,常规消毒铺巾,在C臂机指引下将穿刺针经椎间弓途径进入椎体后方,抽出针芯,经套管将克氏针插入骨质再拔出套管,在透视机指引下,扩张套管穿入骨质至克氏针位置。经椎弓根途径的克氏针及套管进入椎体1/3,做皮切以利置入工作套管,经套管将未扩张的球囊置入椎体前端,将碘造影剂注入到血管成形注射的存储器中,并扩张球囊到最大容量,之后减压取出,向椎体空腔低压注入骨水泥,凝固后退出推入管,压迫止血,采用无菌创口贴闭合创口,术毕,常规抗生素消炎。

3 观察指标:对比2组恢复指标,包括Cobb’s 角、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线高度;对比2组缓解率;对比2组术后不同时间段VAS评分;对比2组术后不同时间的ODI评分。

4 评价标准:疗效评价标准:完全缓解:疼痛完全消失,活动无障碍;部分缓解:疼痛显著改善,无需止痛剂,还有部分活动障碍;未缓解:疼痛无改善,口服止痛药不能缓解,有活动障碍。缓解率=(总例数-未缓解)/总例数×100%[2]。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术后1周、2周、3周、4周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分数范围0-10分,0分:无痛,1-3分:轻微疼痛;4-6分:中度疼痛;7-9分:重度疼痛,10分为剧烈难以忍受的疼痛,分数越低,患者的疼痛程度越低,反之则高[3]。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对2组术后1周、2周、3周、4周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分;满分50分,分数越高,则患者的自理能力越强,反之则低[4]。

6 结果

6.1 2组恢复指标对比:观察组各项指标恢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恢复指标比较

6.2 2组缓解率对比:观察组缓解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2组缓解率对比(n,%)

6.3 2组术前术后VAS评分对比:术后1周、2周、3周、4周,观察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术后不同时间VAS评分比较分)

6.4 2组ODI评分对比: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的OD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术后不同ODI评分比较

讨 论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严重的并发症,好发于老年人群中,随着我国迈入老龄化时代,此类骨折的患者人数越来越多。老年人骨头非常脆,骨密度低,稍微的轻伤或者跌倒都有可能发生骨折,患者承受着疼痛,疼痛加重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很多患者需长期卧床,而长期卧床又加重了骨质疏松,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来缓解患者的症状[5]。

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治疗有保守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如采用非甾类抗炎药或者阿片类药物,尽管可缓解一定的疼痛,但是患者需长期卧床,还可能再次发生骨折,长期的卧床限制还可能引发肺炎、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进入恶性循环,与保守卧床相比,手术尽管有一定的风险,但是可缓解患者症状[6]。临床上常采用PKP术,PKP术是一种通过背部皮肤戳口和椎体建立通道的入路方式,使球囊扩张,将椎体恢复到解剖形态,使用骨水泥将椎体固定好,恢复脊椎的生理弧度和椎体高度,这种手术方法采用的球囊系统是一种很好的扩张系统[7]。临床研究认为,骨水泥灌注剂量和骨密度没有多大差别的情况下,新鲜骨折患者可获得良好的骨水泥灌注,这其中的原因可能为陈旧性骨折后,骨折愈合过程中局部机化组织形成,影响骨水泥的分布,使骨水泥以团块状聚集在穿刺针周围,分布不均匀,无法支撑终板,导致终板塌陷[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Cobb’s 角、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线高度、缓解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的ODI评分也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新鲜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具有更理想的椎体复位效果和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PKP术应用在新鲜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效果更佳,可获得更好的预后。

猜你喜欢

性骨折卧床套管
老年糖尿病患者须警惕骨质疏松性骨折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损伤套管引起的过套管电阻率测井异常分布特征分析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大宇弃置井ø244.5mm套管切割打捞作业实践与认识
民用建筑给排水预埋套管施工
保胎之纠结——绝对卧床还是适当运动
超负荷运动时当心疲劳性骨折
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特点及转归分析
一次性营养袋在卧床患者洗头中的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