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阿富汗,该读读这几本书

2021-12-09程迟

新晨 2021年10期
关键词:亨廷顿阿富汗冲突

程迟

这段时间,阿富汗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真正的阿富汗是怎样的?是什么样的历史和现实促成了如今混乱的局面?关于这些,社交媒体并不能给我们答案。

我们力图用这份书单,在不同的视角下,还原出在猎奇镜头之外的、真实的阿富汗。在这份关于阿富汗的书单里,有阿富汗本土前女性议员书写的阿富汗真实生活;有战地记者带来的让人不忍卒读的记录;有政治学者用冷静的笔触写下的分析;还有徒步爱好者在阿富汗的旅行记录。

《跑步在最绝望的城市》

戴斯特·费尔金斯(美)著,黄缇萦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

这本书的关键词是“绝望”。

作者是获得过普利策奖的戴斯特·费尔金斯。从1998年开始就一直奔波于战乱前线的他被称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战地记者”,如果你翻开这本书,就会知道他为何会获得世界范围内的肯定。

动乱、炮火、硝烟、贫困总是随着战争而来。费尔金斯的这本描写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争的《跑步在最绝望的城市》是很难让人一口气读完的作品,因为它书写的战争比视频里呈现的战争要更加残忍。费尔金斯是诚实的,这是作为记者最重要的品质,而诚实加上洞察力,让他没有跌入过于凝重的悲伤情绪中,没有让报道失真:

“四万人在这座没有电的城市死去,两岁的孩子装着假肢……有时我以为这只是我的想象,我无法想象这痛苦,更无法想象需要多少勇气才能承受这痛苦。有时候我想,连年的战争已经摧毁了某些基本的东西,颠倒了因果。我能理解那种漠然,痛苦让漠然成为必要,然而正是漠然让杀戮不断上演。”

在这里,小事可以引发命案,而命案引来两个族群野蛮的“同态复仇”,于是每天的杀戮也成为了表演;在这里,妇女们艱难地乞讨为生;尚未发育的男孩们,已经把枪当成了玩具……

战争摧毁的东西是无法靠战争重建的,每一次战争都是前一场战争的回响,于是它们不断地叠加,直到人们无法看清仇恨的来由。所以费尔金斯的旁观者视角才弥足珍贵,《追风筝的人》用文学的方式写下了阿富汗的残忍,现在,《跑步在最绝望的城市》则是用残忍的白描去写战争造成的不可逆的伤害。

或许我们没有办法一口气读完它,但是如果要了解阿富汗,了解中东,了解战争,这本书是“必读书”。

《无规则游戏》

塔米姆·安萨利(美)著,钟鹰翔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

为什么阿富汗会是地区动荡的中心之一?为什么英国、前苏联、美国……都会在这片土地上“汹汹而来、悻悻而走”?为什么阿富汗内部总是有难以平息的仇恨?为什么城市化、现代化在阿富汗如此艰难?

这些正是塔米姆·安萨利这本《无规则游戏》试图解答的问题。出生在阿富汗的安萨利虽然移居美国,但是在这本书中,他却直白地说:“阿富汗并没有西方式民主植根的土壤。”这本书就是围绕着这个中心问题,来讲述为什么阿富汗是“无规则”的。

阿富汗两百年来的历史,似乎是停滞的历史。除去战争的主角发生变化,它更深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似乎从未发生改变。在书中,安萨利有一个基本的观点是,要理解阿富汗,就需要理解它的“部落制”文化。

阿富汗的种种冲突,或许是过去的部落制匆忙进入现代世界的后果。阿富汗的历史之所以是一部“屡被中断的历史”,是因为它的部落制传统,加上它恰好处在“大博弈”棋盘的重要位置,于是被拖入战争的前线,进入无法挣脱的轮回。

“帝国坟场”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论调。近两百年来,西方国家先后五次进入阿富汗,又狼狈退出。这些进入阿富汗历史的帝国过客总是我们叙述的主角,真正的阿富汗则被隐藏着,这本《无规则游戏》跳脱出了帝国视角,用贴近阿富汗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属于阿富汗的故事。

《文明的冲突》

塞缪尔·亨廷顿(美)著,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17年出版

在关于阿富汗问题的讨论中,我们总是能听见“大国博弈”“帝国坟场”“地缘冲突”这样的分析。有时候这样的讨论是一种陷阱,因为人们时常会进入“非黑即白”的叙事模式中,将博弈的动机理解为“利益”,而忽视它内在的、更具有决定性的历史叠加效应。

这也是我们推荐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的原因。在“9·11事件”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从学术圈飞速“出圈”,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尽管他发表《文明的冲突》论文已经过去30年,但它仍然是理解国际冲突、理解何以造成战争悲剧的一本必读书。

在亨廷顿看来,我们现在的世界中“存在着许多文明,它们每一个都以自己的方式文明化了”。所以,多元的文明导向了不同的冲突。

亨廷顿敏锐地观察到“普世文明”的脆弱性,以及西方自身的衰落。在全球政治文化重塑的时代,文明的冲突也就更加突出。

在这份1993年的论文中,亨廷顿特别讨论了1979-1989年间发生的前苏联与阿富汗之间的战争。他观察到,这并不能简单地被视为一场冷战冲突下的战争,前苏联与阿富汗的冲突,是海湾战争的预演。

这也就很好地说明了,苏联解体后,仍然不能算作西方世界的“胜利”,而是进入了一个多元文明冲突的时代。在《文明的冲突》中,亨廷顿对宗教文明的分析,对于我们理解阿富汗当下发生的冲突,有极大的帮助。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

法齐娅·库菲(阿富汗)著,章忠建译,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出版

法齐娅·库菲是阿富汗曾经唯一的女性国会议长,本书是她写给女儿的书信集,也是她的自传。

1975年,库菲出生于阿富汗北部的巴达赫尚省。她是家中的第19位孩子(她有23个兄弟姐妹),在幼年时,她就见证了生活残忍的一面。她的父亲在她出生前一年娶了第七位妻子,这位“妻子”当时才14岁,最后她的父亲也被叛乱分子杀害。战乱、饥荒和贫困,就是她童年的生活日常。

作为一个阿富汗人,更具体地说,作为一个阿富汗女人,库菲的成长轨迹是一个特例。她的家世让她有了不一样的视野,于是阿富汗的现实也就越发地刺眼。但也是因为残酷的现实,她的故事才显得分外动人:

“我刚蹒跚学步的时候,站在呼利大宅的厨房里,看着天空,就觉得那便是自己的全部世界:此刻,凝视着学校周边的大街,我想到的却是笼罩法扎巴德群山的天空。这个城市及周围的区域构成整个世界——一个我的世界。”

库菲是那个能够看到更广阔天空的人,她在书信集中把自己个人的成长嵌入阿富汗过去几十年的历史。在历史课本中简单的一句话,在她的书中变成了无比具体的景象,她在广播里听见击退苏联的游记队伍夺取了政权,随后总统逃离,不久之后她的家乡也响起了枪声。

這也正是我们需要读这本书的原因:宏大的叙述并不能够给我们完整的历史图景,身在历史剧变之中的小人物的记录才“保卫”了那些过去的细节。

《寻路阿富汗》

罗瑞·斯图尔特(英)著,沈一鸣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

“9·11事件”发生之后,塔利班倒台,阿富汗发生了剧变。与外界隔绝24年的阿富汗猛然间被打开。29岁的英国人罗瑞·斯图尔特策划已久的阿富汗之行终于得以成行,一个多月的徒步旅行之后,他写成此书。

一个在伊顿公学、牛津大学毕业的,有着良好政治前景的英国人的视野里的阿富汗是什么样的?是否会充满了刻板印象和偏见?是否有浓烈的帝国主义情结?这都是在翻开本书之前让人觉得好奇的问题。

但读完这本书之后才会发现,在阅读之前,“英国人”“良好教育”“帝国视角”这些都只是某种强加的标签,这本书更珍贵的地方是作者跳脱在民族、国家叙述之外的个人视角。

“这些政策制定者来自后现代的、世俗的、全球化的国家,他们的国家在法律和政府管理方面有其开明传统。对他们来说,创立关于城市规划、妇女权益和光纤网络的项目,讨论透明、干净、可计算的程序,自由主义观点和公民社会……但是他们理解得了赛义德?卡尔巴拉希的妻子的想法吗?她在四十年里只到过离家五公里外的地方。或者哈比布拉医生,那个兽医,背着自动武器就像他们带着公文包一样?我遇到的村民大多数是文盲,远离电器或者电视,对外部世界了解极少。”

阿富汗今日所遭受的种种,其实在这本二十年前的行走记录中就已经能窥见一二。所谓“屡被中断的历史”,只有在个体的故事中才能瞥见残酷。

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记录去打破刻板印象。

猜你喜欢

亨廷顿阿富汗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冲突管理
模仿人类“尬舞”的动物们
阿富汗 解暑
以亨廷顿改革理论比较戊戌变法和改革开放
亨廷顿病的症状与治疗
阳光 沙滩 冲浪
全面冲突管理的构建与应用
阿自杀袭击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