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μm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有效性探讨

2021-12-09刘明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17期
关键词:肌层电切术尿道

刘明

摘  要:目的  探讨2 μm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NMIBC)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山東省临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摸球实验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45例。常规组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试验组患者行2 μm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治疗指标以及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结果  与常规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MMP-9、VEGF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相比,2 μm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可提高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2 μm激光;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炎性因子;住院时间;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73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7-0032-02

研究[1]数据显示,近年来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逐渐上升,其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占75%~85%,手术干预是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法,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不同。以往,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式,且被认为是治疗该病最有效的方法,该方法是通过电热对肿瘤进行切除,受肿瘤物理特性的限制性较大,术中容易出现不稳定情况,容易导致膀胱穿孔等不良情况,手术安全性得不到保障。最近几年,激光技术不断发展,在诸多疾病治疗中均有较广泛的应用,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可实现微创治疗[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摸球实验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45例。常规组患者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9~69岁,平均年龄(56.78±2.01)岁;肿瘤直径1~4 cm,平均直径(1.96±0.32)cm;40例患者为单个肿瘤,5例患者为多个肿瘤。试验组患者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49~69岁,平均年龄(57.02±1.56)岁;肿瘤直径1~4 cm,平均直径(2.01±0.03)cm;42例患者为单个肿瘤,3例患者为多个肿瘤。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符合非浸润性膀胱癌诊断标准[3];②未发现肿瘤转移。

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异常者;②合并尿路结石等疾病者;③尿道狭窄者。

1.3  方法

常规组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全麻,取截石位,通过尿道将电切镜置入膀胱,仔细探查肿瘤,确定切除范围。手术开始后,连续灌注甘露醇。直径小的肿瘤,从肿瘤基底部切至膀胱肌层,以暴露正常肌纤维。若肿瘤的直径较大,首先将膀胱表面凸起的肿瘤切除,然后切除基底部肿瘤,直至膀胱壁肌层。对瘤体周围2 cm内的正常黏膜组织,进行电灼处理。手术结束后,行抗生素常规抗感染治疗,留置导尿管。

试验组患者采用2 μm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德国2 μm激光手术系统,借助550 μm的裸光纤进行能量传输,激光功率为30~50 W。通过操作通道,将光导纤维置入,光纤要探出电切镜前端约2 mm,在光纤指示光的引导作用下,有效调整激光光纤末端,对肿瘤组织表面进行接触。准确定位肿瘤基底部周围l~2 cm处,对正常部位的组织进行扇形切割,直至到达深肌层。如果瘤体的体积比较小,要沿基底部进行完整切除。如果瘤体的体积比较大,特别是基底部直径在2 cm以上的肿瘤,可“十”字切割。

1.4  观察指标

①术中指标:手术时间、膀胱穿孔和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②术后指标:出血(伤口出现渗血)例数、住院时间、留置尿管时间、住院费用。③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采集5 mL清晨空腹静脉血,离心处理取血清,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进行测定。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术中指标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常规组,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术后指标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出血例数较少,且住院费用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MMP-9、VEGF指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以往,TURBT技术主要用于治疗NMIBC疾病,可发挥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治疗安全性无法保证,而且容易导致闭孔神经反射等情况。应用TURBT手术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进行治疗时,容易产生系列并发症,膀胱穿孔最为严重,影响整体的治疗安全性,在治疗膀胱肿瘤中具有很大的限制。随着治疗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临床中引进了许多新技术,钬激光技术、2 μm激光技术起初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后来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治疗效果确切[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短,住院费用较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炎性指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闭孔神经反射、热损伤是引起穿孔最主要的原因,TURBT技术的工作电极位于电切环处,工作电流与患者身体接触后,会形成电流回路,形成高温,同时伴有热损伤。对侧壁膀胱肿瘤进行切除时,电流可透过膀胱壁,进而对闭孔神经造成刺激,大腿内收肌群会收缩,引起骨盆移动,称之为闭孔神经反射。2 μm 激光技术很少出现上述不良反应,激光对膀胱肿瘤进行气化切除时,不会产生电流,进而不会引发闭孔神经反射,且不会对靶组织造成较大的热损伤。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相比,2 μm激光技术的应用安全性较高,试验组患者的闭孔神经反射、膀胱穿孔的发生率均为0,与其他研究[5]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相比,2 μm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可提高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治疗效果,在提高患者的治疗安全性、缩短住院时间等方面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立强,郭园园,岳晓娥,等.二次等离子电切术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20,18(10):1629-1632.

[2]邱建新,桑楠,张志明,等.影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16(5):30-33.

[3]周发友,张书贤,王允武,等.1470 nm激光悬挑法剜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13(1):52-55.

[4]王善龙,贺利明,张永升,等.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与等离子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J].实用癌症杂志,2017,32(8):1345-1347.

[5]门群利,李涛,罗晓辉,等.经尿道等离子针状电极剜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临床分析[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7,22(5):365-367,372.

猜你喜欢

肌层电切术尿道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效果观察
经尿道前列腺增生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效果分析
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电切术在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观察
浅析针对性手术治疗措施在外伤性尿道狭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在尿道下裂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及有效性分析
尿道损伤诊治及合并症防治
经尿道前列腺增生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160例临床观察
五花八门话憩室
经腹超声引导绝经妇女取环3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