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引领”和“问题驱动” 助力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研究

2021-12-09赵丽丽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问题引领问题驱动小学数学

赵丽丽

【摘   要】  “问题引领”和“问题驱动”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它能引导学生的学习从知识表面深入到思维发展。本文以小学数学中《因数和倍数》和《角的初步认识》两节课为例,分析“问题引领”和“问题驱动”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问题引领;问题驱动;小学数学;策略

一、“问题引领”和“问题驱动”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中,从最早的“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四基”目标,然后到现在的核心素养,尽管目标在不断提高,却始终要求教师立足于实际教学开展研究。对教师而言,每一节课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更需要展开对“问题引领”和“问题驱动”的研究,它对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一方面是因为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主要是靠后天的努力,这跟教师的引领作用密不可分。另一方面,我们不仅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也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学实践已经证明,“问题”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的教学都应以问题为中心进行互动,“问题引领”和“问题驱动”正是实现互动最有效的手段,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应重视课堂中的“问题引领”与“问题驱动”,才能更好地继承与发展“数学教学传统”。

二、“问题引领”和“问题驱动”的内涵

“问题引领”主要是指根据数学教学目标提出的教学思考,也就是说我们想教给学生的是什么,那么教师就应该思考提出怎样的问题才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达到更高更深的学习要求,也就是深度学习。

“问题驱动”主要是指根据提出的核心问题,教师应该思考怎样教,也就是指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引领性思考将学生引向目标处,那么驱动型思考则更注重借助恰当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也就是学生能更主动地进行学习。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问题引领”主要包含内容性问题,它可以分为“知识性问题”和“思维性问题”,也就是核心问题。而“问题驱动”则是对内容性问题进行再加工,更重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关注学生的学习如何走向深度,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问题引领”和“问题驱动”的课例分析

(一)《因数和倍数》中的问题驱动

1.《因数和倍数》的问题驱动一:什么是因数和倍数

教学通过三个层次展开。第一层次,让学生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并用乘法算式表示出自己的摆法,让他们初步感知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第二层次,结合一道乘法算式,向学生具体说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使他们初步认识到:在一道整数乘法算式中,乘数是积的因数,积是乘数的倍数。第三层次,让学生根據另外两道乘法算式,说清楚其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大部分教师在教完例题1后就紧接着继续教学例2和例3,但“因数和倍数”的根源在于“数的整除”,因此,本课还有一个关键问题“什么是数的整除”。所以,教学时教师加了一个除法算式的分类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除法算式的特点去理解什么是数的整除,再从数的整除概念中体会出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2.《因数和倍数》的问题驱动二: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学生的生成方法中主要用到了列举法,有的是列举乘法算式,有的是列举除法算式。通过对学生的算式进行比较,让他们能清楚地感受到有序列举的优势,从而规范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时能主动地按顺序列举,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3.《因数和倍数》的问题驱动三:因数和倍数的特征有哪些

这里分三个环节依次展开。第一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从最大、最小和个数三方面总结出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第二环节,学生借助第一环节的学习经验总结出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第三环节,将因数和倍数一起对比,归纳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异同点,感知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一个数的最小倍数都是本身。

(二)《角的初步认识》中的问题驱动

1.《角的初步认识》问题驱动一:什么是角

教师通过三角尺、纸工袋和闹钟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进行充分体验,通过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和想一想,感受到角的顶点是尖尖的,角的两边是光滑的、直直的,最后抽象出角的基本特征:有1个顶点、两条边。在教学完角的基本特征后,还需要再回归生活去找一找角吗?不需要!因为生活中的角很多是不标准的,很容易跟学生刚形成的认知产生冲突,因此,不需要再回归生活去找一找角。紧接着,教师让学生动手做一个角。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围一围、拼一拼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深了对角的认知,最后通过变角和数角的练习再一次加以巩固。

2.《角的初步认识》的问题驱动二: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师通过设计“活动角”,形成两个角的对比,一个变大,一个变小,让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最后老师设计了两个角的大小对比练习,让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升。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有的角能一眼看出大小,有的角看不出,教师再通过补充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使学生对角的初步认知更深入。

四、实现“问题引领”和“问题驱动”的策略

(一)关注教材,准确把握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是指围绕教学目标所提出的问题,它是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核心问题应该是突破教学重难点而提出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本质。学生能根据核心问题理解知识点,是学生思考的重点,包含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是教师教学的核心和学生学习的关键。比如,在“百分数的意义”这节课中,黄爱华老师在教学时采用了学生先根据课题提出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围绕百分数展开了思考。黄老师在教学时并未降低对学生的要求,所提的问题都在知识点上,因为她注重教学的引导,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如下:“百分数有什么好处?”“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用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比较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都是本课的核心问题,通过黄老师的梳理,学生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学生的学习目标进一步明确。

另外,我们在思考核心问题时应该从更大的范围去分析,考虑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因数和倍数”是小学数学 “数的整除”中的重要内容,它又在“数的整除”知识链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数和倍数是整数学习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分数学习的重要基础。学习因数和倍数主要是学习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找倍数是为了后面探索2、3、5的倍数特征认识偶数、奇数做铺垫。找因数是为后面认识质数、合数及找质数、合数做基础,这节课的学习又是为后面学习约分和通分做铺垫。

(二)挖掘学习深度,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培养

数学教学的意义是将学生的数学学习由知识的积累转向思维的发展,更侧重的是知识点背后隐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探索。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思考教学的核心问题,也应关注背后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能更全面、更合理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如在“加减法简便计算”中,我之前的教学是这样设计的,为了让学生能概括并掌握加减法简便计算中的所有难点,特地选择了这四个典型例题,让学生一一展开探究,但学生在学习之后不但没有掌握方法反而变得更加混乱,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加,什么时候该减。

设计一:479+303            756-199

887-302            453+298

之后我看到有老师这样设计,他将例题改成让学生从一些算式中选择5道,并要求算得又对又快。学生就会按这样的标准去选择,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感知了加减法简便计算的方法,因此,在提出用这样的方法解决其他题目时,学生就能进一步使用方法,最后的分类则是加深学生对加减法简便计算的认知, 并能自我归纳,总结出加减法简便计算的方法。

1.下面各题,任意选择其中的5题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457+100        359+203       374-99

258-198        538+199      463+200

746-300        900+200      285-100

258-103        658+298      354-199

学生的选择:

457+100       463+200       746-300

900+200       285-100

尽管我们对数学的问题进行了区分,有的是知识性问题,有的是思维性问题,虽然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却都是教学的核心问题,不管提出什么问题,都应围绕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能用思维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的学习更灵活、更深入。

(三)提升思维品质,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我们在提出问题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能用恰当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这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1.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我们会把“为什么要引入百分数”作为核心问题展开探究。我曾经看到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他创设了一个土地被沙漠侵吞的画面,让学生感受植树造林的重要性。但学生在选择树木时就产生了问题:什么样的树木适合在沙漠生长呢?需要去研究、去统计数据,验证结论,因此,引入了百分数的学习。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探究出了“百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明白了百分数的作用。

2.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材施教

教師的教学除了关注教材,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学的教与学生的学密不可分,所谓的因材施教正是如此。同样,我们在教学时提出的问题也应该是学生能够接受并解决的,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只有适当的问题才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励学生深入思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发展。

3.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养成提问题的好习惯

数学的学习就是在提出问题、不断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所以,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能从自己提的问题中思考知识的重难点,想方设法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总之,“问题引领”和“问题驱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是值得广大数学教师去思考和探究的课题。只有教师提出适当的问题,才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发展创造性思维。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问题不再是 “问题”,学生都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问题引领问题驱动小学数学
以问题驱动改进随机变量分布的教学
立足“有效”,回归阅读教学本来的样子
以计算思维为中心的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讨
“问题驱动式”生物高效课堂打造的做法
例谈问题创设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驱动+能力提升”卓越课程建设与实践
让问题引领初中数学教学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