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园中那抹动人的绿
2021-12-09顾凌燕
顾凌燕
【摘 要】 自然角、种植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开展非正规科学活动的渠道和平台。结合教学实际,我园教师积极探索,从环境浸润、课程架构、家园协作三方面开展了丰富多元的自然角、种植园科学实践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的机会。
【关键词】 幼儿园;自然角;种植活动;生态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让幼儿“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在有初步探究能力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对于自然之子——幼儿来说,大自然这个多彩的世界正如一座宝库,吸引着他们去靠近,去探索,去对话。
在幼儿园里,自然角、种植园环境与大自然最为接近,其中不仅有大量动植物可供观察、探索,更蕴藏着种种神奇的自然现象,生机勃勃,变化万千。因此,在自然角、种植区开展的科学实践,顺应了幼儿的天性,为幼儿提供了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渠道和平台。每个幼儿都可以在这个天然的课堂里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获得初步的科学经验和科学探究能力,感知生命的秘密,创造趣味生活。
一、环境浸润,尽显田园之韵
我园占地13000余平方米,户外面积大,植物种类多,伴生动物资源丰富,这一切都为我们开展田园生态教育提供了天然的有利条件。我园教师积极探索,对园内现有的生态环境进行了有效利用,为幼儿开展科学实践奠定了基础。
1.优化幼儿种植园环境
我园有一块专门供幼儿种植的小农场——“小神农菜园”。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为了让每个班级的幼儿都能积极参与种植,我们将小菜园按班级数划分为32块大小相近的菜地,由各班幼儿自主认领、翻地及种植。教师充分采纳幼儿的意见、建议,人性化地为他们提供了就近的水池、随手可以取放的工具、可供休息和记录的石桌石凳以及能展示活动成果的个性化班牌等,为幼儿日常的种植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支持。
2.丰富班级自然角内容
作为班级里的“小自然”,自然角是孩子与生态环境接触的一个最直接途径。在“实用性”“游戏性”的理念指引下,我们和幼儿、家长一起收集多元材料,改变平面化,突出立体化。帮助幼儿进行经验的自我整合和集体建构,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以甜甜班(大班)自然角为例,共有以下几个板块:
·七彩花草园:呈现各类观赏植物。
·快乐农场:改变种植园固定化、统一化的传统模式,用废旧物品制作美观、实用的种植容器,供幼儿进行应季植物的种植。
·种子乐园:提供了红豆、绿豆、花生、芸豆、菜籽等多种种子实物,幼儿可以在此观察种子,开展种子发芽等实验。
·大自然拾趣:散步之余,幼儿总是喜欢收集各种各样有趣的自然之物,有时是广玉兰的果实,有时是几片落叶、一块石子……我们鼓励他们将这些自然之物陈列在“大自然拾趣”里,一起探索它们的来源和奥秘。
·奇妙魔法园:幼兒可以在此动手动脑,开展一系列自然角小实验,探索自然规律。
·甜甜动物园:饲养幼儿带来的各类小动物。
·自然之谜:幼儿可在这里发布关于自然的困惑,由教师、同伴、家长认领问题,相互解决,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观察与思考,加深对自然知识的了解。
幼儿对大自然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重新规划后的自然角会立足幼儿兴趣,在保持原有“观赏”功能外,丰富性、艺术性、体验性、互动性等特点均有所提升,能较好地发挥自然角的作用,让生机和创意洋溢在班级之中。
3.创设绿色生态公共区域
师幼共同参与,将园内的公共区域营造成生态气息浓郁的“自然乐园”:在门厅、长廊用极具季节特征的花卉植物点缀造景;“趣味根艺展”“绿色环保棋”等游戏情境巧妙布置于楼梯平台处、建筑拐角处,让幼儿与环境互动;走廊墙壁上悬挂着幼儿制作的种子粘贴画,展示墙呈现着种植活动的精彩瞬间……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从而进一步增强感知自然、探索自然的欲望。
二、课程架构,探索自然之秘
1.创生·园本田园种植活动
在种植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分年龄段开发、收集、整理生动有趣、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优秀活动方案,扩充进我园种植活动资源集,同时在备课教研、平行班级推广的过程中,不断将活动进行优化,为教师开展种植活动提供了方案支持。
小班开展了认识农具、神奇的种子、种植生菜、蔬菜拓印、马兰品尝会等活动。
中班开展了分田地、大蒜哥哥葱弟弟、土豆种植季、向上攀援的茎、种蚕豆等活动。
大班开展了菌类大本营、自动浇水神器、植物怎样过冬、晒柿饼、巧制丝瓜筋等活动。
在有温度、有情感的田园种植活动中,幼儿亲近自然、关爱生命的天性得以完全释放。在育苗、播种、照料、收获、品尝的过程中,增进了幼儿对植物生长环境和过程的了解,获得了多方面的直接经验;幼儿比以往更细腻地洞察到大自然的每一点儿变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去探寻四季更迭、风霜雨雪;用天马行空的创意去诠释一花一树、一果一蔬,让任何一种普通的植物都变得别具一格;他们更加能说会道、乐意交往,尽情体验合作的乐趣……田园种植课程犹如一本神奇之书,让幼儿情不自禁地翻阅品读,并且乐在其中,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他们悄然成长。
2.拓展·班本生成性“绿色微课程”
广阔的大自然为幼儿提供了无尽的自然科学教育素材。结合“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追随孩子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我们鼓励教师在一日生活中捕捉幼儿的“哇”时刻,将对自然角、种植园中的探究延伸到专项课程之外,与集体教学活动、个别化学习活动等环节渗透、融合,从而衍生出更多与主题相关联的“绿色微课程”。如下文的《木耳变形记》。
散步时,舒舒班的孩子们在一棵树背阴面的树干上发现了一些木耳。这个发现在班级里掀起了轩然大波。孩子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在这些问题中,老师挑选了三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和孩子们一起开始了关于木耳的探索。
(1)木耳为什么只长在树干的一面呢?
教师购买了菌类植物包,请孩子们照顾菌类植物。当这些普普通通的营养土中生长出黑油油的木耳、白乎乎的蘑菇、褐色的香菇等不同的菌类植物时,孩子们兴奋不已。在菌类植物成长过程中,孩子们逐渐了解了菌类植物的生长习性:菌类植物没有叶子、不结种子、不开花、一点儿绿色都没有,喜欢阴凉潮湿、通风的地方,太阳晒久了会枯萎。他们也从中得知,大树上长木耳的一面刚好在背光、阴凉、潮湿的地方,符合了菌类植物的生长环境,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孩子们的问题迎刃而解。
(2)树干上结的木耳怎么和超市里的不一样?
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开展了“泡木耳”小实验。孩子们一下子又兴奋起来:还有哪些东西会像木耳一样遇水膨胀呢?他们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从家里带来了豆子、红枣、茶叶、紫菜、香菇、银耳、胖大海等,投放在“奇妙魔法园”。丰富的材料让孩子直接感知了物体的遇水膨胀现象。
(3)还有哪些食物像木耳一样是黑黑的呢?
教师和孩子一起收集、了解黑色食物和它们的营养价值。种植木耳、收集资料的过程,更是让孩子们接受并爱上了黑色食物,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饮食习惯。
正如上述事例,在教师的支持下,幼儿从班级、课堂中走出来,带着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走进自然角、种植园这片绿色天地。他们穿梭在树林间,调查树干上生长的“奇怪的东西”;用手指拨开小花小草,寻找“蜗牛的秘密”;在踏青赏春的间隙“挖野菜”,品尝春天特有的鲜美;小金鱼“失踪”记让孩子们化身成“福尔摩斯”,在寻找“幕后真凶”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动物的生存法则;自然角的碗莲凋谢了,长出了小小的莲蓬,“碗莲会不会结出莲子和莲藕?”带着这个疑问,“爱莲说”应运而生……“绿色微课程”的生发,不仅给了幼儿自主探索的空间,也为教师提供了如何敏锐捕捉教育契机、支持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机会。
三、家园协作,同享农耕之趣
为了增进家园沟通,和谐家园关系,我们秉承幼儿园每个角色“全参与”的原则,以自然角、种植园科学实践为渠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家园协作活动。
1.家长义工活动
家长走进幼儿园,协助幼儿购买种子、秧苗;带领幼儿认识种子,教幼儿如何种植菜苗、如何进行分苗易株;与幼儿一起为种植园翻地,搭建攀爬架,设置防蝶网、自制浇水设备等。他们还利用“客座教师”“故事妈妈”“游戏爸爸”平台,组织幼儿开展与果蔬有关的学习、游戏活动,如讲述蔬菜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各种蔬菜的营养价值、制作美味水果沙拉等。
2.家长开放活动
小班组为了鼓励幼儿均衡饮食,开展了“美味的青菜”烹调活动,利用幼儿园里种植的青菜,家长与幼儿一起在家准备了近三十种青菜美食,并利用课程博物馆进行图文展示交流,分享经验;中班组将半日开放活动主题定为“收获节”,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瓜果收获,并将收获后的蔬菜果实进行艺术创造,做成表演区憨态可掬的人偶娃娃。在活动中,孩子们感受了和亲人、老师、同伴“全种植”“全参与”的快乐,家长的自然、生活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迭代。
3.自然亲子游活动
在幼儿园牵头下,家长和孩子一起走出教室,在大自然中自由探索、尽情嬉戏。如大班家长与幼儿走进雪堰雅浦橘园采橘,人手一个小布袋、一把小剪刀,或弯腰,或踮脚,或高站枝头,开心采摘;随手剥开吃上一片,满口香甜直沁入心田……体验植物、阳光、泥土与空气带来的清新气息,放松身心,在享受硕果欢悦的同时也促进了亲子间的协調配合,满载而归。
自然角、种植园活动赋予幼儿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引导他们调动各种感官参与观察、积极探索,好奇好问,敢想敢做,并不断将观察所得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于整个幼儿园,我们期望自然角、种植园的创设和管理能持续发挥教育影响力。这种影响饱含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饱含孩子主动学习和自觉发展的要求,饱含家长支持教育、参与教育的热情……教育追求无止境,我们正行走在路上!
【本文系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幼儿园开展自然角、种植园科学实践的行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编号:CJK-L20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