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昙曜五窟看拓跋鲜卑的审美特征

2021-12-09裴京哲陈艳刘思宏

收藏与投资 2021年11期
关键词:审美特征

裴京哲 陈艳 刘思宏

摘要:昙曜五窟是云冈石窟最先开凿的早期石窟,开凿者以“帝佛合一”的政策下“佛即帝王象征”为雕凿理念,使昙曜五窟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也使造像流露出更多拓跋鲜卑的审美特征。昙曜五窟的造像风格十分一致,窟内主位都雕有巨大的主佛像,其主佛象征着北魏五帝,整体给人以雕饰奇伟、英武华贵的感觉。通过五窟的造像艺术,分析拓跋鲜卑部族勇武雄健、古朴、凝重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昙曜五窟;造像;拓跋鲜卑;审美特征

一、昙曜五窟的开凿背景

昙曜五窟以当时负责开凿石窟的僧人昙曜命名,是云冈石窟诸多窟洞的一部分。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武周山,主要洞窟有45个,其中16—20窟被称为“昙曜五窟”。云冈石窟根据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而昙曜五窟是云冈石窟最先开凿的早期石窟。

根据相关的文献记载,早在北魏之前,佛教造像技术就已经传入我国,但在当时并没有形成影响力。汉武帝时在与匈奴部队的交战中获得一种“金人”,这种由金属制成的佛像,是佛教造像艺术较早进入我国的证据之一。到了东汉时期,佛教的影响逐渐增大,公元5世纪左右,很多石窟被开凿,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这些石窟所积累的开凿经验,为昙曜五窟的开凿奠定了技术基础。

到了北魏时期,佛教政治色彩日渐浓厚。北魏时期佛教教义的世俗化与北魏皇帝的政治目的不谋而合,这也是北魏皇帝开始信仰佛教的主因。佛教的原始教义中,其教徒除对佛祖以外均不行跪拜之礼,甚至不拜父母、君王。佛教的这种教义不仅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相悖,也有挑战皇权的嫌疑。为了佛教的发展,北魏僧统法果逐步革新教义,与中国本土的思想相结合,在佛教中融入了儒家思想与礼仪,并积极付诸实践。北方的佛教与北魏政权逐渐形成相互依附、相互发展的关系,为昙曜五窟的开凿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佛教与政权的相互依附关系,使宗教与皇权实现了主客观的统一。这使中国北方的佛教得到了北魏皇室的扶持,并得以迅速發展。但是因为佛教发展速度过快,动摇了北魏政权的经济根本,魏太武帝下诏灭佛,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灭佛事件。文成帝即位后,便下诏恢复佛教,下达了按政区普建佛寺等一系列复佛政策。文成帝是一位推崇佛教的皇帝,他认为官员在执行太武帝的诏令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导致了对佛教的一概禁灭。文成帝的政策不仅标志着太武帝“灭佛”政策的终结,也象征着北魏恢复佛教的开始,对昙曜五窟的开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二、昙曜五窟的造像艺术特点

昙曜五窟的造像特点基本一致,五窟的外壁都雕有千佛,平面为马蹄形,大体上都模拟椭圆形的草庐形式。主佛形体高大,占据窟内大部分面积和主要位置,象征着北魏五朝的五位皇帝,其造像雄健威武、面相丰腴、长眉细眼、高鼻梁、鼻底平切,主佛肩膀宽厚,背后雕有华丽的背光。

昙曜五窟的样式主要源于凉州佛教造像,但与凉州造像不同,与犍陀罗造像也有差异,北方佛教教规的变革是使昙曜五窟的造像完全不同于其他佛教造像的主因。昙曜是当时开凿昙曜五窟的主要负责人,对刚刚经历了太武帝灭佛运动的昙曜来说,他深刻认识到“世界成坏要因诸佛,圣法兴毁必在帝王”的道理。所以,在开凿昙曜五窟时,他把中兴佛教的希望寄托在了当朝皇帝身上。昙曜为了凸显这一象征意义,将北魏五帝与佛像巧妙融合在一起,佛即帝王的雕凿理念迎合了北魏政权的需要,由此开启了“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的开凿盛况。

昙曜五窟的主佛勇武雄健而不失和蔼。主佛表现了北魏五朝皇帝雄武、威猛的形象,同时嘴角微微上翘,和蔼可亲的微笑形象表现北魏帝王对当时社会繁荣的欣喜,符合当时北方社会安定的背景,贴近北魏的社会情绪。能够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是,北魏政权接受佛教的时间并不长,对宗教的要求基于现实,平民对佛教的期望是祈福化灾,佛教为了自身发展,迎合统治者的需求,而统治者则用佛教来巩固和强化自己的统治,控制平民。在这样的背景下所产生的佛教艺术,其造像必有一定的世俗化特征,不会还原和深究佛祖的真容。

昙曜五窟体现了北魏特殊的佛教文化,五窟的主佛代表佛陀,同时也象征着北魏五朝的皇帝。这种特殊的佛教艺术在印度及其他佛教地域从未出现过,昙曜五窟的开凿标志着与印度佛教不同的中国本土佛教的开创。

三、拓跋鲜卑的审美特征

(一)勇武雄健之美

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一带。对于鲜卑的民族起源,史学界至今还没有定论,最广泛的说法是该部族源于东胡。鲜卑作为北方寒冷森林中的狩猎民族,严酷的自然条件使他们磨炼出了雄壮有力的体魄与英勇好战的性格。一个在北国边疆兴起的游牧民族,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征战就一举征服了中国北方,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艺术,必定具有该民族刚毅雄健的精神风貌。

根据民族历史传说,东胡首领乞伏纥干原本是孤儿,后来被乞伏部的一位老者收养,在十岁时就表现出了骁勇善战的性格,且能拉开五百斤的硬弓,得到了部族的敬佩,并逐步成为领袖。这种尚武精神和英雄气概不仅在当时的社会中广为流传,在昙曜五窟的造像中也有非常具体的体现,主佛宽厚的肩膀、雄浑有力的形象,给人一种相当威猛的感觉。反观云冈石窟中期和后期的造像,其造像肩部平滑、柔弱无力,与昙曜五窟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通过鲜卑族的历史,可以理解为什么五窟的主佛如此高大雄伟。在艺术创作中,人与神的区别往往以量的差异来表现,而昙曜五窟的主佛造像之中也运用了这种差异手法,表现了对神灵和帝王的敬畏之心。

(二)古朴之美

佛教传入中国后,便经历了民族化和世俗化的过程,其造像艺术同样也被不断民族化、世俗化,以满足当时的政治需要和社会需求,这一特征在昙曜五窟以及整个云冈石窟的飞天造像中都有十分明显的体现。

图一为昙曜五窟第20窟主佛背光外缘的飞天形象,头顶戴花冠,颈佩珠环,其形体粗壮、古拙,腹部鼓起,腰部较粗,腿部动作硬直简单,憨态可掬。图二是云冈石窟第34窟的飞天形象,其身躯修长而且富于曲线美,女性化特征比较明显。飞天右手呈托举状,左手托臀部,纤长细腰,左边小腿向后弯曲,右腿置于腹部下方,帛绕双肩,将飘浮的衣带和飞翔的人体融合在一起,整个造型給人以凌空而飞、飘飘欲仙的感觉。

昙曜五窟的飞天以及供养人皆体态丰满、粗壮,姿势简单,憨态可掬。集皇家财力、为皇帝开凿的石窟中能够雕凿出这种飞天形象,充分印证了当时拓跋鲜卑简单古朴的审美取向。

(三)凝重之美

北魏平城时期最大的气候特点是寒冷干燥,根据专家考证,公元初期,平均气温出现下降趋势,进入一段寒冷期,公元4—5世纪时,平均气温下降了3 ℃左右,山西大同的平均气温和现在相比约低1.5~2 ℃,北魏定都大同时,正值平均气温最低的时候。

在这种异常的气候环境下,人们的衣着样式在造像中也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特征。图三为昙曜五窟的第16窟主佛,是云冈石窟之中厚重衣纹的典范,自肩至肘,刻痕较深,梯度较明显,宽而厚重的每条衣纹都表现出了衣服的厚重之感。图四所示佛像,从肩部到足部刻有繁缛复杂的衣纹、下摆和刻痕,清晰的肩部衣纹给人以臃肿但温暖之感。衣领处开口较小,更突出了当时的气候环境对衣着风格的影响。但同样开凿于鲜卑族统治时期的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则完全不同,其造像的衣纹雕刻都比较浅,衣领处开口也比较大,主佛薄衣贴体,衣纹雕凿细密,纱的质感较明显,给人一种轻快、凉爽之感。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样式、质地的衣纹雕刻都受到了当时自然气候的影响。通过与其他石窟造像的比较,可知当时生活在异常寒冷气候中的北魏人民的服装特点,感受厚重衣纹所呈现的端庄凝重之美。

四、结语

昙曜五窟的造像整体上给人以朴拙、粗壮的感觉,这种审美特征直接影响了隋唐时期的艺术创作。昙曜五窟为云冈艺术之精华,其开创了中国式的佛教造像艺术。佛教的世俗化以及皇权对造像的干预,是使昙曜五窟不同于其他佛教造像的根本原因。政治对艺术的干预是抽象的,这种抽象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给了雕凿佛像的工匠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昙曜五窟的造像艺术是民族与外来、自由与强制相结合的产物。

作者简介

裴京哲,1978年生,男,韩国水原大学2020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美术学。

陈艳,1980年生,女,韩国水原大学2019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美术学。

刘思宏,女,吉林建筑科技学院教师,韩国水原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设计学。

参考文献

[1]陈霞.云冈昙曜五窟造像的鲜卑族艺术风格[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2](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2.

[3](北魏)郦道元.水经注[M].长沙:岳麓书社,1995.

[4]张敏.自然环境变迁与十六国政权割据局面的出现[J].史学月刊,2003(5):21.

猜你喜欢

审美特征
伊斯特伍德女性电影的审美特征
自然与建筑
北海与上海两地水彩画比较研究
论广西龙州旦歌的审美特征及功能
浅谈影视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功能
苗族蜡染艺术的审美特征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辛夷坞青春小说的审美特征
新世纪贵州苗族题材电影的审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