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环境工程师自主创新实践的路径探析

2021-12-09陈首珠夏保华

关键词:工程师伦理工程项目

□陈首珠,夏保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当前,中国正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坚决且持续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中国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力争提前完成目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国政府尽最大的努力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通过制定并严格执行有关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如《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评估工作指南(试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形成了严格规范的环境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国家生态环境强制性标准,对工程质量、工程实践过程、污染物排放等提出了严格要求,也明确了对环境工程师等从业者的职业规范及要求。近年来,环境工程师作为新兴的职业群体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他们需要担当起协调工程与环境矛盾关系的职责。但是工程需要从自然界索取资源,或多或少会使自然环境发生改变。环境工程师在工程创新实践活动中担任重要的角色,即他们既要推动工程项目建设,同时又要保证生态环境不受其实践活动的破坏,实现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本文以工程创新实践为切入点,分析工程创新实践过程中的环境伦理问题及环境工程师在从业中应遵循的环境伦理准则,探讨新时代中国环境工程师自主创新实践的路径。

一、工程实践与工程创新实践的概念及特征

关于工程实践,清华大学李正风在其主编的《工程伦理》一书中有明确的解释。他认为:工程实践是一种需要众多行动者参与的复杂的社会实践,集成多种自然与社会资源,协调多种利益诉求和冲突的社会活动[1]。工程实践既是自然实践,也是社会实践。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具有人化自然的特征,二是具有行动者网络的特征。工程实践的人化自然的特征体现在,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进程中,使其不断发生改变。工程实践的行动者网络特征体现在众多行动者的参与及利益关系的协调。工程实践本质上是人类的目的性活动,是人类为了实现特定目标所从事的一种纯粹的“造物”活动过程,并集成了人力、技术、自然、社会、伦理等各种要素。

工程创新实践是指人类创造性地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术,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有效利用或开发自然资源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创新行为。工程创新实践从本质上看是一个“创新”的实践过程,体现在不同的工程实践环节,包括新材料或新能源的发明、原材料的采购、材料的加工或使用过程、各种废物(工业固体废物Ⅰ类与Ⅱ类、废水、废气等)污染的控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等。工程创新实践除了具有工程实践的共性特征以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目的与方式上。就目的而言,它是为了发明性能更优越的产品或追求成本的降低、竞争力的提升、效益的快速增加等;就方式而言,它既包含了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也包含了商业模式创新等管理创新,在项目中还可以采用多种创新形式组合[2]。为了节约成本,提升资源利用率,工程创新实践活动在人类活动中的影响不断提升。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必须厘清工程创新实践中可能存在的环境伦理问题,以及环境工程师在自主创新实践中应坚持的环境伦理原则及实施的路径。

二、工程创新实践中的环境伦理问题

(一)工程创新实践遵循技术法则,却往往忽视生态效益

工程创新实践活动有自己特定的目标,以管理创新、设计优化、精细施工等为载体,打造质量过硬、美观、耐用等品质工程[3]。工程创新实践遵循技术法则,但往往因追求近期经济效益,依然会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如在环境工程中,用聚氯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及其他树脂制成日常生活广泛使用的塑料薄膜,为了改善这些薄膜的性能或满足特定环境的需要,工程师又通过对原材料的改变、技术的改进或方法的创新等手段创造出尼龙薄膜(PA)、聚酯薄膜(PET)、低密度聚乙烯薄膜(LDPE)等新塑料产品,这些产品由于具有耐磨性、耐热性或稳定性等特征,其大量使用给废物处理带来很大的难度,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类似的工程创新实践活动有很多,其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行为,围绕着人的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展开活动,参与其中的工程师、投资者、管理者等构成的工程共同体主要扮演着“经济人”的角色。“经济人往往不断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因此,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4]。工程共同体中的成员往往追求近期经济效益,使得工程创新实践活动可能违反生态法则,会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类的工程实践是人化自然的活动过程,这种“造物”过程往往超出自然的阈值而造成不可逆的环境破坏[1]。工程创新实践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与其他工程活动相似的是,都要利用并改变自然资源环境,需要不断与自然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难免会出现恶性的互动方式,主要表现为工程系统在输入-输出过程中给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被破坏的环境又会对工程系统的运行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危害[5]。以垃圾焚烧发电厂为例,与传统的垃圾填埋方式比较而言,它更能有效解决“垃圾围城”及资源合理利用的问题,是处理生活垃圾的较理想方式。目前,国内正在不断推广垃圾焚烧发电厂,提升城镇生活垃焚烧无害化处理能力。不过,垃圾焚烧发电仅适宜于供热,且对垃圾分类收集能力、垃圾热值等有较高的要求,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污染物排放问题,其产生的有害物质除了二噁英、垃圾渗沥液以外,还有废水、灰渣、粉尘等,如不进行严格的控制与处理将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6]。现有的垃圾焚烧发电厂都采取了各种处理污染物的设备或措施,如设置半干法脱硫系统、优化垃圾仓结构、完善除渣系统、高烟囱排放,等等,而要真正做到无害化处理且消除工程的“邻避效应”则任重而道远。可见,工程创新实践活动依然会导致“恶性互动方式”,给生态环境带来超负荷的压力及破坏。

(二)环境伦理是可商榷的,工程共同体成员的伦理责任具有复杂性

环境工程师在工程创新实践活动中会面临这样的难题——到底该优先保护哪种生物或对象?不同学派的环境伦理思想可能给出不同的回答。美国学者保尔·泰勒在其代表作《尊重大自然》中坚持生物平等主义思想,认为人类与其他物种都是平等且密不可分的,所有生命应得到人类的尊重,都有权获得同等的关爱。彼得·辛格是动物解放论者的代表,他在其著作《动物解放》中认为人类应停止一切会给动物带来痛苦的行为,应平等地关心动物,因为它们也能感受到苦乐。生态中心论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在其代表作《土地伦理》中系统阐述了生态中心论思想,他认为,人类应把道德关怀延伸到整个生态系统,包括植物、动物、土壤、水等大地上的万物。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海华德是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代表,他认为地球资源是有限的,且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人类必须节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如此看来,到底怎样的工程才是真正的“生态工程”在不同学派学者那里将得到不同的答案。可见,环境伦理是可商榷的,但它却是不可或缺的,这样才能避免对生态环境最大程度的破坏。

工程创新实践活动是由工程共同体组织实施的,包括环境工程师、工人、管理者、投资者等成员。工程共同体成员在工程创新实践活动中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存在着诸多利益冲突,他们既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环境保护伦理责任[7]。以环境工程师为例,他们既要维护公共卫生,又要保护动物与植物;既会受到政府或企业的限制,又要受到职业的规范与家庭的影响;既要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又要对顾客、生态环境负责,等等。这些凸显出环境工程师责任的复杂性。环境工程师与工程创新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应该在工程创新实践及生态伦理背景之下谈论环境工程师具体的情境化的环境伦理规范[8]。“如果我们希望工程实践在最大范围内变得合理,那么绝对需要一个规范的、有效的,建立在不同基础上的环境伦理”[9]。因此,针对不同的创新实践主体,形成共识性的环境伦理规范是十分必要的。

三、环境工程师在工程创新实践活动中应秉持的环境伦理原则

工程创新实践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包含工程项目的科学规划、顶层设计、科学实施与有效利用等环节。在不同的环节中,环境工程师应积极参与其中,秉持不同的环境伦理原则。

(一)加强工程项目的科学规划,秉持“人民至上”的原则

新时代中国环境工程师应积极参与工程项目的规划活动,应始终将人民的安全、健康和福祉放在首位,积极维护人民的利益,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科学规划好项目,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的章程强调:工程师应把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放在首位,并且在履行他们职业责任的过程中努力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10]。工程项目需要进行科学规划,争取好的项目立项。工程创新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类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念并没有与“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等生态价值观背道而驰,而是保持高度一致,合乎“生态人”理念。“生态人”超越和完善过去“生物人”“道德人”“经济人”等各式各样的假说,是当代人文价值观的产物[11]。工程创新实践活动中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引发环境污染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环境工程师应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理念,努力规划好的项目,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加强工程项目的顶层设计,秉持整体性原则

对工程创新实践活动的生态伦理审视,应明确一个基本伦理立场。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利奥波德(A.Leapold)曾提出:判定人类行为对与错的标准在于人们的行为是否有利于生态共同体的完整、稳定与美丽,凡是有利于生态共同体之完整、稳定与美丽的,就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12]。

新时代中国环境工程师应从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强工程项目的顶层设计,秉持整体性原则,把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纳入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之中,实现工程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我国政府出台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对建设项目提出明确要求,“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对其跟踪检查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是中国独具特色的环境管理制度[13]。因此,工程设计伊始,必须要把保护生态环境的配套设施一并考虑,通盘考量生态环境要素,决不能为了经济利益或某部门的利益,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任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工程项目都是不可取的。在工程创新实践活动中,即便做不到以牺牲经济利益为代价、避免损失环境利益的“有所不为”,但也应该在制定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时进行价值评估及可行性论证,充分考虑工程对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14]。新时代中国环境工程师自主创新应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观。作为环境工程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善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发挥好职业的技能与专业的优势,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贯彻到工程创新实践活动中。“美丽中国”的建设不排斥工程创新实践活动,而排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所谓的“发展”。

(三)加强工程项目的科学实施,秉持不损害原则

工程创新实践活动虽然在方案设计或工程实施上体现了“创新元素”,但它也依然体现了工程实践的自然属性,需要从自然界索取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还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产生噪声、工业废水、粉尘等。环境工程师应不断创新技术手段与方法,加强工程项目的科学施工,尽量避免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耗,秉持不损害原则,开展“绿色工程”建设。

新时代中国环境工程师应具备较强的生态伦理责任意识,根据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对工程项目和新技术的运用进行全面的生态伦理考量,秉持不损害原则来进行工程项目建设,避免因工程项目的施工给周边生态环境带来破坏,导致附近居民无法正常工作或休息。工程师在工程实践活动中应该始终考虑环境保护这一因素,自觉按照道德规范或生态伦理限度去从事实践活动,自觉抵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危害的活动。

(四)加强工程项目的有效利用,秉持补偿原则

环境工程师一定要严格把握好工程项目生态环保质量关,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的成本回报分析与生态环境风险评估,把生态效益纳入评价体系,秉持补偿的原则,杜绝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被推倒重来”的情况出现,从而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与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环境工程师勇于担当“有原则的专业人员”,勇于扮演“吹哨人”的角色,制止一切破坏生态环境或违法的行为[15]。

环境工程师应全面参与工程创新实践活动,加强工程项目及环保设施的有效利用,就是否达到生态环保要求进行严格把关,就有关的数据进行专业且客观的分析与研判,及时向工程投资方及建设部门提供详实的环评报告,杜绝受上级部门及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作出不负责任的建议。环境工程师要秉持补偿的原则,尽最大努力弥补工程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风险,实现工程项目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四、中国环境工程师自主创新实践的路径:伦理、法律制度与技术的结合

新时代中国环境工程师不断开展自主创新实践活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蓝图。考察中国环境工程师自主创新实践的路径可以从伦理、法律制度及技术的三条路径来分析。

(一)伦理路径:发挥责任伦理与职业伦理的叠加效应,做尽职尽责的环保人

在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背景之下,中国环境工程师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和职责。环境工程师既是社会人,又是职业人,应尽到公民应尽之“责任”,发扬“环境人”的职业精神,用专业化的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来规避工程的生态风险。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程师提出了“责任”的问题,其不仅对工程负责,其活动对企业、国家和社会往往开风气之先,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负责[16]。“责任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只有人才真正是责任的主体。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责任是人的价值的独特标志,是维系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纽带”[17]。因此,环境工程师亦应对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担负起其应有之责任。

环境工程师是保护环境的职业人。由于工程项目存在不确定性,在工程项目实施前后,环境工程师要对该项目未来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预判。环境工程师能够把先进的生态伦理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融入到工程创新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及时否定那些破坏生态系统的创新方案,肯定那些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的创新元素,确保自身能够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事前责任、事中责任和事后责任。

伦理路径反映了环境工程师在责任伦理与职业伦理的双重规约下尽职尽责的行径。工程项目的规划、立项及实施往往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的活动或过程,通常受到政府官员、民众、承建单位员工、环境工程师等诸多群体的环境保护理念的共同影响。在中国决策民主化不断推进的今天,环境工程师应成为“批评的忠诚者”或“当责者”,用他们的专业研判确保工程创新实践活动能够按照环境保护(简称环保)的要求向前推进。

(二)法律制度路径:在环保法及相关制度框架下活动,做遵纪守法的环保人

新时代中国环境工程师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在相关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框架下进行创新实践活动。这些法律法规为环境工程师从事自主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基本遵循,也是对环境工程师实践方式的硬性要求。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四条就有明确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客观、公开、公正,综合考虑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8]。环境工程师除了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外,还要认真执行相关的从业制度。2002年我国开始实施注册环境工程师执业制度,界定的执业范围包含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空气污染控制工程、生态恢复工程等环境工程的全过程,涵盖了工程项目的立项、评估、设备选型与施工管理、设施维护与运营等方面[19]。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是有效规避生态风险的重要举措,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常态化的重要保障,是不断巩固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键。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完善制度建设,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该制度设计为环境工程师开展自主创新实践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

法律制度路径是环境工程师在相关法律制度框架下从事自主创新实践的基本遵循和依据。新时代中国环境工程师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参与制定并有效落实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确保其能有效约束人的行为,建立起包含指导思想、目标体系、行为规范、奖惩规定、考核办法等为一体的环境保护法制体系。

(三)技术路径:提升科技创新服务于生态建设的贡献率,做自主创新的实践者

新时代中国环境工程师积极参与工程创新实践活动,与其他工程师、科研工作者一道共同致力于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科技创新服务于生态建设的贡献率。党和政府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类的工程实践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本身就涉及资源、技术、生态等诸多领域,需要政府机关、企业、科研机构等通力协作,做好顶层设计,整合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强化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20]。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环境工程师控制好工程风险,善于预见和有效规避工程环境风险,积极承担起生态伦理责任。

技术路径是环境工程师利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来加强环境治理与保护,有效监管各种控制污染、提升生态质量的手段与方法。中国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就是关于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产业如何转型的问题,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如,高铁项目建设就是要解决效率低下的问题,是对传统铁路运输系统升级的创新工程。该项目有环境工程师的积极参与,并注重将工程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两者协调起来,实现科技创新服务于生态建设。新时代中国环境工程师开创技术创新实践,促成工程实践活动按照良性互动方式运行,确保人类的活动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形成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出发,着眼于中国可持续发展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和前途,提出关于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原则方针、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建设要求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为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提供了丰富、系统、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指明了正确方向和实践路径[21]。中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对环境工程师在很多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对于以保护环境为职责的职业工程师——环境工程师,开展自主创新实践活动,理应坚守职业伦理规范,秉持科学的价值理念。

工程实践活动不仅涉及具体技术要素,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生态等诸多非技术要素,其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也渗透着伦理因素,可以对其进行道德评价[22]。工程创新实践活动伴随着风险,作为工程共同体重要组成的环境工程师必须对工程安全负责,关注人类的未来,对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负责[23]。

环境工程师是专门从事设计、监管各种与改善公共卫生、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等有关的工程实践者。中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对环境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工程实践规范。中国环境工程师以保护生态环境为职责,理应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观及“人民至上”的观念,在承担生态伦理责任方面应发挥主体性的作用。新时代中国环境工程师积极参与工程创新实践活动的决策咨询、规划设计、实施、监督、制度建设等各个环节,其自主创新实践的路径内在包含了伦理、法律制度与技术路径等三个重要路径。在未来,中国环境工程师将继续发挥维护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工程师伦理工程项目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环保工程师:生来为了“拯救地球”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房屋建筑工程项目中的EPC模式及相关问题探讨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邵阳三一工程机械与零部件再制造工程项目开工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我想做一名桥梁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