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保障支持衔接机构型医养结合服务及其“梗阻”破除

2021-12-09阳义南

关键词:医养定点养老

□阳义南

一、引言

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60岁以上人口已有2.64亿,占总人口18.7%,65岁及以上人口1.91亿,占总人口13.5%。未来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总人口的1/3,由此决定了“健康中国”建设、全民健康的重点人群是老年人。没有“健康老龄化”,就不可能实现“全民健康”,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健康中国”。为此,2016年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实现健康老龄化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为实现健康老龄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医养结合是将传统养老与现代医疗有机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1]。其中,机构型医养结合服务是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2020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民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颁布的《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将医养结合机构定义为兼具医疗卫生资质和养老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或养老机构,主要为入住机构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安宁疗护、心理精神支持等服务。目前机构型医养结合主要包括养办医、医办养、医养合作三种模式[3],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养老机构办护理院、康复医院、门诊部、医务室或护理站,医疗机构办“养老病床”或老年病科(医养结合中心)等方式。

发展养老服务必须面对“未富先老”的问题。医养结合的支付保障体系缺失是医养结合难以持续发展的重要掣肘[4]。我国人均GDP刚突破1万美元,且分配公平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收入低于1000美元的人群还不少。高净值人群养老可自理,“三无”人员养老由政府兜底保障,但重点难点是大多数中低收入人群能否“有钱养老”。制度化、有保障、可持续的筹资问题已成为目前我国医养结合服务面临的痛点之一,亟须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经济保障体系的支持衔接。与此同时,我国养老保障制度也不完备,筹资机制与支付方式过于单一。此外,还包括如何更好地与服务相衔接,如何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并将其进一步完善,等等。

“十四五”期间是我国由轻度老龄化转向中度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很显然,一要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二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并将二者更直接、顺畅地衔接起来,使养老服务获得可靠的资金来源,同时也促使社会保障资金真正有效地用于老人享受养老服务。目前,学者们研究医养结合更偏重于“服务”视角,更关注如何提高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供给水平、可及性、服务质量等问题,或单独讨论老年社会保障“筹资”制度的改革完善问题,而对社会保障“筹资”与医养结合“服务”供给之间的衔接问题却极少关注。本研究将通过分析全国性统计数据,以及在广东省多个地市的调查结果,探寻社会保障支持衔接机构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梗阻”、困境,并提出破解的对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多使用“长期照护”这一概念来表达机构型医养结合(机构照护)。例如,Wu和Chu分析了1994年我国台湾地区随机抽样条件下年龄在20~64岁的1556名受访者数据,得出由政府主持的机构照护和社区照护才最符合大众的长期照护要求这一结论[5]。此外,研究者大多关注医养结合支付保障体系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等问题[6]。Duk通过对韩国国家政策的解读,分析了如何引入长期护理制度模式,认为应通过长期照护方面的基础设施、保健体系、资金援助等国家政策的改进来解决当前长期照护系统出现的问题[7]。目前大多西方国家拥有健康的保险系统,Barr肯定了社会保险对长期照护系统的重要作用[8]。德国、日本及韩国等的公共医疗覆盖率较高,通过全国范围内的长期照护的社会保险进行筹资。这些国家致力于扩大自己的社会健康保险计划,以广覆盖的医疗保险作为基础,在医疗保险下的范围内建立了更有针对性的长期照护保险[9]。

国内学者较多关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和实施经验,主要是对国内试点城市或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实施经验进行总结。安平平等比较分析了青岛市和南通市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在模式选择、筹资原则和服务供给方面的不同,提出应建立独立的长期护理保险和医疗保险双轨制[10]。刘晓梅、张昊提出日本和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实施的可借鉴经验,包括参保对象划分清楚、筹资机制较为完备、照护等级认定标准划分科学、照护服务提供形式多样等[11];日本老年社会福利法律政策完备[12];新加坡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参与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13]。

在我国,机构医养结合模式主要包括“养办医、医办养、医养合作”[14][15][16][17]。在“养办医”“医办养”“医养合作”三种机构型医养结合模式中,现有研究较多关注“养办医”。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是目前国家推进医养结合的主要途径[18]。医养融合是养老机构发展的新路径。部分研究关注医养结合机构的发展困境与策略,主要从服务供给、人员、体制机制障碍等多方面进行阐述;机构养老存在民营养老院享受国家政策困难、缺乏足够的床位补贴等问题[19];建议将中小型医院机构的资源整合一部分进入养老机构[20]。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挑战。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都急需改革[21]。苏晓春、杨志勇认为我国养老保险向部分积累制转轨带来的成本大,可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还有待进一步选择[22]。关于是否需要建立单独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尚有争论。福利多元主义,市场化和多元化应作为养老服务的改革方向。我国应建立“全覆盖、多支柱、可持续”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23]。我国人口老龄化造成老年贫困问题严重。老年社会救助资源分配不合理,应该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24]。我国尚未将老年人这一大群体纳入门类并划为医疗救助对象,目前医疗救助给付内容和水平还不能消除慢性病发病老人的医疗费用负担[25]。应建立贫困且失能老年人的专项社会救助制度[25]。

论及社会保障对接问题,学界主要关注的是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问题。杨贞贞、米红创新性构建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划拨支付与个人缴费相结合”的医养结合社会养老服务筹资模式[26]。有必要尽快完善医疗保险相关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切实打通医保与有医疗资质养老机构的对接通道[27]。朱孔来指出,“养办医”存在养老机构医保定点设置困难;“医保限额”限制性政策束缚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不能异地就医”使得不在同一行政区域的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陷入难以合作的困境。由此,朱孔来提出以下对策:医保定点要向所有医养结合机构全覆盖,新建医养结合机构一旦验收通过,要及时办理医保定点;取消对医养结合机构患者住院医保的限额管理;通过医养结合运营补贴、医保定点和医保资金使用多管齐下推动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发展,等等[28]。

综合国内外研究可知,目前学者们在论及机构型医养结合困境时,讨论更多的是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的对接问题但并未详细展开,而从养老保险、老年社会福利和救助等角度论述医养结合机构存在的社会保障支持困境或对策的研究则更为少见。

三、社会保障衔接医养结合服务的主要“梗阻”

目前影响老年人机构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购买力的因素有哪些?社会办医在医养结合中面临怎样的发展困境,亟须哪些社会保障支持?不同医养结合机构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是否平等?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金水平与购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差距有多大?现有的社会福利和救助种类、保障范围和水平是否满足入住机构老年人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下面笔者将结合实证数据分析、实地调查结果来阐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养老金收入仍不足以支撑老年人购买机构养老服务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精神,医养结合机构应着力保障失能、半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普通养老机构相比,医养结合机构由于服务专业化,入住医疗护理费用比单纯养老机构高。养老金是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来源,虽然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已实现“16连涨”,但全国养老金水平总体仍偏低。据202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平均每人每月基本养老金待遇为3350元。根据医养结合机构的收费标准,中高端私立医养结合机构的每月收费基本都在3000元以上,需要中高级特需护理的费用更高。公办医养结合机构虽收费较低,但“一床难求”,且重度失能老人的费用也同样较高。根据笔者在广东省佛山、肇庆等地市的走访调研情况,入住高端民营养老机构的费用大多数由子女支付,而入住公办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自己支付居多。总体上,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金收入并不足以支付加收护理费用的入住机构费用,如果没有其他养老储蓄或子女资助则显然难以为继。经济因素已成为老年人能否选择医养结合机构的最重要影响因素[29]。支付能力是医养结合模式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

此外,代际经济转移支出高也削弱了老年人的服务购买能力。根据CLHLS2018年数据,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每月领取的养老金平均为3453.974元。问卷还询问老年人“近一年来,您给子女(包括同住与不同住的所有孙子女及其配偶)提供现金(或实物折合)多少元?”,其中12.13%的老年人曾向儿子转移现金,平均转移金额为3374.416元;10.92%的老年人曾向女儿转移现金,平均转移金额为2191.31元;26.4%的老年人曾向孙子女转移现金,平均转移金额为1867.08元。代际经济转移支出进一步削弱了老年人的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购买能力。

(二)医养结合型机构的医保定点、定级分类、报销项目等仍存阻碍或脱节

1.医养结合机构的医保定点率低,面临申请医保定点难、申请时间太长、申请流程复杂、验收环节不符实际等问题。截至2019年6月,全国2400多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占总数的63.2%(1)2020年10月22日,广东省医养结合工作现场会上披露。(2)国家医疗保障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8753号建议的答复医保函〔2020〕101号。。以广东省为例,截至2020年9月底,全省共有医养结合机构298家,纳入医保定点的医养结合机构共178家,医保定点率为59.73%。其中,广州市养老院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的仅39%,护理站尚未纳入医保和长护险定点(3)广州市政协社法委的调研数据。。

2.民营养老机构开办的医疗机构难以享受与公立机构同等的医保政策待遇,包括医保定点、总额分配、定级分类等方面。2019年6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牵头,联合十部委发布了《关于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纳入医保定点,正式运营三个月后,就可以申请医保定点,定点评估完成时限也不超过三个月。然而,据肇庆市调查结果显示,某民营护理院虽医资力量齐备,但2017年运营至今未能纳入医保定点。即使成功纳入医保定点,比公立机构分配到的医保总额要少很多,而基本医疗保险又是民营医院的重要收益来源。57.96%的社会办医医院的总收入中,医保收入占比超过50%(4)数据来源: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社会办医医院生存与发展研究》。。此外,评级认定较低,导致民营机构不能享受与公办医疗机构同等的医保政策待遇。从佛山市调研结果看,某护理院作为当地大型养老院内部的护理机构,医疗保障部门将其定级为一级二类医疗机构,认定的级别低于社区卫生服务站(一级一类医疗机构),导致起付标准偏高,加大了入住老年人的护理经济负担,并限制了其开办家庭病床服务等项目的资格。

3.医养结合机构的服务内容与医保报销体系尚未对接起来。我国的医保报销体系以治疗疾病为主,尚未有效支持以健康管理为主的医养结合服务。“养办医”型、“医办养”型医养结合机构各自功能定位不明确,提供的医养服务内容也未能精确区分[30],符合老年人护理需求的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尚未建立[31]。《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规定,对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的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疗机构,其入住参保老年人的符合条件的疾病诊治、医疗护理、医疗康复等医疗卫生服务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但目前医保支付只覆盖医疗过程中的医药费和检查费用,大量的康复护理费用、生活照护费用、辅助器材费用都没有纳入医保体系,亟须保险支付降低老年人的自付比例[32]。

养老机构办的医疗机构主要包括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或护理院等,主要为服务对象提供健康管理、疾病预防、老年保健,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疗、护理,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急诊救护,安宁疗护等服务。但除医保定点的报销限制外,其中健康管理、康复护理、慢病治疗、安宁疗护等服务报销困难或无法报销。

此外,医疗机构开办“养老病床”未纳入医保结算。“医养”的“医”主要是“护”,医院的护理成本高,导致医院提供的护理服务越多,亏损越严重。随着护理标准的提高,激励了医院开设“养老病床”的积极性。如作为综合医院的南方医科大学通过办老年医学科(医养结合中心)开展医养结合服务,采取医疗病床和养老床位“一床两用”的做法,方便老人在治疗疾病和养老生活照料之间不用来回搬动。但“养老病床”未纳入医保结算,不利于“医办养”服务的可持续开展。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向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协议医疗卫生服务项目(推荐),医养合作型医疗服务可以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病诊疗服务、医疗康复服务、医疗护理服务、中医药服务、精神卫生服务、安宁疗护服务、家庭病床服务、急诊急救绿色通道服务、双向转诊服务、药事管理指导、专业培训、传染病防控和院内感染风险防控指导、远程医疗服务等。其中,医疗康复服务、医疗护理服务、中医药服务、精神卫生服务、安宁疗护服务、家庭病床服务报销困难或无法报销。

(三)迫切需要发展长期护理险,解决入住机构老年人严重“压床”现象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发布的《2018—2019中国长期护理保险调研报告》,目前我国失能老人4000万人,其中4.8%处于日常活动能力重度失能,7%处于中度失能,总失能率为11.8%。失能失智老年人平日缺乏护理,拖延至产生身体疾病后再送往医院治疗,将耗费更多的医保资源。不少老年人被迫选择长期在医院接受护理服务,造成“压床”现象。这不仅过度占用医疗资源,而且老年人自身经济压力大。实际上护理的花费要比疾病治疗费少得多。以青岛为例,护理保险专护床日费170元,院护床日费65元,而同期同类医院日平均住院费用约1000元[33]。然而,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主要用于定点医院的医药、住院费用,护理和康复项目不在医保报销范围之内或报销比例过低。医保支付只覆盖老年护理院的护理床位费,而养老床位大多数不能纳入医保结算,也未覆盖养老机构的护理费。养老机构的医疗护理费用不可使用医疗保险,入住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产生的长期护理等费用同样报销困难或无法报销。这与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量的医疗护理需求形成强烈反差。据在佛山市、肇庆市的调研结果,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医疗机构都迫切需要长期护理保险。

随着失能失智老年人不断增多,护理服务逐渐成为老年人的刚性需求。我国虽于2017年起在全国15个城市实施第一批长期护理保险,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同地区待遇差异大、覆盖人群不全等问题。根据国家医保局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6月底,15个试点城市和2个重点联系省份的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为8854万人,享受待遇人数42.6万,年人均基金支付9200多元。相比之下,大量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未能释放。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未全面铺开,导致非患病老人的康复、护理服务难以在医养结合机构得到满足。

(四)社会福利、救助的覆盖面窄且项目少,支持作用较为有限

1.社会福利覆盖面窄、种类少。目前我国老年社会福利主要包括高龄津贴、护理补贴、养老服务补贴三类项目。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3500多万老年人享受了不同类型的老年福利补贴(5)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受访透露。。据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消息,截至2019年2月21日,全国31个省份均已建立高龄津贴制度,各地发放标准为50~500元;有30个省份建立了老年人服务补贴制度,补贴标准在50~500元。护理补贴受益群体主要是失能老年人。三类补贴对保障高龄、失能、独居等困难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起到一定作用,但覆盖面仅限于少数重点老年人群,补贴发放种类有限且保障水平较低。此外,大多数城市和地区未能针对老年人亟须购买、租用的康复器具需求发放相应补贴。

2.社会救助覆盖面窄且保障水平低,只对极少数老年人入住机构兜底。我国老年社会救助主要包括低保补助、特困补助、临时救助。截止到2019年底,全国共有147.3万老年人纳入城乡低保,386.2万特困老年人纳入特困救助供养(6)同上。。我国实施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先后建立农村“五保”供养、城市“三无”人员救助和福利院供养制度。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义务人,或其赡养义务人无赡养能力的老年人可享受特困人员供养保障。福利院按照“应收尽收”原则优先收治政府供养老人。但许多公办机构实际入住的“三无对象”“五保户”连5%都不到(7)数据来源:养老News,甄炳亮,2016年12月25日。。临时补助也只能短期内保障老年人在面对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事件时的最低生活水平,对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起不到实质支持作用。

(五)“互联网+智慧养老平台”的社保对接仍在探索、尝新

智慧养老是社会养老的有益补充和创新[34]。“互联网+智慧养老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服务形式则是依托平台整合医养结合机构的医疗和养老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的新方式。国内部分城市开始采取“线上信息化管理、线下标准化服务”,提供菜单式养老服务。老年人通过APP、小程序、服务热线在平台都可以下单购买所需的养老服务。根据佛山市的调研结果,南海智慧养老平台目前已实现了网上养老商城下单提供生活照料等养老服务。据平台数据显示,下单购买服务的老年人大多数是使用政府补贴账户扣费,自费购买服务的老年人较少。这反映了老年人使用养老金或其他养老储蓄购买服务的意愿低、支出少。此外,由于涉及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资质问题,未能上线医疗护理服务。要实现通过平台整合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目的,还需解决平台服务范围以及上门医疗护理服务的医保报销问题。社保补贴账户对接南海智慧养老平台生活照料服务之所以能顺畅实施,得益于民政部门的支持。而平台能否通过服务外包方式提供上门医疗护理服务,则需得到卫生健康部门(以下简称卫健部门)的批准。平台提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涉及医疗卫生与养老两个系统,其中医疗卫生归卫健部门管理,养老归民政部门管理,但会产生多部门分散管理、缺乏协同的困境。平台计划推出的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项目也亟须得到医保部门以及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支持。

四、社会保障衔接机构型医养结合服务的政策洞见

为使我国养老服务与社会保障制度更好地衔接起来,养老服务获得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社会保障资金真正用于基本养老服务,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继续稳步提高基本养老金支付水平,引导老年人合理的养老储蓄和消费观念

提高养老金水平和增加其他养老储蓄,对提高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的可负担性有直接帮助。在稳步提高老年人养老金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关注和追踪发放的养老金如何使用,如何保障和提高老年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为解决中低收入老年人的养老费用问题,逐渐引导形成全生命周期健康理念,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为自己将来的养老和医疗护理消费做出合理安排[35]。倡导在青年、中年时合理安排收入与消费,适当储蓄用于老年生活消费。在年老时根据自身需求和经济实力购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逐渐向“愿花、敢花、会花”养老金及其他养老储蓄转变。

(二)降低医保隐形门槛,出台“养办医”“医办养”的支持性政策

1.建立医养结合机构与医保的衔接机制,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保联网结算,逐步提高医养结合机构的医保定点率。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无论是政府投资建设的养老机构,还是民间资本兴建的养老机构,运营环境是平等的,也都会从政府获得相同的支持。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5号),提出“简政放权、强化监管、优化服务”的要求。我国也应对医保定点实施“宽进严出”,通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把关,而不是目前采取的“一刀切”做法。无论公立、民营,只要执行医保价格政策,就可纳入医保定点。如果发现违规行为,即取消医保定点资格。对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和政府办医养结合机构一视同仁,将机构设置与医保同步化。新建医养结合机构一旦验收,要及时办理医保定点,取消对医养结合机构患者住院医保的限额管理[28]。将各类符合医疗定点条件的养老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2.加快“养办医”“医办养”“医养合作”扶持政策的协同落地。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合同外包”等模式将养老服务交由市场和社会组织运营管理,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在医疗机构分类定级政策方面,对医养结合机构中的民营医疗机构进行倾斜,实施与同类同级别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待遇,如起付标准、开展家庭病床服务项目资格等。出台针对性支持政策,加快已有政策的协同落地,为民营医养结合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供支持。将医养结合病床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包括将医疗机构开办的“养老病床”纳入医保结算。定点机构的医疗费用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按床日定额与其结算,并将养老护理服务纳入医疗保险保障范围。

3.医疗保险无缝对接医养结合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将“养办医”型医养结合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中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将需要中长期医疗服务老年人在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纳入基本医保结算范围。探索建立养老机构的“家庭病床”与基本医疗保障有效衔接,逐步实现医疗保险精准对接医养结合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如2020年11月11日,安徽省出台《安徽省直职工医保护理依赖型疾病待遇保障实施方案(试行)》,进一步保障患护理依赖型疾病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省直职工基本医保参保人员中患脑出血等15种疾病,在养老机构治疗的医药费用也可报销。

“医办养”型医养结合机构的功能定位应为收治失能、失智老人,服务重点是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从医疗保险到健康保障的转变。医保基金参与医养结合服务,承保范围除门诊和住院服务外,应涵盖预防保健、长期护理康复服务。应将医疗保健、医疗护理、慢病治疗、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服务等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三)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接机构护理服务

无论是养老机构还是医疗机构,提供长期护理服务都迫切需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支持。机构护理服务主要通过养老机构办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办“养老病床”、老年病科等方式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没有长期护理险制度,护理服务的消费能力难以支撑消费总量,影响机构可持续运营。从长远看,我国宜构建独立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与医疗保险双轨运行,并加强长期护理保险与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的有机衔接。实施这一制度将为失能老年人享受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有效减轻医疗保险基金压力,并有效缓解医养结合机构尤其是民营医养结合机构的运营压力。如广州市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后,护理费用报销额度每个月大概是2400元,占护理费总支出的80%左右,个人只要支付20%费用,即600元左右,就可以享受定点护理机构提供的护理服务,大大减轻了失能人员的负担(8)数据来源:广州市医疗保险服务中心。。

(四)积极引导社会福利、救助与机构型医养结合的有机衔接

积极发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有益补充作用,解决不同层面的机构照护服务需求,对困难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实施兜底保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鼓励地方财政发放困难老人入住养老机构补贴,限定用于抵扣入住养老机构的费用。根据老年人的需求,进一步拓宽老年社会福利的范围,减轻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经济压力。如北京市老年人可申请购、租康复器具补贴,并加大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所能享受的补贴力度(9)参见:2019年4月21日,北京青年报报道,关于《北京市困境家庭服务对象入住养老机构补助实施办法》规定。;合肥市发放失能失智老人入住机构补贴。设立医养结合专项补助资金,对公办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民办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以及医疗机构发展养老服务等按不同类别发放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10)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李彬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呼吁。。广州市由市福利彩票公益金全额负担发放医养结合补贴。为防范风险,对资金发放方式和各项补贴使用用途做出相应限定,即根据不同补贴类型实施额度管理,限制专属消费,不得取现。北京发放失能补贴,按月发放到养老助残卡内,既可以从养老供应商处购买理发、助浴、修脚、家政等服务,也可以购买酒精、尿不湿等失能人员必需物品(11)北京先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王世宏受访报道。。

(五)尽早明确“互联网+智慧养老平台”提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社保对接措施

从社会保险、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救助三个层面对接平台提供的各项养老服务项目。以南海智慧养老平台为例,平台已在逐步推出生活照料、家政服务、陪同服务、心理慰藉、适老化项目和护理保健项目。要加大平台服务项目的社保资金支持力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可限定一部分养老金专款用于平台下单购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如将一部分养老金划入“老年一卡通”,不可取现,只用于购买服务;二是将养老服务补贴、高龄补贴、护理补贴等社会福利资金,以及低保金、特困补助和临时补助等一部分社会救助资金统一划入“老年一卡通”,老年人可选择将这些福利和救助金用于购买平台服务,并通过补贴账户直接与平台结算;三是进一步明确平台可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及医保报销范围;四是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接平台提供的护理服务,明确平台提供护理服务的合法性问题,以及长期护理保险报销范围。

猜你喜欢

医养定点养老
11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 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
医养当兴
例谈圆锥曲线中的定点定值问题
养老生活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医养结合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直线过定点的5种特优解法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刘贵芳和总理谈了谈“医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