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中职教育的使命、挑战与对策

2021-12-08姚琢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使命中职教育乡村振兴

姚琢

【摘 要】本文阐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赋予中职教育的重任,认为中职教育在人才供给、经济振兴、科技支撑、文化发展等方面承担着新使命,目前中职教育存在观念落后、办学定位缺失、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面对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应努力推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调整、完善保障机制等工作。

【关键词】乡村振兴 中职教育 使命 挑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6-0006-03

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一直得到国家高度重视,201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了中职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新形势下中职教育应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提高服务能力,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中职教育的新使命

(一)人才供给使命

乡村振兴需要一大批懂农村、热爱农业的人去落实,要把人才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骨干和中坚力量,然而,从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来看,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初中及以下学历占72.3%,高中学历占19.6%,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8.1%。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中职学校要办好各层次的学历教育,提高农村人口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为乡村振兴做好人力资源储备;要广泛开展农业新技能、新技术等培训,壮大农村优质劳动力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培养保障;同时,还应广泛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农业合作带头人等人员培养工作,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

(二)经济振兴使命

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经济振兴的关键举措。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要求劳动者既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相关专业知识,还需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能,懂得经营管理,但从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来看,在规模农业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存在着文化程度不高、青年人口比例偏低的现象,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89.6%,年龄在35岁及以下的仅占21.1%。

中职学校要积极参与到农产品种植与加工、乡村特色旅游、电商服务建设等产业振兴服务中,不断拓展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鼓励和引导校企合作单位开展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带动乡村产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创业;做好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及管理能力的培养,增强广大农民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三)科技支撑使命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供给能力偏低,截至2015年底,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仅为115万人,面对6.62亿乡村人口、3亿多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农业科技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中职学校服务乡村科技推广与创新的能力还较弱,如2017—2019年间,安徽省中职学校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与推广的年均次数只有1~2次左右。

中职学校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与特长,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合作,组建产学研团队,利用科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渗透绿色发展理念,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新格局;要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围绕“农”字做文章,通过技术、智力输入等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升级与研发,实现农产品和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以科技支撑引领乡村经济的振兴。

(四)文化发展使命

乡村文化振兴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虽然我国乡村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如全国通互联网宽带的村达89.9%,而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的村仅占41.3%,开展旅游接待服务的村占4.9%等。

中职学校要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优秀文化产品和提升乡村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己任,组织师生挖掘县域内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设计服务于乡村文化建设的课程,以新时代內涵丰富新乡贤文化,提升乡村文化发展的软实力,发挥乡村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乡风中的重要作用;学校还应鼓励专业教师参与乡村文化旅游开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促进乡村文化资源向乡村经济资源的转换。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中职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传统观念影响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受传统落后思想的影响,中职教育涉农专业普遍存在招生困难、生源萎缩等问题,据统计,全国中职涉农专业全日制在校生数由2015年的68.5万人下降至2019年的43.05万人;生源尤其是优质生源的缺乏,导致中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与数量上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很多中职学校为增加生源,以对口升学为吸引力,忘记了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服务“三农”的初心。如2017—2018学年和2018—2019学年中,安徽省每学年分别有27.3%和28.3%的中职毕业生通过对口高考升入高校,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近1/3;黑龙江省201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5%的中职毕业生愿意返乡创业就业,值得深思。

(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办学目标不明

一些中职学校在办学目标与定位上过分强调学历教育,专业设置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去农化”现象严重,忽视了职业教育在发展乡村经济和建设美丽乡村中的功能与作用,如2016—2019年,安徽省中职学校第一产业专业点数占比仅10%左右,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第三产业专业点数占比高达65%左右。面对乡村振兴,职校关注少,教师研究少,在思想上仍处于被动状态,未能形成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三)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有待提升

1.师资力量较薄弱

高水平、有特色的师资队伍是中职学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基本前提。但一些中职学校仍存在着办学水平不高、涉农专业教师缺乏等问题,据教育统计数据,我国中职学校涉农专业教师数已由2015年的2.21万人下降至2019年的1.76万人;师资专业能力较弱,很多涉农专业教师是由其他专业转岗而来;近年新进的教师大都是“由学校到学校”,知识结构较单一,实践能力缺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2.服务模式单一

大多数中职学校仍以学历教育、升学教育为主,在再就业培训、转岗培训等方面功能弱化;中职学校更多围绕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进行专业设置、开展校企合作,对涉农专业建设缺少有效措施,对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对接参与少,服务能力弱。如2018—2019年度,安徽省中职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18.64万人次,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分别只有3.65万人次和5.63万人次,作用发挥差强人意。

三、中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思考

(一)提高认识,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1.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

各级政府要重视中职教育的发展,统筹规划本地区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建立以中职学校为主体,社区教育中心、乡村成人技校为辅的三级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面向人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人才多元化成长渠道。要深化办学、管理体制的改革,统筹本地分散的职教资源,打造优质职教“航母”,增强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的能力。

2.职业学校要明确办学定位

中职学校应重新审视自身的办学定位,牢固树立“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两条腿走路的办学理念,以特色农业、传统工艺、实用技术等为重点,高质量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实用性人才、致富能手等培训,培养一批爱农村、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使职业教育与培训成为促进农村科技发展、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二)加大改革力度,推动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调整

1.加大涉农专业建设力度

一是对传统涉农专业改造升级,将地方特色传统工艺等融入专业建设中,对现代农业技术、特色乡村文化产业等复合型涉农专业加大扶持力度,从供给侧改变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二是对传统非农专业进行改造,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如在计算机应用专业中增加电子商务和营销等内容、在旅游专业中增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内容;三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加大涉农新型配套产业专业建设,如围绕乡村振兴对服务业产业的需求,发展社区服务、健康养老等公共服务专业(群)建设;围绕现代农业机械在农业播种、施肥、监测等方面的广泛使用,开设机器人运用与维护、无人机植保与监测等专业(群)建设,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涉农品牌专业(群)。

2.灵活运用培训方法

中职学校要积极探索教育培训方式。针对不同人群在工作性质、学习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灵活采用长短结合、线上线下、理实交替式等教学方式,通过“田间课堂”“送教上门”“入户指导”等方式,为其提供面对面的服务指导,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强劲的技术支撑;要改变以往只管完成培训任务,不管培训效果的“任务式”培训方式,积极开展“职业培训+跟踪服务”的新型职业培训,即在培训初期安排学员与培训教师结对子,培训结束后继续做好学员的跟踪服务,掌握学员培训后的生产、生活情况,及时解决学员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为乡村振兴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型农民和产业带头人。

3.构建“互联网+职业培训”

发挥“互联网+”优势,建设现代农业技术与培训数字化综合平台,通过App或微信公众号等提供丰富的有关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同时,通过在线农技培训与互动交流、建设网络素材库以及制作多媒体课件、视频讲座、微视频课件等,打破涉农教育培训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满足广大农民的个性化、多样化和终身化的学习需求。

(三)完善保障机制,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吸引力

1.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各级政府应推行实施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发展专项行动,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突破中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瓶颈。构建以政府办学为主导,行业、企业等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培训渠道,鼓励社会培训力量、农业协会、农科院所等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参加各类涉农技能培训的参与者给予全额财政补贴,提高涉农专业培训的吸引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办学质量

一是要制订涉农专业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建立职校教师定期进企业、下乡村实践锻炼制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三农”发展的能力;二是要从政府层面建立保障机制,对在乡村振兴中有贡献的教师在职称晋升、岗位津贴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使他们愿意“留下来”。此外,建立中职学校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允许编制总额的20%不纳入实名制管理,由学校自主聘用专业兼职教师,增强职业教育办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曲延春,王海镔.乡村振兴战略:价值意蕴、当前困局及突破路径[J].江淮论坛,2018(5).

[2]杨钰.科技明白人 村庄里的“活财神”[J].农村工作通讯,2019(17).

[3]路艳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职業教育创新发展策略:以黑龙江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9(6).

[4]车秀兰.关于职业教育人民性政策实践方向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3).

[5]高峰.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J].职教论坛,2019(4).

注:本文系2021年度宣城市社科类调研课题立项课题(编号:xcsklktB219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姚 琢(1966— ),男,高级讲师,安徽省特级教师,现就职于安徽省宣城市信息工程学校,研究方向为中职学科教学与研究。

(责编 田 青)

猜你喜欢

使命中职教育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新形势下做好基层党校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民俗美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物流德育工作研究
浅析师爱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