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危机漫画的多模态隐喻及文化内涵构成
——以武汉市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漫画为例

2021-12-08张乔童

关键词:源域隐喻模态

张乔童

(中国传媒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24)

一、引 言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语言隐喻现象是这种认知方式在语言中的体现。在语言隐喻中,语言是隐喻的思维本质、映射规律及认知机制的唯一表达形式。由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话语表达大多具有多模态性,在体现隐喻意义的构建过程中,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与语言符号具有同等的作用[1],比如声音、图像、色彩、动作、线条、空间布局等都是实现映射、表达概念的有效方式[2]。从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相互融合、补充和转化形成的多模态话语的视角,人类能够更加全面地、准确地解读话语意义,推动隐喻研究的发展进程[3]。

Forceville于1996年以概念整合理论、认知隐喻理论和关联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平面广告和漫画实例,从静态视觉分析图像与文字互动所产生的多模态隐喻,将图像隐喻提升到概念层面,首次在研究中提出了图像隐喻(也叫视觉隐喻visual metaphor)。单模态隐喻是指源域或目标域只用或主要用一种模态呈现的隐喻;多模态隐喻是指源域或目标域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符号或模态相互补充、协同作用构成的隐喻[4]。多模态隐喻体现了隐喻构建的动态本质,使读者从以往的知识经验中通过隐喻的相似性表征,激活对隐喻中隐含意义的认知解读;多模态隐喻中的文化性、开放性、规约性、叙事性等特征都更加丰富了对隐喻意义的认识[5]。由于多模态隐喻侧重对模态重要性及隐喻文体维度的分析,不同模态所表达的信息、文化、情感等意义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多模态隐喻比抽象的语言隐喻更具有感染力。

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认为视觉图像具有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种意义资源。再现意义说明视觉图像和语言一样,能够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中的人、地点和事物,以及人类内心世界的活动[6]。隐喻在语言中可体现为“固定句法结构中的语义替代”[7],语法结构中某一元素的聚合选择与语义替代是隐喻实现的重要途径,隐喻的实现形式分别对应于聚合关系和替代关系[8],因此通过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再现意义考察隐喻的聚合选择与语义替代是一种可行的方法。隐喻通过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得以实现,多模态隐喻能与心理过程、语言过程、反应过程一起组成叙事过程,其叙事性特征通过文字、图片和声音等符号的聚合与替代实现再现意义[9]。

多模态隐喻研究主要是围绕源域选择所呈现的语类特征进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中受关注最早、研究内容最集中的语类是广告,包括平面静态的公益广告、商业广告,电视广告、网络广告等;其次受研究者关注较多的语类是漫画,包括连环画、政治漫画、新闻漫画等;除此之外,音乐、电影、口头会话、手势语也是受研究者关注较多的语类。

公共危机漫画是一种视觉模态语篇,大多采用图像与文字相互解释、补充的互动形式,向读者展示一个完整的语篇和交际事件,进而引导读者对漫画隐喻做出正确的推理判断。本文从人类认知的角度,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基础,结合公共危机漫画的语类特征和文本呈现的社会语境,分析三幅公共危机漫画中的隐喻和转喻现象,尝试探析其源域及目标域所呈现的文化内涵。

二、公共危机漫画的语类特征

语类(genre)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个言语社团的成员所共有的常规[10],是语篇、语义、语境与文化交织的意义过程,是对文本进行分类的标准。语类在传统语言学中是指语篇的类型[11],每个语类的语篇都有其独特的结构成分,这些结构成分在语言形式上得以体现,表现为语法、词汇和音系特征组成的概念意义。随着语类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其研究范畴也从语篇成分结构逐步转向言语社团(discourse community)中的交际事件,表现出以实现特定交际目的为特征的交际意义。这种为实现某种交际意义的语篇构建,呈现了交际目的所体现出的文化现象。由于各类文化中的语类潜势(generic potential)不同,实现语类的方式也不相同[12]。在这一过程中,语类所表现出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并非都由语言体现,有些由非语言特征体现,诸如图像、动作、手势、环境、声音等。这些话语方式的变化,可以使语言特征和非语言特征表现出的意义相互补充、融合和转化,进而形成多模态隐喻。

文化存在于社会之中,语类在文化中的表现也体现在社会语境之中[13]。语境是语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语境产生语类,语类又是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14]。从早期的民间故事研究到语言社会学、语言文化学、语言人类学、交际人种学等,都把语境置于语类研究的重要位置。Halliday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认为有两种语境,即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情景语境是文化语境的表现,情景语境中含有文化语境因素,语类既表现在文化语境之中,又能体现出情景语境的类型[15]。人们在对多模态语篇的理解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以往记忆中相关联的同类型文化知识和情景模式的影响,由此制约和影响着人们对语篇的理解,所以多模态隐喻分析需要辨别语类,因为语类形成并引导着对隐喻的理解[16]95-102。

公共危机漫画是公共危机事件与漫画作品结合的产物,该类漫画大多以图像与文字结合的形式反映公共危机事件的发展、处理和解决过程,是浓缩公共危机事件的一种较为直观的表现形式。公共危机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公共危机的特点是突发性、紧急性和易变性,发展变化的态势也是多元化的,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对公共危机事件的政府信息公开程度及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客观性和全面性,是引导民众舆情、形成全社会合力、共克时艰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公共危机漫画是危机事件的一种报道形式,其语类特征包括风格特点、交际目的、表现形式和修辞手法四个方面。从风格特点看,公共危机漫画具有新闻性、评议性、真实性及艺术性的特征,一幅漫画作品所表现的文化感染力常常超过几千言的文字叙述,通过“一图胜千言”的场景描述,能够引起人们对处理和解决公共危机事件情感和立场的共鸣;从交际目的看,它用于报道和评论公共危机事件,揭示事件的发生、处理和解决过程,既有对危机事件负面批判的,也有对危机事件正面评议的,具有针对性和倾向性的特点;从表现形式看,该类作品可以独立以漫画形式传播,也可以是杂志、报纸等纸质媒介及网络媒介中的插图,大多是以图像与文字结合的创作表达形式,属于多模态话语;从修辞手法看,该类作品通过使用夸张、隐喻、对偶、拟人、引用、借代等具体手法,实现漫画作品夸张或幽默的表现风格以及情感和意义的表达。

公共危机漫画呈现出对危机事件的发生、处理和解决的场景,这些场景反映了危机事件所在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其交际目的表现出的是一种文化现象。由于公共危机漫画具有对危机事件发生、处理和解决过程中社会文化和民众心理的复制及建构作用,同时,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是人类组织经验的工具,能够使认识事物的视域更为全面[17],因此读者需要结合该类漫画的语类特征,借助以往生活、学习经历中的知识储备,对所描述事件的熟悉度、相关知识蕴含度进行解读,这就需要通过多模态隐喻来完成。

三、公共危机漫画的多模态隐喻解析

隐喻具有对事件的解释作用,它可以连接源域到目标域,通过在两者之间的相似处建立联系,使受众易于接受和理解事件。多模态隐喻能够从多渠道、多角度在源域和目标域间建立关联,激发受众认知能力,从而体现多模态隐喻的交际目的。

漫画作品一般是由图像和文字构成,多模态隐喻大多是以图像和文字为主要分析对象。Barthes在关于视觉感知的图像和文字关系的论述中指出,“图像和文字具有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和相互配合的关系,图像和文字共同引导和诱发对隐喻意义的筛选、识别和解读”[18]。从图像和文字的隐喻推理过程分析,图像和文字都得通过大脑中的某个区域进行解码,并通过源域及目标域所呈现的图文信息推理判断出隐喻的交际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图像和文字的解码方式是有区别的,人们对图像的识别是格式塔式的整体处理过程,即在识别过程中,同时进行隐含意义、画面意义、语境意义的调整处理。而人们对文字的识别则是线性的,即按照字、词、句的语法体系逐步整合,在此基础上区分字面意义与隐喻意义的差异[19]。有些多模态隐喻呈现着本来语言中就存在的隐喻视觉化现象[20],由此可以看出,图像比文字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本文选取武汉市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三幅漫画为实例,分别从事件、场景、人物三个方面,采用解释与描述相结合的方法,解析其多模态表征的规律性及认知理据,阐释公共危机漫画中多模态隐喻的运行机制和认知基础,以及各模态之间相互作用实现的隐喻映射过程,并揭示其文化内涵的构成。

(一)事件隐喻

第一幅图是事件隐喻,该图运用图像源域创新性的认知构建手法,其创新性体现在不同图像模态的综合体上。通过对源域的组合安排和新奇独特的视觉呈现,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创造新的相似性,从而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以此表达构图者的意识形态目的。该图为上下结构,分别构建两个场景。上下并置的构图秩序表示事件的关联性,上部是事件的背景描绘,下部的前景图由事件的参与者构成。

上部的背景描绘包括已知信息和新信息,背景由图像和文字构成。背景图像从左到右依次排列的黄鹤楼、国旗、梅花是已知信息,在黄鹤楼下方长满刺的、带有表情的头像是新信息,这个新信息头像的左右偏上位置是两枚正在射向它的箭,国旗上方的文字“武汉!加油!”表达具体的概念,分别由黄鹤楼、国旗、梅花这些源域呈现,背景中的黄鹤楼转喻武汉,国旗转喻中国,梅花隐喻民族精神。另外,背景图中还有一个现象隐喻,即用具体景物呈现一种现象。黄鹤楼图像下方长满刺的头像作为图像中的新信息,指代新发现的不明病毒生物体,喻指新型冠状病毒。同时,表征新型冠状病毒的头像带有悲伤的表情和负面情绪,表明病毒得到了有效遏制。左右偏上的两枚箭运用典型过程代结果的方式,喻指中国和武汉在阻击和防控这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担当和行为。

下部的前景图,由手拉手站立的八个人组成,这八个不同年龄、身份、职业的人指代在武汉市防控和阻击这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参与者,喻指中国人民。他们昂头挺胸、手拉手并排站立如一道人墙,用身体阻挡病毒生物体向外界的蔓延,表现出武汉人民抵抗病毒疫情的团结一致,以及中国人民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的信心。

该图的背景图像组合和前景中的人物都不足以完全传达事件信息,而背景和前景的综合体不仅能够完整表达信息,并且能够遥相呼应,突显了目标域“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巧妙构思,通过源域选择和跨域映射,描述了中国人民在本次公共危机事件中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坚定信念。

(二)场景隐喻

第二幅图是场景隐喻,该图的多模态表征运用了隐喻动态性的认知映射手法。由于多模态表征具有时空序列特征,可以构建一个行为事件链,所以多模态隐喻的动态性特征,能够更加生动、贴切地呈现在这一行为事件中隐喻的语篇交际目的和认知动态场景。该图由前景和背景两部分构成。前景图像是武汉市火神山医院前的露天病床上正在被紧急抢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人,露天病床的右下方是一辆护送病人的120救护车和救护人员,喻指武汉市正在遭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由图像和文字构成,背景图像是由国家投入资金新建成的火神山医院和排队跑步赶赴救援现场的人民子弟兵,背景图像的上方标有文字解释:“建筑工程人员用中国速度在十天内建造了火神山医院,用来专门收治新型冠状病毒病人,火神山医院建成后,人民子弟兵进驻为更多的患者进行治疗。”

场景中图像和文字相互补充呈现的源域选择及隐喻、转喻描述:一是在病床上正在被抢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人,转喻武汉危机;二是国家投入资金建设专门救治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人的火神山医院,转喻国家的支持;三是建筑工程人员用十天时间建成的火神山医院,转喻中国人民全力以赴支援武汉;四是人民子弟兵排队跑步赶赴救援现场,转喻决战武汉。场景描绘运用隐喻、转喻及文字解释图像的方式呈现了“武汉危机”和国家、军队及全国人民“决战武汉”的多模态隐喻。场景中的源域是图像和文字,目标域“武汉危机,决战武汉”是图像,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体现了二者之间的显著相似性,映射方式是以图像模态作为转喻的源域,通过转喻激活目标域,并以文字解释确定及制约映射内容。

从场景中的三个视觉图像来看,即病床上被抢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人、十天时间建成的火神山医院、人民解放军跑步赶赴救援现场,所呈现出的两个隐喻“武汉危机”和“决战武汉”具有极强的情感冲击力,进一步影响读者的价值取向,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此次疫情报道中与“武汉”有关的概念词汇,如“武汉加油”“武汉顶住”“决战武汉”等,体现出的是一种文化现象,关于场景图像及文字的源域和目标域呈现出的文化内涵构成,笔者将在本文第四部分结合事件隐喻、人物隐喻综合详述。

(三)人物隐喻

第三幅图是人物隐喻,整个图像没有什么背景,是以全景的视角呈现,突出了其中的参与者。图像显示的三个参与者是服装上标有河北、重庆、广西字样的救护人员,他们正在背负着食品和救护用具行走赶路。图像外围显示着其他省份的救援人员一同向前行走赶路的景象。这些抽象的人物转喻支援疫区的全国医护工作者。图像和文字均没呈现“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表征形式,目标域“全国医护人员支援武汉”以隐含的表征模态,虽然弱化了漫画的视觉效果,却又拓展了读者的想象力,巧妙地完成了不言自明、不言而喻的表达效果。

隐喻机制是用具体的事物表达抽象的概念,在图像隐喻中,抽象的概念是由具体的图像所表达,源域一般由图像和文字结合的形式呈现。源域的选择和向目标域的映射建立在体验性和源域及目标域所呈现的文化内涵基础上。通过对三幅公共危机漫画多模态隐喻的实例分析,再次验证了多模态表征的动态性所具有的时空序列特征,它能通过视觉的延伸构建一个包含行为事件链的隐喻场景[21];在对多模态表征的认知过程中转喻比隐喻更为基础,隐喻常常由转喻诱发[22]。三个实例中均由有形的实体作为转喻的源域,再通过转喻激活目标域,正如Urios-Aparisi所指出的:“转喻是一种认知过程,它不仅反映修辞策略,还在诱发隐喻及制约映射特征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6]114-117

四、多模态隐喻的文化内涵构成

通过对公共危机漫画事件隐喻、场景隐喻、人物隐喻的图像解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公共危机漫画图文模态配置方式和隐喻映射之间的关系,洞悉其背后的认知理据及运作方式。由于对公共危机漫画隐喻意义的解读会受到特定文化语境中认知模式的影响,仅用传统体验观是无法阐明的,需要结合该类漫画的隐喻、转喻现象,通过对源域及目标域所呈现的文化内涵构成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漫画所体现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语用目的。如第一幅图的背景图从左到右依次排列的景物:黄鹤楼、五星红旗、梅花,建立在转喻武汉、中国、民族精神的基础上;第二幅图中隐喻的排队跑步赶赴救援现场的人民子弟兵,建立在转喻“决战武汉”的基础上;第三幅图中隐喻的全国各地医护人员背着食品和医护用品支援武汉的队伍,建立在转喻“全国医护人员支援武汉”的基础上。从映射到目标域的潜在特征来看,比较体验意义而言,通过转喻体现在源域及目标域的文化含义更为重要,因为有些隐喻不是建立在自身经验认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文化考量及认知过程中[23]。

以上三幅图的中心隐喻是中国人民支援武汉市阻击和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三幅图的交际目的呈现出的文化现象,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来看,包括家国情怀的文化传承、多难兴邦的文化蕴意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文化体现。以下从这三个方面探析其文化内涵。

(一)家国情怀的文化传承

家国情怀是社会个体成员基于最初的血缘或地缘而形成的对命运共同体的归属感与责任感,表现为个体成员对家庭及家族的身心依附、对家乡山水的依恋守护、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接受、对国家及民族的责任担当。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24]。在中国人的思想理念中,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国家、家庭与个人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国家前途、家庭幸福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相依相偎,同频共振。家国情怀的文化传承,使历代中国人民融家庭情感和国家情感为一体,从兴家乐业、孝亲敬老的义务走向匡扶天下、济世救民的使命担当。

从三幅图中呈现的人物形象来看,第一幅图前景中的人,是在国家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际,八个不同年龄、身份、职业的人手拉手并排站立,深刻体现了社会各界共克时艰的家国观念;第二幅图中的人,分别是武汉市医生和病床上被抢救的病人,以及正在排队跑步进入救援现场的人民子弟兵,军民医患的命运维系在一起,团结一心情怀可见;第三幅图中的人是全国各地医务人员的救援队伍,无论远近四海一家地奔赴疫区。三幅图中抽象的人物共同喻指中国人民,他们在国家遭受灾难之际,不顾个人安危、奔赴救援现场,体现了深植于中华民族血脉的同胞情义,也是中国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

(二)多难兴邦的文化蕴意

多难兴邦指多灾多难的局面,往往可以激发人民齐心协力、励精图治,使国家转危为安、复兴强盛起来。多难兴邦揭示的存亡之道,在我国古籍中时有记载,《左传·昭公四年》载曰:“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25];晋代学者刘琨曾在《劝进表》中言:“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26];唐代学者房玄龄主持编写的《晋书》中曰:“思危所以求安,虑退所以能进,惧乱所以保治,戒亡所以或存也。”[27]中国传统文化中记载的这些道理,已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就是在与一次次磨难的抗争中成长、壮大、走向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的真实写照。

从第一幅图的背景构图黄鹤楼、国旗、梅花来看,黄鹤楼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喻指武汉。五星红旗是国家的象征,喻指中国。梅花具有坚韧不拔,斗雪吐艳,凌寒留香,铁骨冰心的品格和气节,象征民族精神。第一幅图运用黄鹤楼、五星红旗、梅花,以及前景图中八个不同年龄、身份、职业,昂首挺胸手拉手站立的人作为转喻的源域,再由转喻激活“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目标域,体现了多难兴邦的文化蕴意。

(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文化体现

此句原为“九州之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般来说,九州泛指中国,包括扬州、荆州、豫州、青州、兖州、雍州、幽州、冀州、并州。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脍炙人口的诗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句中的“九州”指代“中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喻指一方有了困难,周围八个方位的亲人都来支援。本次武汉市发生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后,各地医生护士奔赴一线,舍小家为大家,成为最美逆行者;各地相关企业复工复产,放弃休息,全力保障物资供给;各地普通群众纷纷献出了自己的爱心,捐款、捐口罩、捐蔬菜等,体现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团结一心的强大力量。第二幅图中建筑工程人员用十天时间建成的接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人的火神山医院,人民子弟兵排队跑步赶赴武汉救援现场;第三幅图中全国各省医护人员背着食品和救护用具支援武汉的救援队伍的场景,都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景象。

五、结 语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认知现象。多模态隐喻的视觉感知图像能将日常生活中很难被感知的抽象概念,借助媒介的多种组合,描述为可感知的生活现象,激活语言隐喻所无法表达的情感,描绘语言隐喻所无法达成的直观感受,比抽象的语言隐喻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Forceville将多模态隐喻的优势归纳为四个方面:(1)声音、图像和手势具备语言所不具有的直接感知性,在表达上比语言的精细程度更高;(2)在表达源域及目标域的相似性上,多模态隐喻具有更多选择性;(3)由于声音和图像比语言文字更具有应用的普遍性,多模态隐喻容易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接受和识别;(4)多模态隐喻的源域会比语言隐喻的源域具有更强的情感感染力[28]。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基础,结合公共危机漫画的语类特征及文本呈现的社会语境,分析了三幅公共危机漫画的隐喻、转喻现象,尝试探析其源域和目标域所呈现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三幅漫画的多模态隐喻分析进一步验证了:(1)隐喻表达中“具体是具体”的普遍应用性;(2)对隐喻意义的表述,应结合体验基础与特定文化含义进行解读;(3)在隐喻的认知过程中,转喻比隐喻更为基础。此外,三幅公共危机漫画体现出了文化意蕴,揭示了在应对危机事件时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源域隐喻模态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