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内部审计提质增效路径
2021-12-08邵欣欣北京工业大学
邵欣欣 北京工业大学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由重规模、重数量的外延式发展向重质量、重效益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投入不断增长,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得到了双重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因高校内部治理不完善、管理手段缺陷等因素导致的风险也随之出现。
内部审计是在国家审计的推动下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随着经济社会进步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和进步。从发展过程来看,内部审计经历了财务导向、业务导向、管理导向、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并逐渐向内部治理导向过渡[1],不同的时代背景赋予了内部审计不同的使命,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也给内部审计带来了相应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通过对学校的资源利用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旨在促进和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利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2]。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结合高校外部环境及内部因素分析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提出高校内部审计提质增效的实现路径。
一、高校内部审计现状SWOT分析
(一)内部优势(Strengths)
1.高校内部治理得到重视,内部审计地位提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3]。通过内部监督机制的有效运行,加强大学事务管理的规范化程度、防范风险、保障大学健康运行与发展、实现既定目标越来越受到高校管理层重视。另外,高校经济活动不断拓展、国家对高校反腐倡廉工作日益重视,高校决策管理层对审计职能作用的认识日益深化[4]。《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中内协发〔2009〕19号)》规定,规模较大的高校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数量应不低于教职职工总数的2‰。综上所述,大学内部治理的客观需求,使内部审计的地位不断提升。
2.高校注重管理队伍建设,内审人员履职能力增强
高校重视管理队伍建设,岗位培训、职称晋升方面机制比较健全,对新入职人员的学历、专业等基础条件要求较高,高校的育人、用人机制有利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习型内部审计队伍。高素质、职业胜任能力强的内部审计队伍为适应审计新趋势、拓展审计思路与方法、更好地完成现代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内部劣势(Weaknesses)
1.内审部门作为内部机构难以实现独立性
一方面,虽然多数高校内部审计已实现了机构上的独立,但是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机构相比,其独立性和权威性易受所处的地位、环境和学校内部权力划分等多种因素影响。另一方面高校内部权责划分不清,使内部审计承担了大量管理职责,这种集运动员、裁判员于一身的身份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价活动中违背了独立性原则[5],影响审计的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和审计效能转化。
2.审计人员专业背景无法满足现代审计需求
随着内部审计模式的转变,现代内部审计需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对组织内部治理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和鉴证。在审计全覆盖的背景下,高校普遍开展了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基建工程审计、科研经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以及绩效审计、内控审计、重大政策落实情况审计等管理审计业务,审计模式逐渐向风险导向审计、内部治理导向审计延伸。与快速发展的审计业务相比,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规模小、人员仍以财务专业背景为主,缺乏复合型审计人才,在内控审计、管理专项审计、信息化等领域明显专业性不足,另外容易使审计视角局限于财务领域,无法反映组织内部治理的高度。
3.内控制度存在缺陷审计队伍难以保持稳定
高校的岗位聘任机制对于激发人才活力,提升人力资源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就审计岗位而言,要对学校整体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要业务进行系统深入的把握是高效履职的基础,这些情况从了解到掌握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积累,并且需将学习和实践的积累融入审计工作中,从而不断提高职业判断和问题分析能力,但是有些高校轮岗制度不合理,对于规模比较小的内部审计部门来说,频繁的岗位轮换不利于保持审计队伍的稳定,影响审计长效机制的发挥。
4.审计手段匮乏无法满足业务复杂性要求
长期以来高校内部审计仍以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方法为主、缺少有力的信息化手段支撑是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普遍问题。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发现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速度、提高信息化审计水平,实现对庞大的业务数据的深度分析,从中筛选出能被决策、管理、监督利用的有效信息,进而对复杂性、隐蔽性、共性、趋势性问题进行预警和预防,提高审计效率和效力是高校内部审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
1.政策层面:中央审计委员会成立,审计监督迈向新时代
为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中央审计委员会于2018年组建,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围绕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做出重大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国家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彰显了党中央对审计监督前所未有的重视,内部审计作为监督体系的重要构成和有效补充,在监督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明确。
2.行业层面:国家审计推动内部审计进一步发展
国家审计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的作用越发显著,国家审计的蓬勃发展,给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政策上、实践上的指导和监督,为提高内部审计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保证。同时,国家审计的权威力量在促进内部审计建设、克服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够、受重视程度不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6]。
(四)外部挑战(Threats)
1.高校内部审计与企业内部审计相比尚不成熟
受托责任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内部审计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委托受托责任主体的多元化带来对内部审计需求的多样化,也促使内部审计遵循价值链的理念,保证受托责任的有效履行[1]。而高校作为以提供公益服务为主的事业单位,其组织目标与企业存在较大差别,与企业相比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缺乏直接的价值驱动,更多是依赖于政府审计的政策推动和教育经费快速增长带来的经费监管内在需求。高校内部审计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虽然业务领域不断拓展,审计理论和实践方法得了不断改进,但是与直接价值驱动下的企业内部审计相比,无论在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2.内部审计职能定位对审计人员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代内部审计视角已不限于财务审计,开始更多地介入管理审计,并努力从宏观经济、战略分析视角为决策者提供信息。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迅速增长及筹资渠道的多元化,使高校面临的外部监管环境复杂多变;教育体制改革、“放管服”改革等重大政策不断出台,客观上要求高校完善内部监督体系、强化内部监督质量、提升内部监督效力,但是高校内部审计在组织机构规模、内审人员专业背景、从业经验方面还明显不足,审计效果尚难达到内部治理的高度。要增加内审人员的知识储备,提升业务能力,建立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内审队伍,是现阶段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
3.用社会审计补充内部审计难以满足审计质量需求
内部审计人力资源不足与审计业务繁重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借助社会审计力量是弥补高校内部审计力量不足的有效手段,但是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在审计主体、审计内容和审计目标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外部审计的经验不适用于内部审计[7],社会审计力量水平参差不齐,审计效果难达预期。因此,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对社会审计质量的把控能力是审计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和效力的措施
内部审计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必须注重提升效力和质量,面对现阶段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内部审计应从以下五方面做好审计工作:
(一)加强审计规划统筹
为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长效作用,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学校的发展战略做好审计规划,在审计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审计年度工作计划和审计项目实施方案。比如可将审计要点分解并列入审计规划,结合风险评估确定审计关注的优先次序,并为高质量完成审计工作配置适当的审计资源。通过审计规划的逐步落实实现对审计关注重点的轮换,逐步推进对关键部门、重点领域、重大事项的审计全覆盖,避免一个项目审计覆盖面过大、审计要点过多、审计深度不够。
(二)做好日常审计监督
日常审计监督是指列入审计年度工作计划的常规审计项目,如基建工程审计、预算执行与决算情况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通过对常规审计项目审计发现的个别问题,提炼出学校在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完善管理、防范风险的可行性建议,从而实现审计一项、梳理一块、规范一片的目标,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力。
(三)推进内控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在防范风险、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防范舞弊和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内部审计的特殊地位可以从学校整体层面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审查,为完善内部治理提供指导。具体来讲,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建设情况时,应把握学校经济运行的关键点,查找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并提出完善建议,规范经济管理行为;检查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情况和准确程度,审查是否存在无效控制环节、无法执行的控制环节,建议管理层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推进内部控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可以修复系统性漏洞、减少基础性问题的出现,从而大大降低内部审计对于基础性问题的审查频率,将审计目光聚焦于重要领域、重点环节、重大事项,进而提高审计的效果。
(四)探索审计方式创新
采用多种审计形式提升审计效果。比如在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中采取“1+N”的审计模式,做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在科研经费审计中采用风险导向审计与项目审计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审计覆盖的深度和广度。另外,需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优化审计手段,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
(五)提升审计队伍水平
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是高质量完成审计工作的基础。审计工作需要扎实的作风、专业的素养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内审人员应注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知识储备,致力于把自身打造成专家型的内审队伍、增强专业化的监督服务能力,提升审计监督服务的价值。
结语
从内部审计发展历程来看,一个好的内部审计总是恰到好处地伴随于管理活动中,并且随着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的进步不断地进行着自我完善和职能定位调整,不同的发展阶段赋予了内部审计不同的职责和要求,同时,也给内部审计带来相应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对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提出必须从加强审计规划统筹、做好日常审计监督、完善内控制度建设、探索审计方式创新、提升审计队伍水平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才能使审计效力进一步发挥,与高校越来越高的管理目标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