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篇视域的文言文交际功能探析
——以统编教材中的“书、论、赋、谏、疏”为例
2021-12-07罗丽珍
罗丽珍
(厦门第三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0)
通常而言,语篇“指由句子或者语段构成的、相对独立的语言单位,它形式衔接,语义连贯,合乎语境。语篇是试图实现某种交际功能的语言实体。”[1]这一定义直接明了地指出语篇的典型特征——交际功能。从语篇学视域走进语文阅读,不仅可以关注语言成篇的特点与规律,又能探究语篇的生成语境与交际目的。语篇的语言表达主要有三重意义,一是概念意义;二是交际意义;三是语篇意义。三种意义也分别对应着其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成篇功能。[1]在语篇学理论中,交际功能是语篇重要的功能特点,透过交际功能的解读,能折射到语篇的概念功能,亦可关照语篇的成篇功能。以语篇视域关注语文教学,语篇的交际性、有序性、情境性三性特征更加凸显,关注语篇的交际功能就无法忽略语篇的情境特点,这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学习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的要求又相统一。
当前,很多教师运用语篇学指导语文的现代文教学。笔者在教学中也发现,其能够较好地帮助学生顺利进行现代文的解码阅读。因此,笔者尝试对文言文语篇阅读教学做一些探索。文言文教学,因时代及表达习惯的隔阂,最常见的教学模式是落实字、词、句的翻译,由字、句到篇章大意,进而分析人物形象或文章主旨,大都围绕内容(意)与形式(言)两个维度作文本解读。倘若能跳出窠臼,结合书、论、赋、谏、疏等常见文体,从语篇理论视域去考察其交际功能,既可以达到关注言所表之意与言如何表意,又能关注言如何传意,不仅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上会有惊喜收获,对写作教学也能有所借鉴。
一、还原情境,探寻语篇的交际内容
以情境还原的形式,领会文言文的交际内容,始于统编教材七年级的《诫子书》一文。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的议论性文本,如果仅仅逐字逐句的梳理、翻译,是很难真正走进文本,体会到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于是在教学设计时将文本还原成父子之间闲谈对话的情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缺乏受父亲教导的体验,所以还原这种熟悉的情境非常顺利。
由父亲“你最近比较躁动,不知学业进展如何”的日常关心,引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观点阐发,进而父子间展开“学习为什么需静”以及“学习的重要性”的探讨,并一起设想“不学习会有怎样的严重后果”。把原本较有时代隔膜的话题迁移到现代教育的真实情境中,在特定的环境下去解读语篇,学生对语篇的内容就易于理解接受。《诫子书》是作为父亲的诸葛亮有针对有目的地对儿子的教导,让儿子明白宁静专一、淡泊明志对成就君子品行的重要作用,而其途径就是学习,不学就只能“老之将至,悲守穷庐”。本语篇实质就是父子间关于教育话题的交流对话。
“书”,这一文体有两种。一种是公文,如李斯的《谏逐客书》,与后文所述的“谏”有相同之处;还有一种就是笔者本部分特指的书信。统编高中教材必修下的《答司马谏议书》也是很适合采用情境还原的方法,让学生以朋友辩论解疑的形式学习体会。朋友间常常会因为立场或出发点不同,产生不同意见,导致一些不必要的误会。王安石变法这一场波及全国的改革势必会引起争议与不解,面对好朋友的不断来信质疑,该如何解答?学生在生活中也会有面对质疑的体验,所以实现课文的情境还原是完全可行的。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对朋友的质疑“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在教学设计时还原王安石与好朋友司马对话的真实情境,让学生找出王安石先后回答了好朋友的问题。文中司马光提出改革会不会“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王安石一一回答。那么好朋友担心改革的根本问题又是什么呢?王安石一针见血地指出“盖儒者之争,尤在于名实”。经过这般情境演化,学生对这封书信的主要部分也就了然。当然,王安石最后表明自己的改革决心也是一个重要内容,面对质疑是否就撤离或止步不前,王安石从作为人臣的职责角度坚决表明其改革的坚定决心。学生在理解信件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现实自己面对质疑时的情境经历,对这一点的接受理解是没有问题的。可以再联系当前我国面对国际社会的一些非议,坚定道路自信等事例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体会。通过情境的还原串联古今,消除时代壁垒,帮助学生了解“书”的交际内容。
作为书信体文言文,“书”本身就是一种人际交往的重要纽带,特别是在车马很慢的古代,尤其重要。父母孩子的关爱需要它来传达;朋友之间的沟通交流离不开它……所以它往往会更真切、更具体、更有针对性。通过情境还原,可以避免文本解读的“平面滑行”,探寻到语篇的交际功能,也能准确捕捉到其间蕴藏着的丰厚情感。
二、群文对比,发现语篇的交际目的
“都是关于秦和六国的灭亡,为什么不同的人写的文章,表达的观点都不一样啊?”刚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洵的《六国论》,学生就发问。笔者找到了贾谊的《过秦论》、苏轼和苏辙分别所写的《六国论》,要求学生读后,分小组自选角度阐述看法,查找相关资料,课堂上分享交流。
第一组同学的分享标题是“各为其主,各思其国”,从时代背景的角度来解析。杜牧《阿房宫赋》是因担忧他的君主不成熟,沉迷声色,不思朝政,并举例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苏洵的《六国论》则是由于北宋逐日势弱,对入侵的辽和西夏表现出空前的软弱,作为正直的知识分子,看到当朝为求一时苟安,以物以财贿赂敌人,他内心郁结忧思,于是写下此文针砭时弊。贾谊的《过秦论》写于西汉初年,他希望汉文帝能够“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能吸取仁义不施的教训。苏轼的《六国论》采用对比的手法,把六国养士而久存同秦速亡的教训对比,强调士的重要性。苏辙的《六国论》则是从决策者的角度分析,认为当权者没有抓住天下之势,背盟弃约,采取错误的决策,导致相继灭亡。
另一组同学的分享内容是“文体特征的选择”。刘勰《文心雕龙》指出“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杜牧对阿房宫的极力铺陈描写就是为了后文的言志服务的。而苏轼和苏辙的两篇为政论,论这一文体本身就是侧重于对政治和历史的评论,除文论外都偏向于政论。既然是论或与帝王或与他人讨论阐述观点,要达到让人接受观点的交际目的,论者选择恰当的交际体裁与交际内容相得益彰,是交际成功的关键。
还有一组同学从“作者和读者的身份地位”来分析。选文读者基本是统治者,作者均为人臣。作者从为国尽责,为君分忧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希望当政者能够以史为鉴。一个是人臣,一个是君王,所以作者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地位,更要关照读者的身份与地位,真得步步小心,时时在意。
群文对比阅读,学生了解到“赋”“论”等文言文体均是有很明确的交际功能的文体。为了实现交际目的,作者内容的指向性要明确,体裁与交际内容要相匹配,更要关注自己和读者的身份地位,甚至在行文过程中采用的方式方法,用词用句都要斟酌再三,毕竟言者听者这两个交际的重要主体不一般,结果也会大有不同。
三、品味斟酌,学习语篇的交际技巧
“谏”这一古文文体,面对的对象往往是君主或者是尊长,对他们提出建议或者规劝。《说文》解释“谏,证也”,交际的特征非常明显,且希望读者能采纳建议的交际功能也是了然。因其特殊的读者对象,所以言谈时的技巧智慧就颇为关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为什么要在进谏前花费那么多的口舌说自己的家事,而且是从自己与徐公比美这样的趣事来写?
从其妻、其妾、其客的回答来归因:妻美我在于私我、妾美我在于畏我、客美我在于有求于我,进而由己推及国君,由家事推及国事,让威王明白“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的道理,接受广开言路的建议,最终实现战胜于朝廷的美好景象……细细品味邹忌的言语,就可以发现他的开篇非常机智漂亮。伴君如伴虎,即使是明君圣主,也不可能所有的谏言都能听得进采纳得了。邹忌采用讽谏,用貌似无关紧要的家庭趣事来谈及本可能一本正经的国家大事,先就舒缓了谈话的氛围,为后面的进谏打开一个良好的局面。
《谏太宗十思疏》谏者是魏徵,听者是唐太宗,此篇被誉为“可为万代王者法”。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成就之后,逐渐骄傲自满,生活日趋奢靡。直言善谏的魏徵也不能一开篇就直接指出帝王的缺失,还得先用木和水作比,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再类比之方法引出治国者之思,直至推出载舟覆舟、奔车朽索的著名譬喻,从而提出十思之治,用强大的逻辑性和说服力来谏言君王。当然相比而言《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奏疏,魏徵用的是不卑不亢的谏臣语气,用强大的逻辑智慧来说服唐太宗。《邹忌讽齐王纳谏》更像是君臣间的日常,二者在行文中体现出作为人臣进谏的不同风格的交际技巧。
四、延伸拓展,揣摩成篇过程指导习作
对“书、论、赋、谏、疏”篇章的梳理,发现这些都是议论性、实用性的语篇,有非常明显的交际功能。站在语篇视域就内在规定了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话语实践,在此基础上,“探究文本的交际或对话功能,进而沟通学生主体与作者主体的话语经验。”[2]它致力于引导学生体察作者是基于何种语境、出于何种目的、采用何种方式、运用何种文体、选用何种姿态来构建篇章,能明确作者写文章时非常清晰的读者和对话交际意识,进而清楚作者的成篇原因或确切地说是成篇原理。诸葛亮《诫子书》的读者是他未成年的儿子。作为父亲,他知道儿子最需要的教育是什么,该怎样引导。在此情境下,才有了这封意味深长的《诫子书》。《阿房宫赋》《六国论》为了以古讽今,但不同皇帝、不同读者,内容的侧重点不一样,作者想针砭的时弊也不一样,采用的文体、语言,甚至风格都不尽相同。交际性是语篇特征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学中要关注这一点。这样,面对具体的篇章情境、目的和行文,在解读时就不会太过于劳心劳力。从语篇视域进行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关注语篇的交际功能,并渗透到日常的写作指导。学生不仅阅读时可以更加切中篇章主旨要点,写作时也能更好地树立读写意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强调写作能力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就包含了强化写作的实际应用导向,适应现实生活需求。《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 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的解读部分,提出“关注情境:加强情境化写作训练”[3]。且高考作文强化情境性写作已是常态,如2020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作文:根据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人物材料,要求“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2020 年青海高考作文:以墨子及疫情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的寄言为材料,“让你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请完成一篇演讲稿”;2020 年海南高考作文:根据某个地名唤起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一段难忘的故事,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设置“电视台邀请客串当《中华地名》主持人的身份情境。请以‘带你走近__(填一地名)’为题,写一篇主持词”。交际情境写作频频出现。
“写作不仅是一种产品、一个过程,还应该是一种基于社会情境的社会交流和意义建构”[4]此类题目无不凸显作文在真实社会情境化下的交际功能。要求考生切合题目里设定的情境、身份、群体、内容,写一篇作文。既要关注读者,又要关注角色要求,这均与语篇理论关注的交际性不谋而合。
总之,站在语篇视域上关注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交际功能,是一个有意义的探究。涵泳其间,不仅能体会语篇交际内容、目的及技巧,且易产生情感共鸣,明了成篇原理,对提升写作能力更是大有裨益。文言语篇的场景与当今的生活有很多相通之处,对提升我们的语用能力,交际能力意义非凡。当然,交际功能并不限于应用性语篇,其他类型语篇同样具有,笔者将继续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