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越感性直观、经验认知、常识思维
——我的语文治学心得

2021-12-07潘新和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常识感性直观

潘新和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反思我的言语、学术人生,从三事获益良多,可称“三超越”。超越,与其说是否定,不如说是涵盖、互补。

一、超越感性直观,倚重理性直觉

科研要拿证据说话,尤其是事实证据。自从波普尔宣告培根以来的逻辑实证主义退场,我们只能在有限程度上认可胡适的“大胆假说,小心求证”信条。凡事不可一概而论,有价值的“假说”,不论多“小心”,未必都能“求证”。“假说”与“求证”,何为矛盾主要方面须作具体分析。

法庭断案,务必讲证据,找不到证据,无法形成证据链,疑罪从无,才能避免冤假错案。因此,其“假说”与“求证”二者,“求证”是矛盾主要方面。求证易,形成证据链难,反证,是难上加难。可见,胡适先生信条尚待严密:非“求”证据,而是求“证据链”,求反证——自我证伪。

科研还要复杂些。自然科学研究重实证,胡先生信条勉强适用。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一定,有的靠假说、演绎推理就可以了,也会有发人深省、感奋人心的力量。如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何谓“气”?“气”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论证?《道德经》八十一章,都是抽象阐述、睿智辩证的观点,铺天盖地而来,基本没实证什么事,却不失为世上最伟大、雄辩的思想。

认知、研究,比较而言,我更相信抽象思维、逻辑推演的力量,相信富于想象力的假说与猜测。没有什么比“证据”更靠不住。许多观点,都不难找到相符的证据,也不难找到相反的证据。证据不能不要,但没那么重要。关键是对事实材料做富有想象力的推演:抽象、猜测、合成……作出智性判断,这靠理性直觉,即理性化的感性直观。

学者不像作家那么依赖感性直观,更需理性直觉。

不论自然科学还是哲学社会科学,都离不开猜想、假说——理性直觉的产物。没猜想假说,就没独特、新颖的发现。因此,我看重猜想、假说,更甚于证据——事实论证。猜想、假说未必是真理,但孕育真理。我不相信“眼见为实”,眼见,也是主观的,是各取所需,甚或添枝加叶;自以为真,未必即“实”。同一事物,各人所见不一,用法不一。看到的,未必是真相。真相,要比看到的复杂得多。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香港举办的“一带一路:由香港进”论坛上表示,“未来中国有三大主要的机会:市场化、内需提升和经济全面数据化。中国有独一无二的优势来抓住这些机会。”

我不反对感性直观、理据充分,只是不满以物证、表象画地为牢,向往冲破感官牢笼的理性灵动反应。

这一年图科回归,总经理叶鹏又选来了一个瘦高灵活,能里能外的外援拉米扎纳。这两人特点互补性格开朗,每场都能给对手带来强大的压力,人称“黄金双枪”。

三个人默默地推着空车,回到采空区,爬进车内。年轻人偎住何良诸,浑身颤抖。何良诸摸年轻人的脸,泪水满面。何良诸想,我得把他们带上去。“只要有人下来送饭,就好办。”何良诸说。

雄辩,是智者的天梯。事实,是愚者的陷阱。事实是幻相,心性直抵本质。事实难敌雄辩,雄辩胜于事实。理性直觉胜于感性直观。

我崇敬能透过感性直观揭示与众不同道理的智者。崇敬从老庄、墨子到朱熹、王阳明等对理、道的追求,对真相的思考。“心即是理”“道外无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一切我不曾明白的奇思异想,都让我崇敬,即便没有现象、证据、事实支撑。

思想天才是超越感性直观的预言家,“神”的代言人。我喜欢老子式的主观自是,将宇宙万物玩握于股掌,直截了当一语道破无尽秘蕴。也喜欢庄子式天马行空、逍遥巧智,寓言说理,妙不可言,深不可测。

人们在下意识中习用常识思维,使之作为拒斥新思想、抵抗质疑者的挡箭牌。例如,语文工具性、语用性,就是语文界常识思维依据。与其相似的便认同,与其相左的便排斥,根据二者相似度作出反应。若有人提出语文“言语性”,因其与“语用性”常识有共同点,语用性含言语成分,所以可勉强接受。若提出“言语表现性”,强调“表现”,就难以接受了。要是说“立言性”,比“表现性”要求更高,势必更难接受;若倡导“表现—存在性”,增加“存在性”内涵,就是大逆不道,不但绝不接受,而且大加鞑伐——因为离常识太远,匪夷所思。

当理性融入感悟,化为感官体验,成为生命自觉,理性直觉便类似于高级的感性直观。或称“理性化的感性直观”。如此,堪称化境。儒、释、道之高人,古今中外顶级哲人皆如是。

二、超越经验认知,仰望先验、超验

经验可贵,不可或缺,这是对常人而言。若尊重经验变成经验主义,就要警惕了。

天才往往超越经验认知,先验、超验,“我思故我在”,是其标配。经验主义者则将超越经验认知视为主观唯心主义。如此,经验主义当为主观唯物主义。二者同是“主观”,认知差距不可以道里计。若囿于经验,犹如井蛙窥天,河伯观海,便不见天高海阔。超越经验,洞察、创造新知,往往是难以想象的奇思妙想。

愚者靠经验,知者靠理性,智者靠智慧,天才靠眼光。属于智慧、眼光的,常人未必能理解、接受,但千万不可排斥。对自己智力达不到的,请给予尊重,以至于仰望。

各处理行粒数在33.5~39.2粒,各处理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施肥处理行粒数多于不施肥处理,前3位的行粒数处理⑨、处理⑩、处理较不施肥处理分别增加5.7、5.2、5.2粒。

语文界历来习惯经验认知。经验很重要,但也很狭隘、片面,以偏概全是其通病。经验认知是理性、科学认知的绊脚石。检视语文界大家、名师的著作,基本是凭借教学经验或局部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其常态。这是工具论、语用论、生存论大行其道的原因。因为,这些观点更贴近个体经验。也是为什么表现论、存在论、立言论不招人待见的原因。因为,他们凭经验即可自给自足,所以不必读教材、教参之外的著作,尤其是“无用”又难啃的理论。

如图3所示,在9月的调查中,221名解戒人员,保持跟进(目前仍能持续联络以及知晓情况)为103人,失联、拒绝跟进或亲属不清楚情况的有75人,43人已确定出现复吸。总体操守率为46.60%,其中实验组共59人,29人遵操守,失联14人,拒绝跟进1人,复吸15人,操守率为49%;对照组共162人,74人遵操守,失联或亲属不清楚情况50人,拒绝跟进10人,复吸28人,操守率为45.68%。从数据可以看出,随着解戒时间的推移,实验组与对照组操守率较上次调查均有所下降,数据从原本差距较大变为基本相当。

中国教育界有个怪象,美国实用主义教育观备受其欢迎,比国粹的儒家、老庄教育观更受欢迎,他们宁可决绝于母语教育传统,一头扎进杜威的怀抱。然而,杜威受追捧仅限于学者,对教师的影响是间接的,他们是通过学者这一“宿主”,以课标、教材、教法等为介质,不知不觉被传染。未见教师在文中引用其论述,他们对理论没兴趣,对杜威是谁,什么是实用主义教育观一无所知,也不想知道。

对中国教师直接影响最大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家喻户晓,奉若神明。往往言必称苏霍姆林斯基,以“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自诩,这种奇异现象是经验主义典型表征。苏霍姆林斯基是教育实践家,教师读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的艺术》等,可与他们的实践经验对接,产生共鸣,学了就能用,所以广被接纳、尊奉。殊不知,再怎么趋之若鹜,也成不了苏霍姆林斯基。而近年风靡中国的日本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教法,其受欢迎程度不亚于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佐藤学当然值得仰慕——然而,更值得仰慕的古今中外教育思想家不受待见,这就成问题了。经验须上升为知识、理论,经实践检验有普适性,才有认知、应用价值。否则,经验越丰富,自蔽越深。等而下之则是非莫辩、以讹传讹,走进形式主义死胡同。

写作界、语文界普遍迷信训练,断定练技有神效,列举无数“优秀”个案为“证”。有语文教育史背景,读过教育学、语文教育学经典,明了孔子“有德者必有言”,孟子“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韩愈“养根加膏”“提要钩玄”“气盛言宜”说,程颐“有德者言可不学而能”,朱熹的“大意主乎学问以明理,自然发为好文章,诗亦然”之类,就知为写而写的瞎练,丧失为文根本,必劳而寡功,吃力不讨好。其道理,与缺乏写作学、语文学修养的人说,非但理解不了,而且怎么也说不明白,因为这超越了他们的经验。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1]其言大有深意存焉。缺乏理论思维,个体经验无从判别,极易产生泡沫、垃圾。我尊重经验,更尊重知识、理论。

另一经验认知的典型症状是写教育叙事、反思。某教育学者名言:“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没有正确理论的导引,缺乏良好的认知结构,写教育叙事、反思有价值吗?能反思出什么颇可怀疑。写一辈子教学反思也白搭,只是自我原地踏步,成为无知无畏、自以为是的井蛙。“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参省乎己”的前提是“博学”,失去“博学”这个必要条件,无法做到“知明”,便不可能“行无过”,不会有任何长进。——“博学”与“参省”孰为轻重,岂不昭然若揭?教学反思须有丰厚的理论背景,若无,怎么反思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知识与理论来源于经验,须超越、高于经验。越远离个体经验的观点、思想,越“超现实”,往往越深刻、独到、精彩。这是经验主义者不可接受的。越难以被经验认同的观点,往往越有思考价值,不可轻率否定、轻易放过。

从哲学认识论上说,先验、超验思维属主观唯心主义,庄子是中国主观唯心主义鼻祖。读《庄子》,就知道何谓先验、超验思维——我称之“神性思维”。主观唯心主义者是活在自我心灵世界里,这与其说是认知方法,不如说是人生境界——冯友兰说的“天地境界”。

智者常遭庸众常识思维辱虐,原因盖出于此。在他们看来,捍卫常识即捍卫真理,观点出格,冒尖离谱,即违背常识——真理,批之詈之,天诛地灭。殊不知,“常识”未必是真知。要探求真理,必先破“旧识”,不破不立。庸人则常拿“违背常识”说事,一剑封喉,理直气壮地以真理化身自居。“武大郎开店”,昏聩指摘机敏,保守压制变革——是拿常识说事者的常识。

三、超越常识(旧识)思维,创造新知、新常识

常识多为旧识,时过境迁,往往似是而非。庸众常以违背常识排斥、扼杀似非而是的新知。常识的积极作用自不待言,其负面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如果丧失警惕,常识比经验更可怕。经验是个体的,常识是集体的。惰性,使人们惯用常识评判是非,错误便在所难免。

当下,流行文化引导下的时尚健身观更像一种全新的身体规训机制,它划定界限和区域,从体重、体型、饮食以及生活方式上规定着人们不应该逾越的边界,并且有一整套体系,通过健身俱乐部和运动项目作为中介,规训着人们在这个边界里应该做的事情。但是,因为管理、教育、文化及经济方面的因素,这种规训可能显得不合时宜,或者科学性不够。但无论如何,在身体机能日益退化的背景下,这可能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这样的趋势下保持分辨良莠的能力。因此,身体意识的培养,行业的规范化和自我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惟有如此,健身业在中国才能发展得更好。

经验要上升为知识才有运用性。然而,知识一旦成为常识,其作用可能会变质。常识导致思维僵化、固化,制约认知的活跃、更新;常识排斥新知,是创新的阻力。没常识会乱套,然若惟常识是从,会阻滞进步。这就是常识的矛盾性。

将2000—2017年公开的全部期刊数据转化成WoS数据格式导入CiteSpace软件,节点类型设置为“keyword”,时间间隔选择1年,其他都选择默认格式。运行软件进行初步分析,生成的关键词共现网有207个节点,828条连线,这导致共现网络太密集,重点不突出,故利用软件自带的网络裁剪功能,对合并后的网络进行裁剪,结果如图3所示。裁剪后的网络共有207个节点,224条连线。由图3获取了高频节点信息表格,如表4所示。

记者散后,叶晓晓一屁股跌在凳子上,她欲言又止,她想说:为什么突然加了这么个活动?为什么事先都不跟我商量?甚至连通知一声都没有?!

再如,语文课程工具性、生存性定位,此“常识”出发点是“向下拉平”,以为如此才能普及,才是“面向每一位孩子”;若主张“表现—存在性”就是“向上拉平”,是精英教育,要求太高,对差生不公平。殊不知,“向下拉平”,不但对精英不公平,而且对所有人都不公平。“向上拉平”,不但对精英公平,而且对所有人也公平——大家都有平等机会成为精英。这道理并不深奥,可囿于常识,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在费解中求解,方能甚解;在经验中求先验,方能超验,这在经验主义者是不可思议的。

倪二泉攀住一根树枝,树枝一下断裂了,猝不及防的倪二泉,险些跌落山崖。幸亏陈山利一个箭步冲上去,双肩顶住倪二泉的脚底。

智者没被“常识”同化、控制,却常受庸众嘲弄、羞辱,这是常态。少数智者面对多数庸众的语言暴力,有理说不清。“常识”这一神器若用之失当,后果很可怕。

循规蹈矩的常识思维,无疑将限制人的想象力、创造性。反之,不被常识左右,才能有所发现、创新。创造性思维,就是非常识思维。创新,就是对常识的否定,创造新常识。否定常识,推陈才能出新。常识一旦固化,便成创新之敌。

与其说常识用来遵循,不如说是用来超越。庸众捍卫旧常识——固执。智者创造新常识——创执。创执,不是为守执,而是为破执。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立场进行理解历史、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结晶,这一理论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研究过程当中。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世界历史理论的初步呈现,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中对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源、动力、过程、趋势的系统阐述,直到《手稿》形成世界历史发展的完整框架体系,得出了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一般抽象理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构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形成了完整的发展逻辑。

以上认知“三超越”乃一己浅见,水月镜花,有缘人拈花一笑。

感性直观、经验、常识,是人类普遍的执念。言语人生是守执、破执、创执的循环。然而,非亲历难悟其要。守执——破执——创执……后我重历前我,后代重历前代,周而复始。从守执中解脱不易,破执、创执之人更少。人生悟此,知该何为,已垂垂老矣。多数人守执终生,没世未悟。

感性直观、经验、常识本都是好东西,可好东西过量或乱用会变坏。同样,“三超越”——理性直觉、超验、创执,用得好是好东西,用得不好也会变坏。智者,在感知、思维夹缝中左右逢源、腾挪拿捏,可望灵光闪现,作惊天一鸣。“三超越”的达成,是综合素养的合力,最要是天赋、学养、想象力。无此,“三超越”落空。若论境界,还是那句话:“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尽精微、道中庸,“三超越”所凭借的素养,尽在其中。此即立言化境,惟天才可及。

对我辈庸常而言,“三超越”难致,可退而求其次,作“三并重”。知道比遵循感性直观、经验、常识更高的是理性直觉、超验、创执。二者相得益彰,眼光自不寻常。天花板高点没坏处,但凭人跃。

“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非平庸。中庸类似中和、中道,乃至高、至善境界,平庸则属昏昧、低智畛域。非“极高明”无以“道中庸”,可见“中庸”之难。这是治学的理想境界,虽遥不可及,但心向往之。

猜你喜欢

常识感性直观
面向用户感性意象的纵列双旋翼无人机造型研究与设计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直观构造中的代数刻画
靠不住的常识
健康常识我知道
常识:哪杯更冰凉
以数解形精入微以形助数达直观
简单直观≠正确
根据计数单位 直观数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