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多模态教学设计例析

2021-12-07王海燕马云阔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模态课程思政思政

王海燕 马云阔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8)

一、研究背景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同时要求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

大学英语作为高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为了展现英语语言的原风貌,教学素材多取自西方原版文献,内容多与英美国家的文化、制度密切相关,因而忽视了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在教学上,因为重西方元素,导致西方意识形态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影响高于中国本土元素的影响,对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有效地对现有教学进行设计、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成为广大一线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基础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课程思政”是近几年才提出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思想理念,国外学者关于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目前几乎是空白,但是,对课程以及教材中融入意识形态的教育确有研究。Benesch(1993)曾指出,不管教育者是否意识到,他们在ESL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形式都跟意识形态有关[3];Sajid(2015)探讨了教材如何用于宣传显性和隐性意识形态,教材内容如何塑造学生的思想;Ulum(2019)也强调,EFL教材以及教学一定要包括意识形态的内容[4]。相较于国外,国内高等教育工作者则掀起了“课程思政”研究热潮。学者们就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途径进行了广泛探索,论证了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进行课程思政实践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从教师要积极转变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挖掘教材的思政教育元素、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给学生提供思政教育机会等方面展开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和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成为当下的热点。如:王子叶、陈秀明(2020)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初探》,李宝峰(2020)《“一体两翼”式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线上教学模式初探》,刘飞、力明霞(2020)《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等。然而,纵观已有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进行论证,与具体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不够紧密,做法也不够具体,笔者尝试运用多模态教学模式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结合起来,探索一条操作性强,可供其他教师参考借鉴的教学育人之路。

(二)多模态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多模态”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方的计算机领域、语言学、医学等领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创始人是R.Barthes[5]。1996年新伦敦小组提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授课的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多种感官相互配合能够使学生加深学习印象[6]。Halliday、Kress.G和Vanleeuen也都相继提出了关于多模态理论的概念,对多模态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Kress (2001)提出了多模态环境下培养多元读写能力的方案和原则[7];Stein(2000)第一次大胆地在课堂上用多模态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总结归纳了相应的理论,并且提出了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概念[8]。此后,Kress在相关文献中指出,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将会越来越多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9];2006年Jewitt主要研究了多模态与多媒体之间的联系,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语言不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同年Jewitt对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使用互动白板时的多模态进行分析,并且对多模态应用在课堂中的原则与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10]。Kress (2009,2010)进一步提出多模态泛指能够利用的任何符号资源,例如图像、文字、颜色、手势、视频、动作等,也可以包括表情、情绪等,这些都可以用来传达意义,因此都是mode。多模态在国内研究起步比较晚。2007年1月胡壮麟在他发表的相关文献中主张多模态的识读能力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应该受到广泛重视[11]。2017年4月顾曰国把多媒体学习和多模态学习做了进一步的区分[12]。2009年,张德禄强调,提高语言教学效率,在多模态话语交际框架下,从三个角度进行多模态选择,总结模态之间互补关系和不互补关系,甚至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的作用与意义也进行了相应的补充,并且在相关文献中提出了将多模态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的意义[13];同年,提出了在设计多模态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内容等进行灵活的选择。多模态教学模式是多模态与教学模式的结合,是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内容[14]。自张德禄构建了多模态话语交际理论框架后,各类学术期刊杂志发表的对多模态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的学术论文和硕博论文均以英语教学为主,对多模态教学模式进行了不同方面、不同侧重的研究。

(三)多模态教学模式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运用多模态教学模式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顺应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趋势,在教学实践中以系统功能层级理论和多元读写理论框架为指导,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元素进行解构和阐释,同时以Ryan(1986)提出的5E原则,即示例(example)、阐释(explanation)、劝诫(exhortation)、情景(environment)、与体验(experience)[15]为指导,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目标和方向的一致,可以弥补大学英语显性思政教育的不足,提高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核心价值观的综合素质、批判地分析和评价教材中的负面价值观,抵御西方价值观隐性“传播培育”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多模态教学设计案例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Unit3 College Life in the Internet Age为例,结合“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进行多模态教学设计案例展示。

(一)教学目标

依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和学校培养方案以及大学一年级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水平,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和正确使用与互联网及相关电子产品的英文表达;运用已学会的阅读技巧理解课文,划分课文结构,了解阐释型论文的体例及数据的描述范式;通过解读因果关系的段落,学会因果关系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了解教学手段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活的影响;学会用所学语言点谈论数字化产品和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活;培养学生就一定主题进行观点表述和沟通的能力。

3.德育目标:在学习教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批判地评价事物,既要了解主体价值又要明白其不足;联系实际聚焦现实,针对美国对华为的打压和孟晚舟事件,激励学生为国学习,科技报国。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重点的单词、句型等知识点;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活;学会因果关系的段落写作模式。

本课的教学难点:引导和启发学生谈论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活并探究科技对教育的影响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之一;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华为相关事件并激励学生为国学习、科技报国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引导启发法、任务设置法和小组讨论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侧重情景教学法、任务设置法和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本课要求学生通过U校园APP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数字化校园、数字化产品和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活,整理归纳预习课文时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利用线下课堂进行情景导入,利用多模态教学模式,引领学生通过观看短片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Technology辅以网络查询、归纳整理、合作探究的方式将语言教学与“课程思政”融为一体。本环节思政要点:paper making造纸术。

2.讲授新课

在探讨教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简要检查课前布置的词汇和阅读任务,完成知识目标中的有关基础知识点的任务。同时引入“小组辩论”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展开辩论:Should university provide Internet access anywhere and anytime on campus? 通过辩论,学生已经基本上明确了网络时代大学生活的主要特征,也较为深刻地了解了网络的优缺点,同时也在实践中使用了因果关系的表达手法。(思政要点:声音、表情等多模态的交互使用,通过同伴学习,潜移默化教会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批判地评价事物,既要了解主体价值又要明白其不足)

探讨后进入课文学习环节,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内容并培养协作精神。教师进行总结并讲授文章的结构,同时讲解因果关系法的学习要点。之后进入post-reading环节,设置任务,采用多模态模式,引导学生利用因果关系法分析美国打压华为和孟晚舟事件,达成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本环节思政要点:小组协作(隐性教育)和分析美国打压华为和孟晚舟事件。

3.课后作业

在线上线下多模态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思考,进一步巩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

Read the sentence from text A and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You can get help from browsing more news concerning Huawei through Internet.

With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ies we are going to produce a generation of problem-solvers and intelligent thinkers,which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para.12)

Questions:

(1)As college students,what should we do facing the U.S. trade restrictions on Chinese technology company Huawei?

(2)As college students,what can we do for the “China Core” project which mainly refers to the chips designed and made in China?

基于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面对美国的打压和中国“芯”问题,自己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通过该问题,强化学生为国学习、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

四、案例反思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多模态教学设计将“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有效融合,将思政目标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相结合,使教学目标更加系统和全面,以课程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的始终。“课程思政”的落地、落实解决了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两张皮的问题。该教学设计及其实践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教育布局的战略需要,而且可为高校教学模式改革以及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供借鉴。

(一)多模态教学模式丰富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手段

在践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多模态教学模式使得大学英语融入课程思政的改革变得更加形象、系统和易操作。得益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声音、图像、身体动作、口头、书面、电子交流等多种模态间互相补充,使语言学习和思政教育更形象、生动,寓教于乐,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多元读写有利于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多模态模式下的多元读写教学理念以示例、阐释、劝诫、情景与体验作为实施要素。实践教学中,教师按照该步骤将语言学习和思政教育通过讲授、设置情景和任务加以实施,保证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在目标和方向上的一致性,深化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三)多模态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时俱进

“思政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更不是老调常谈,有生命力的“课程思政”应该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更要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满足语言教学、文化培养的基础上,应当融入鲜活的思政教育元素,这样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国计民生,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多模态恰恰弥补了书本知识相对固化、容量有限的不足,使得教师能够根据教学需要不断补充和更新思政教育元素,满足学生对现实生活热点的关注,并积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正确处理现实问题。

(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实现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全面考核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多模态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考虑到了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考核问题,在具体教学环节上设置了相应的达标任务,主要以多元读写作为最终的输出形式。但是思想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如何进行量化评价,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完善评价体系,实现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全面考核是需要进一步想办法解决的问题。

(五)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

融入思政教育的多模态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设计多模态任务的能力,因此,教师不仅要在语言认知能力上,更要在搜索意识、信息获取和传递信息的方式方法上有所建树,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

五、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多模态教学设计是促进语言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一次有益尝试。教学案例说明多模态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将思政与课程相结合,多元读写的教学理念使得课程思政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不再流于形式或是孤立于教学内容之外。该教学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做到了与时俱进,对英语和其他学科进行思政教学具有借鉴意义。然而,如何有效地评价“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是各学科共同面对的问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猜你喜欢

模态课程思政思政
联合仿真在某车型LGF/PP尾门模态仿真上的应用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