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逻辑教育的思政向度

2021-12-07李永富曹望华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逻辑思政内容

李永富 曹望华 岳 晗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 湛江 524088)

在培养学生的有效思维、成功交际等能力上,《逻辑学》具有无可替代的学科优势。教育部也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2825号建议的答复》中,提出“要加强逻辑知识教育,提升全民逻辑素养”[1]。与此同时,课程思政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是教师承担“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宗旨的有效载体。在课程思政的视野中,学界已经对逻辑教育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功能上,做了充分研究。但是,在逻辑教育的课程思政方面,学界的探究略显不足。笔者不揣谫陋,拟对逻辑教育的思政向度进行探究,以收抛砖引玉之功。

一、逻辑教育的思政向度有何必要

在文化相对主义、价值多元主义的影响下,有些大学生在道德观念、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思想短板。具体表现如下:有些大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沉迷于网络游戏、小说、电视剧等快餐式娱乐活动中;有些大学生信奉极端个人主义,既缺乏集体观念,又欠缺对他人悲喜的同理心;有些大学生主张道德无用论,习惯于“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缺乏道德修养的自觉意识;有些大学生秉持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思想,既欠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又缺少足够的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因此,教师有必要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可喜的是,课程思政专注于价值引领,是教师为大学生廓清思想迷惑、指引人生航向的重要平台。一方面,课程思政对教师提升教学效能,确实有正面帮助。以课程思政为契机,教师既可以进一步提升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挑战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另一方面,课程思政会对学生的个人发展,起到正面引导之作用。由此可见,开展课程思政,既有助于教师教学,又有利于学生学习。

需要说明的是,要开展课程思政,教师就必须对学生进行逻辑教育。原因是如果“缺乏逻辑素养,学生无法正确理解有关概念、判断等,遑论将之内化为个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精神”[2]。值得肯定的是,很多大学生的知识面较宽,他们的学习热情也很高涨,但是,他们的具象思维能力较强,而理论思维能力则略显不足。加之,逻辑学不关注思维的内容,专注于研究思维的形式,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因此,不少学生在理解逻辑学理论时,都颇感吃力。

在逻辑教育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通过讲故事、举例子等方式,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把枯燥的理论趣味化。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选择名人名言、名人轶事等内容,来提升逻辑教学的具象性和趣味性。平心而论,名言和轶事对于开阔学生的眼界,确实也有不可否认的重要作用。可是,与其为大学生开阔眼界,不如为其导正人生的航向。如果教师通过课程思政,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就能对其个人成长和专业学习发挥更大作用。原因在于,对大学生来说,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等常识,实乃其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不可少的有效保障。因此,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来看,逻辑教育与课程思政的相向而行,就成了一举两得的美事。

二、逻辑教育的思政向度何以可能

在逻辑教育中合用教材的出版、教师的精心设计,都是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效助力。

首先,高教社出版的《逻辑学》教材,为开展逻辑学课程思政提供了有效载体。

《逻辑学》教材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既包括《传统词项逻辑》《命题逻辑》《传统归纳逻辑》《现代归纳逻辑》等理论,又涵盖《科学逻辑》《论辩逻辑》《语言交际的逻辑》等应用,还有《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在《逻辑学》第二版中,编写组还有意识地增加了一些课程思政的内容。可见,该教材既涵盖了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又注重应用逻辑,还具有一定的课程思政内容。

以该教材为基础,通过学习演绎逻辑,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词项逻辑、命题逻辑等知识,而且可以掌握必然性推理的精髓。除此之外,在学习归纳逻辑后,学生不但能够理解“穆勒五法”,而且可以掌握类比推理、概率逻辑等知识。至于科学逻辑、论辩逻辑和自然语言逻辑,则可以让学生明白逻辑学习应该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无可否认,这些逻辑知识兼具理论性和应用型,已经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解释空间和操作余地。

其次,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精心设计,可以实现逻辑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与大部分文科课程偏重理论讲解不同,逻辑学兼具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两大特点。一旦离开教师的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就会事倍功半。在技能训练上,高校逻辑教育聚焦于理解、记忆和应用上。因此,学生不但得区分集合词项与非集合词项,而且要能理解词项间的相容关系和全异关系。与此同时,学生还需要熟记演绎逻辑中的有效推理形式,把握归纳逻辑中的应用技巧。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技能养成,教师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课程自身内容的积极性,又能对其进行方法论指导。然而,在以有效推理形式为教学重点的逻辑教育中,无论是知识传授,还是技能养成,都需要一定的载体。与此同时,以价值引领为教学目的的课程思政内容正好可以成为教师讲解逻辑知识和学生训练思维技能的有效载体。在教师将课程思政与逻辑教育紧密结合后,逻辑教育的思政向度也就从理论走入了现实。

在逻辑教育中,价值引领主要包括人格养成、道德熏陶、理想信念等方面。在人格养成上,逻辑教育可以通过理论讲授和举例说明等形式,让学生明白界限、责任,避免无中生有、庸人自扰,增强抵制电信诈骗和网络赌博的自觉意识。在道德熏陶中,逻辑教育能够通过主题讨论、课堂发言等方式,使学生理解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使其发现道德相对主义的偏误,进而深入理解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于理想信念,借助同一律的学习,逻辑教育可以让学生坚定信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可见,在启迪人生智慧、塑造理想信念、心理素质、法治精神和道德养成等方面,逻辑教育的确具有独特优势。

由此可见,若是以逻辑教育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养成为出发点,课程思政就是其必要载体。以课程思政为内容,教师应该“把大量的案例融人逻辑教学的全过程,每堂课都要做到以故事导人、用案例教学、让事实总结”[3]。反过来,如果以课程思政为着力点,那么,逻辑教育则成为其有效载体。可以说,逻辑教育与课程思政的相互需要、相互支持、相得益彰,既使得逻辑教育具有思政向度,又能有效提升逻辑教育的实效性。

三、逻辑教育的思政向度如何实现

尽管逻辑教育的课程思政确有必要性和可能性,可是,我们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将其落到实处。要使逻辑教育的课程思政向度具有现实性,就要从理念、形式、效果等层面,做好筹划。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操作理念。

教师应该明确逻辑常识与课程思政内容融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进而做好二者相向而行、相互促进的顶层设计。在实现路径上,教师要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即把逻辑常识和技能养成作为载体,将人生智慧、理想信念、心理素质、法治精神、道德养成等思政内容,以恰当的形式融入逻辑课堂。在指导原则上,教师应该坚持以生为本、过程考核、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在思路上,教师需要通过精研教材,积极挖掘思政元素,充实融入内容。

例如,在普及逻辑常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举例子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课程思政内容。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逻辑时,教师可以在讲述邓析的“两可”之说时,帮助学生体会古代贤人的法治意识、思维技巧,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在讲解同一律时,既可以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主体性等内容建立联系,又能将其与责任、界限、家国情怀、锤炼意志、健全人格、职业道德等内容发生关联,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在讲述矛盾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有利于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接班人。在讲解排中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道德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的错误和危害,促使学生坚持原则,避免似是而非的认识,提升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在讲解传统归纳逻辑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归纳”的道理,使他们理解归纳推理的特性,即在归纳中,前提与结论之间并不具有蕴涵关系。通过讲解,学生就会明白:在归纳推理中,前提对结论具有一定的支持度。进而,教师要促使学生理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使他们学会有多大把握说多大话,避免夸夸其谈。在讲解现代归纳逻辑时,通过指导学生计算复合事件的概率,促使其明白赌博的陷阱和危害,提升防范电信诈骗的警觉意识。在讲解科学逻辑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医,进而合理看待中国文化,避免他们堕入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窠臼。

第二,明确角色分工,形成教育合力。

在逻辑教育的角色分配中,如果把教师看成课程思政的主厨,那么,学生就是课程思政的顾客。在内容设计上,如果说,逻辑常识是面,课程思政内容是盐;那么,教师就是水。因此,教师需要妥善搭配面、水和盐的比例,将其精心做成美味的食物。反之,如果搭配不当,逻辑教育的课程思政就可能变成夹生饭,也就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在逻辑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因此,在开展逻辑教育的课程思政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发言、生评生讲、翻转课堂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即使是在大合堂的教学中,教师也需要通过学习通等智慧教学平台,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收集学生的教学反馈,以便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思政内容。由此可见,只有教师用心设计,再加上学生的积极参与,逻辑教育的课程思政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第三,以产出为导向,创新融入方式。

在融入方式上,注重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融入。在宏观上,借助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双管齐下,实现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入。在中观上,实现教学内容与思政内容的水乳交融,做好章节内容与思政教育的齐头并进,实现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相得益彰。在微观上,借助教学内容,通过例子、练习题等形式,实施课程思政内容的直接融入;依托线上作业,实现任务融入;通过线上讨论、生评生讲等形式,实现翻转课堂;借助线下发言、线上讨论、作业得分、考试成绩等方式,全方位了解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第四,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强化课程思政效果的考核。

要想让课程思政取得实效,教师就要注重效果考核。在当前,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已经成为教师考察课程思政效果的重要工具。

在智能手机已经普及、现代化教育手段日益丰富的信息化时代,无论是小班级教学,还是大合堂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都变得空前重要。在小班级教学中,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学习资料和练习题,有助于提升学生在逻辑教育和课程思政两个维度上的学习效果。在大合堂教学中,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帮助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有助于增加教师设计课程思政的备课时间。

借助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教师既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将逻辑知识与思政内容融为一炉的练习题,又能将以课程思政为内容的音视频资料纳入课程章节中。在课前,学生登陆课程网站,既了解课程内容,又接受思政教育。在课中,通过师生互动、投票、线上讨论、抢答、习题得分等形式,教师既可以收集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即时反馈,又能够适时调整融入内容。在课后,通过习题得分、课后答疑、查看章节学习情况等方式,教师既可以了解思政效果,又可以进行教学反思。在结课后,借助结课问卷调查,教师可以收集学生反馈意见,进而实现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的动态更新。

此外,为了保证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应当采用过程性考核(占比50%)和终结性考核(占比50%)相结合的混合式考核方式。其中,过程性考核包括作业30%、课堂互动20%、签到20%、课程音视频10%、章节学习10%、讨论10%,合计100分。至于终结性考核,则采取线下考试方式,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答。

总之,课程思政与《逻辑学》的表里相合、相辅相成,既可以使逻辑教育趣味化、具象化、实效化,又能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人文素养、政治觉悟,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安全意识、“三个认同”和“四个自信”。

猜你喜欢

逻辑思政内容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