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竞赛、多维互动、逐层递进”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与实践

2021-12-06李刚彭小平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29期
关键词:多维互动人才培养

李刚 彭小平

摘要:本文结合地方高校的特点,按照新工科对学生能力要求,以大学生学科竞赛为抓手,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对其机制和路径进行探索研究,完整构建了全过程能力培养体系、多维度师生交流平台、多学科综合训练平台、全方位评价考核机制等人才培养体系框架。

关键词:人才培养;多维互动;逐层递进

一、引言

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和《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在此背景下,工程科技人员应具备更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高校应建立更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与传统工科相比,“新工科”是工程教育的创新与升级,“新工科”建设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结合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的开展,通过面向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实践训练,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

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

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能丰富校园学术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近年来,国内已基本形成政府部门支持、企业联合赞助、高校具体实施和推动的较为成熟的竞赛平台体系。各个高校在参与国家级和省级各类竞赛的过程中,也设立了相对应的校级竞赛,为各级比赛储备好优秀人才和项目,形成可传承可持续的创新平台。结合地方高校的特点,按照新工科对学生能力要求,以大学生学科竞赛为抓手,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对其机制和路径进行探索,构建内容如下。

(1)构建全过程能力培养体系

依托学科竞赛对大一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启蒙和基本实践能力培养。通过科技社团纳新活动,積极组织、引导大一新生加入科技社团。由社团组织开展为期一个学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

依托学科竞赛对大二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能力拓展提升,激发广大学生创新实践精神。学院推荐骨干指导教师,科技社团推荐大学生团队,通过参与学科竞赛,磨炼指导教师与学生团队,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同时,针对目前学院学科竞赛受益面较窄的现象,结合学院实际,每年组织院级的各类学科竞赛,扩大学生的竞赛参与度和覆盖面。

依托学科竞赛对大三和大四学生进行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能力的提升。学院推荐工程型骨干指导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参与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挑战杯”、“互联网+”等学科竞赛,磨合和磨炼指导教师与学生团队,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具有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能力的目标。

(2)构建多维度师生交流平台

教师和学生作为构建全过程能力培养体系活动中的两个重要角色,角色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否也直接影响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好坏。将从师师、师生和生生三个方面构建多维度的师生交流平台。

在教师维度重指导,搭建教师团队指导实践平台。以往的学科竞赛中,学生参与凭兴趣,教师指导靠热情。因学科竞赛种类多,课题更新快,缺乏固化指导团队,且在指导过程中,因指导教师精力有限,难以对每个团队进行全过程的指导。建立以学科竞赛项目组为载体的竞赛指导队伍,以项目组的模式进行指导,规范项目组成员职能,明晰项目组成员专业侧重,充分发挥团队作用。

在师生维度重交流,搭建线上线下互动实践平台。为促进师生间及时沟通交流,应该搭建线上线下实时性互动交流平台。结合学科竞赛的时间线,在学科竞赛开展前两周,收集汇总专业教师的相关课题与指导学生团队需求。依托“腾讯文档”搭建线上双选平台。将汇总资料面向学生发布,学生可通过查阅,分析自身优势,与指导教师对接,促进学生与指导教师点对点对接。依托“微信、QQ”等,搭建线上交流平台,提高师生交流效率。

在学生维度重传承,搭建“双渠道”朋辈实践平台。充分调动学生朋辈热情,搭建“本科生-本科生”、“毕业生-本科生”双渠道朋辈实践平台。依托本科生朋辈互助,致力于引导不同年级本科生的学业指导与竞赛帮扶,依托校友QQ群为载体的“毕业生-本科生”互助,致力于激发毕业生热情,指导本科生专业实践能力。

(3)构建多学科综合训练平台

建立“竞赛+项目”的实践教学平台,既实现了对学生的整体教学,又实现了个性化培养。指导教师将学科竞赛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模块化分割,针对每个模块开发了一系列相关的训练平台,每个模块就是一个子项目,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子项目,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地锻炼。

(4)构建全方位评价考核机制

在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建立以阶段任务考核为主的过程性评价和以学生实践能力成果展示为侧重的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以竞赛获奖置换相应专业课程学分和课外创新实践学分的学业评价新机制,鼓励学生敢于在学科竞赛舞台上“亮剑”,敢于追求卓越。

三、结束语

文章结合新工科建设要求,建立和规范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和多学科综合训练平台。为了保证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有效实施,构建了全方位评价考核机制,激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韩菁.以实践技能培养为导向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通讯世界,2019(12).

[2]张洁寒,张瑜.基于新工科理念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18).

[3]田亚楠,刘婉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民办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物联网技术,2019(10).

[4]李光林,曹洪奎,关维国.面向应用型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高教学刊,2018(5).

基金项目:湖北文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依托竞赛、多维互动、逐层递进”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Y2021020)资助。

猜你喜欢

多维互动人才培养
创设多维互动语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问题引领下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多元评价,焕发劳技课程的魅力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