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生态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研究

2021-12-06鄢木秀张建青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29期
关键词:教育生态创新创业

鄢木秀 张建青

摘要: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而运用教育生态理论观念,能促进创业教育改革升级创新、拓展创业教育资源,对于培养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为有效培养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国家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长效机制;高校应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各方主体应积极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教育生态;创新创业;素质评价

一、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设意义

教育生态理论是上世纪30年代为了摆脱既有教育理论的困境,而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后经丰富发展,逐渐形成相对成熟的教育生态理论。教育生态理论强调教育生态系统是一种有目的的系统,教育系统的诸多要素是一个共同的整体,教育的生态功能与以往教育功能有许多重叠,但又有所不同。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诸多误区,缺乏有效的方法论指导,以教育生态理论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促进创业教育改革升级创新

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包含了众多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当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在推进过程中缺少整体性思维,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协同性创新。而教育生态理论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在既有教育基础上的机械叠加,而是通过转变教育体系思维方式和方法,有效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在推进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创业教育改革升级创新。这是因为教育生态理论视域下不把创新创业教育简单认为是一门课程,而是把创新创业教育当做是社会大生态的系统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实现其在生态体系中的功能,需要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融合以催动创业教育改革升级,推动多方主体共同创建立体化教育结构。

(二)拓展创业教育资源

教育生态理论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由政府、学校及企业等多方主体共同建设,这有助实现创业教育资源的拓展。一方面,政府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有利的创新创业政策,如低息的创业贷款或较低的企业所得税等;另一方面,学校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直接主体,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教育与专业融合的课程或派专业指导老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此外,企业可以与大学生交流企业发展经验,与学校合作创建创业孵化基地,对于合适的大学生创新项目,能及时转化。

(三)有益于培养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

不同于以往的创新创业教育,教育生态理论强调通过资源整合着力培育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使其能够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复合人才。此外,通过评价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也便于高校形成科学的就业指导,正确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评价体系是综合考核、评估和反馈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及创业发展成果的动态系统。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评价体系主要可以分为社会责任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等几个方面。

(一)社会责任素质

国家在大学生的培养上不遗余力,就是希望大学生成才以后能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素质的评价需考察其社会责任素质。对此,可以通过思想、政治、道德、集体观念等四个方面评价其社会责任素质。在思想上可考察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政治上可考察其是否爱国、是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是否关心时事;在道德上可考察其遵守法律法规及校规校纪情况,同时可考察其在遵守社会公德及公共秩序情况;在集体观念上可考察其是否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是否能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是否愿意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二)身心健康素质

身心健康对于创新创业来讲是极为重要的。具体来看,身心健康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因为,在创业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压力,在面临一些外来的压力时,如果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或者心理扭曲的话,有可能产生轻生的想法,甚至会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此外,创业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体魄,也容易坚持不下去。因此,一定要加强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的评价。

(三)创新创业能力素质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包括了创新创业相关知识能储备程度、资源整合和利用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是影响创新创业的关键,除此之外创新创业实践还需要具备资源整合与利用、反思与自我管理能力、沟通表达和管理决策等基本能力。对此,可考察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及创业素质。创新素质可考察大学生的相关专业技能、专利申请、参与的创新项目等情况。创业素质可考察学生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关专业知识储备及创业模拟比赛等情况,此外,还可以考察大学生的在组织领导、经营管理能等方面的能力。

三、当前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面临的问题

教育生态理论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整体目標和内在要素之间的有机整合,而将创新创业教育嵌构在已有的教育生态和社会生态之中,将面临一些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不足

目前,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理解不足。首先,高校错误地把创新创业教育当成只需要传授学生创业方面的有关知识即可,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素质等综合素质。如,大部分高校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缺少法制教育课程,未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法律素养进行培养,这可能使大学生在创业中可能面临法律风险。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也导致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评价标准较为功利化,造成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其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也不足,不少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必须要学习成绩好的人才可以参与,所以对参与创新创业缺乏动力。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阻碍因素较多

对于大学生来说,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在资源获取及公司治理上都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同时,大部分大学生父母并不希望他们进行创业,而是希望他们都能够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家庭的不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此外,在一些高校中,创新创业学院仍属教辅部门,在实际工作过程之中不具备决策权,这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困难。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整体社会生态缺少联动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素质,需要各方主体协同合作,但是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相应的协同合作机制,导致我国创新创业发展不能取得明显突破。首先,虽然国家为了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措施。但是申请优惠手续相对麻烦,部分优惠政策未能快速有效兑现。还有对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未能进行有效的整合和调配。其次,企业对创新创业教育“热情”不足。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本应该在创新创业教育承担更多的责任,但由于多方主体在责任和利益分配上还未达成共识,导致很多企业对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不足。最后,高校未能针对创新创业完善教育体系和课程考核标准,导致大学生没有合适时机投参与创新创业,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浓。

(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难度高

目前,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主要就是增开一门创业课程,未能有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的体系中,课程培养相对孤立,效果不明显。此外,虽然很多高校已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立了大学生科创园,但很多时候流于形式化。最后,目前较多高校缺乏专职化、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无法对学生开展有效指导。同时,很多高校还存在着创新创业导师缺乏实际创业经验,指导过程偏于理论的问题。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策略

(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长效机制

创新创业工作是否能够深入发展,首先政府应以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加强顶层设计。首先,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教育经费和社会资本加大对创新创业是资金支持力度。其次,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协调不同单位部门之间的协作,确保相关工作有序开展。最后,相关部门应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相关教师考评,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学,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长效协同机制。

(二)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优化机构设置。首先,高校应选拔高素质专职人员设立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统领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确保创业教育资源得以顺利流转。其次,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需要提升教师上岗标准,建立一支理论水平扎实、也具备强烈道德感的优质师资队伍。同时,要增强多元师资效能。一方面,聘请在创新创业方面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指导大学生;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前往企业考察学习锻炼,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

2.优化课程体系设计。首先,结合专业的特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中将创新思想理念和创业基础理论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同时,建立多元化课程体系。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及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培养其成为我国新时代真正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其次,实行弹性学制,构建创新学分与文化课学分置换机制,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为提高创业成功率提供制度保障。最后,应采用教育生态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体系,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进行评价,从中选拔出热衷于创新创业的优秀学生,对其进行针对性辅导和培养。对于其中的优秀项目给予帮助和支持,推动项目落地。

3.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企业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成果转化的重要一环,对此应深化校企协作,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资源优势,共同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及项目孵化平台,强化大学生课外实践。把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搬到企业中,能有效帮助学生将具有市场价值的创业项目落地,提高创业项目的针对性、前瞻性。最后,借助企业资源带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同时可引导成功创业者反哺社会,形成良性循环互动。

(三)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教育生态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在理念上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二者在素质评价和培养上均有所不同。对此,一方面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评价体系,转变只以创新创业竞赛或科研项目作为标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评价体系。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之中,重视对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帮助大学生科学制定职业规划,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另一方面,各方主體需要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高校可将创新创业文化精神融入学校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领学生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业理念。政府可通过立体化报道,借助各类新媒体渠道积极宣传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作用,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参考文献:

[1]林丽霞.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评《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素质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7):226.

[2]和洁.构建教育生态系统助力高校创新创业——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43(08):133.

[3]卢东祥,曹莹莹,于建江.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J].江苏高教,2021(07):85-88.

[4]吴科旭,李朝林,谢绍艳.基于终身教育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43(S1):98-100.

[5]韩喜平,杨雪.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困境及教育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5):152-155.

[6]孙文琦,蒙长玉,王文剑.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0(07):75-81.

[7]宋秀娟.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有效策略——评《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12):115.

[8]张欢.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优化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107-111.

作者简介:

鄢木秀,(1978.05-),女,汉族,福建省建宁县,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研究。

张建青,(1979.10-),女,汉族,福建省福安市,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和创新创业研究。

猜你喜欢

教育生态创新创业
以文化人 品格提升
浅析自由意志对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教育生态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实践
应用大数据技术重塑职业教育生态
翻译教学的“整合·融通·交互”
以生态管理评价方略推进教育和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