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新德育序列化目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2021-12-06于雪松
于雪松
为适应新形势下国家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的形势需要,探索新世纪以德立校的学校发展路子,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序列化的小学、初中德育内容和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提高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构建本目标体系方法。
一、德育有序
中小学德育多年来的积弊“无序——碎片”现象,既是一个实践问题,又是一个理论问题。实践水平的提升常常依赖于理论的创新,因此本方法以论证“德育有序”作为构建新体系的切入口。
人生的德育之序,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古今中外的诸多教育家为此进行了思考。孔子的“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近代有德国以法律形式规定6—18岁孩子做家务的运作之序;善经商的以色列人对3—12岁的孩子列出了理财能力培养之序。这说明任何教育活动的内容都有自身逻辑的发展之序。任何教育内容的逻辑发展都是由低到高、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所以必然形成一个步步登高的阶梯状发展之序。任何学生的年龄与心理发展也都是一个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所以也必然形成一个步步登高的阶梯状发展之序。教育内容为学生接受时的教育活动,也必然是一种有序的过程,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
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相比,德育内容确实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与不确定性。时间不同,德育内容就有很大的不同;学校不同,德育内容也有很大差别;同一学校的不同班级,德育内容也不应完全一样;同一班级中的不同学生,教师对其进行的德育也要因人而异。但这种随机性与不确定性,绝不应否定与排斥德育的序列性。
从教育哲学的高度审视,任何的教育内容都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对立统一,都是序列性与随机性的对立统一,各自的差别,仅在于量的组成比例不同而已。德育内容随机性与不确定性的比例明显大于学科教学内容。但是这种大比例的随机性与不确定性,绝不能排斥与代替德育内容的确定性与序列性。所以,随机性与序列性对立统一的构成决定了任何中小学的德育内容一定有序可循,绝不能让随机性掩盖了序列性。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从教育哲学的高度,认真发掘掩藏于千差万别杂乱无章的随机性与不确定性中的德育内容的确定性与序列性,这才是德育内容科学性的本质之所在。
二、德育之序的本质内涵——双序结合
德育之序的本质内涵是中小学德育序列化研究中最为困惑的一个理论问题。这一理论难题的破解必须依赖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综合运用。
首先,揭示德育之序的本质内涵必须运用唯物辩证法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德育之序的表现形式可以千差万别,可以千变万化,但其本质一定是稳定的,可持续的,只有稳定的可持续的本质才能构成德育之序。如果以表面现象为“序”,一定是“碎片”之组合,所以将德育之序的本质内涵定位于学生的“心理品质”与“思想品质”。
其次,“心理品质”的实质可概括为“习惯”,“思想品质”的实质可概括为“人格”。由此得出结论,德育之序就是“习惯之序”,就是“人格之序”。
最后,“习惯之序”与“人格之序”两者又是紧密相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习惯”是“人格”的外在表现与行为基础,“人格”是“习惯”的灵魂统帅与思想引领,两者相互缠绕,构成了一个类似于人类遗传DNA密码的双螺旋结构,我们称之为“双序结合”。
三、序列德育与随机德育的关系
德育序列化绝对不是存在于“真空”中的“纯净物”,它必须在学校实践中落地生根,当然要与“随机的德育”(德育常规)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德育序列化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最关键最复杂的问题。在系统论的整体与部分原理的指导下,参照仿生学、结构论的有关思路,设计了仿人体结构德育示意图,较好地表述了序列德育与随机德育辩证关系。
1.学校德育的整体内容是由“序列德育”与“随机德育”构成的混合体。其中,“序列德育”是主干内容,“随机德育”是常规内容。两者相互联结,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2.主干内容的“序列德育”本质上是一种“良好习惯之序”与“健全人格之序”的双序结合,表现为序列的主题班会(脊柱)、晨夕会,与若干德育活动(血肉)的组合,支撑德育序列化的有效持续运作。
3.学校中纪律、卫生、学习、食宿等诸多随机事件,也需要若干主题班会为支撑,这些主题班会之间不一定构成序列结构,是一种植生联结于“脊柱”之上的“肋骨”。与肋骨有关的也有诸多的主题班会、晨夕会与其他德育活动(血肉)共同组合为学校的常规德育,支撑学校常规德育的有效运作。
4.学校德育整体结构,既有“序列德育”与“随机德育”的“骨架組合”,又有“有序系列”与“无序系列”内部的“骨肉组合”,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精巧的仿人体结构型德育体系。
四、德育序列化的载体本质上应为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
学校德育课程与学校文化课程有很大区别。在目前的国情下,文化课三级课程数量为一个倒三角形,而德育的三级课程则为一个正三角形,即中小学德育的主要载体应为校本教材。因为德育具有很大的随机性,需要很强的针对性和鲜活性,而校本教材能更好地适合这种需求,即德育课程中的很大部分需要学校与班主任“现炒现卖”。
以上德育之序的四大论证,设计了德育序列化的理论框架,为学校德育序列化的实践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