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确定小说教学内容

2021-12-06刘艳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小说教学教学指导初中语文

刘艳

内容摘要:初中小说教学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套路化地从人物、情节和环境去分析每一篇小说主题思想,学生读小说时兴趣盎然,学小说时索然无味。究其原因,教师在确定初中小说教学内容仅仅关注了小说叙述的故事。本文将从关注小说叙述内容的结构、关注小说的叙述时间和关注小说叙述者的声音三方面,启发教师思考与再确定小说教学内容。

关键词:初中语文 小说教学 教学指导

小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的体裁。20世纪之后,小说成为文学的一个主导性的文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与兴趣最为浓厚的文学作品也多为小说。小说在历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选编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小说教学在初中語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一般认为“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和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是小说体裁的基本特征。”但由于小说的样式与形态一直在发生变化,趋向于丰富、多样和复杂化,对于小说的认识与理论探索也不断深入。但是在初中小说教学中,许多教师仍旧按照传统叙事学上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教学每一篇小说,学生读小说时兴趣盎然,但学小说时索然无味的现象。

我们以两篇初中小说的教学设计为例。

《孔乙己》教学设计思路:1.梳理小说情节发展。2.品析人物个性化的动作与语言,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3.围绕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探讨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深刻理解作品主题思想。

《变色龙》教学设计思路:1.整体感知小说情节,了解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六次“变色”的过程,分析其“变色龙”形象。2.通过对社会环境的分析,了解主人公反复“变色”的原因。3.品味作品对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的讽刺与批判,培养学生做人正直、表里如一的价值观。

《孔乙己》与《变色龙》选自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二单元小说专题阅读。虽然《孔乙己》和《变色龙》同为抨击封建制度的腐朽与黑暗的作品,但两篇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应当是不同的。如例所示,许多教师在确定这两篇小说的教学内容时,都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探讨小说表达的内容—即小说主题,按照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四大模块进行教学。但它们的叙述视角相同吗?小说主要使用的叙述技巧相同吗?《变色龙》全文2400多字,对话1684字,人物对话占了极大篇幅,它和《孔乙己》的叙述语言难道类似吗?两篇小说各自的独特处,才应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

小说文体的一般特征决定了可以从人物、情节和环境去分析小说,可以从主题归纳上去了解作品思想,但并非每一篇小说的鉴赏必须且只能从三要素入手。小说演变至今,非典型性的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什么叫非典型性?即区别于具有一般特征的小说。有些小说,情节不连贯,人物形象模糊,作者描述故事,只是为了营造一种意境,表达一种人生态度,抑或者传递一种情调氛围。比如《边城》就是一篇抒情写意的具有诗意美的小说。小说的情节发展并不吸引人,人物性格特点也不鲜明。《边城》对山水、风土人情的诗意描绘,描述情窦初开的少女朦胧的感觉,这个诗意的世界才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品味的重点。再比如自读课文《溜索》,选文描述了奇险的怒江大峡谷里,一群正在过河地身手矫健、无所畏惧的马帮汉子们,一次溜索的惊险经历。学生照着教师所传授的鉴赏模式,从三要素入手去品评《溜索》体现了什么样的主题,自然会是一头雾水。

面对教材中不同类型的小说,模式化去确定教学内容,必然导致教师偏离课标、教材与小说教学的根本目标。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小说作品丰富多样,每一篇小说都有其独特的文本体式和独特的教学价值,不同类型的小说都应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如果每一篇小说都只从分析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去教学,那么学生也就无法区分一篇小说与另一篇小说的不同美感,最终收获的也不过是机械化的鉴赏方法,千篇一律的阅读体验。

笔者认为,确定初中小说教学的内容,除了要重视小说表达的内容,还应关注小说表达的形式。小说是叙事的文学。法国叙事学研究者热奈特提出,“叙述”包括了三个不同的概念: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行为(产生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我们可以借用这三个概念,再确定初中小说的教学内容,打破僵硬的模式分析。

一.关注小说叙述内容的结构

小说的叙述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小说讲述的故事,二是故事的存在形态——结构。故事中包含的人物、情节和环境是传统的叙事理论最关心的对象,也是本文前面所列举的教师最普遍的小说教学内容。但我们不应忽略故事呈现的整体形态,对小说结构的理解,会使我们对文章理解发生新的变化。比如《勇气》这篇课文,教师往往忽略文章设置了两个故事的结构。文中的“我”和空军将领讲述的大故事,转述了美国士兵与法国妇女的小故事。勇气和信仰的主题,学生从小故事里无法提炼。教师应把握《勇气》故事里套故事的独特结构,不再是引导学生从士兵妇女的故事里揭示意义,而是让学生理解,作者找寻意义的故事,最终从空军将领处得到了解释性的意义——勇气与信仰。

二.关注小说的叙述时间

小说的叙述时间是叙述话语体系里不可忽视的因素。英国作家伊丽莎白·鲍温在《小说家的技巧》一文中强调:时间和故事人物具有同等价值,懂得小说技巧的作家没有不对时间因素加以戏剧性的运用的。初中语文教师多数只从倒叙、顺序和插叙的教学中讲解一点小说的时间因素。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是不同的,比如一位解说员实时讲述一场篮球比赛,讲述者描述的时长(叙述时间)与比赛的时间(相当于故事时间)没有太大差异,这是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地等叙。若一位观众向朋友讲述看比赛的过程,他将比赛上半场寥寥几句概况,绘声绘色的描述决胜局的一球:他拿到球后,先是做了一个假动作。一步、两步、三步,一个漂亮的上篮!球进入的那一瞬间,时间仿佛停滞,全场轰动,有人惊恐,有人欢喜,仿佛还有对面球员张嘴惊愕地咒骂声。故事中的一段时间可以一句话概括,故事中的一瞬间却可以在叙述中放大延长,就像慢镜头播放。这便是概述与扩述。

教师应该细细品味小说扩述的地方,这是作者巧妙设置的地方。比如,孔乙己最后一次用手移动到了酒馆,发生交谈的时间很短,但作者描述得细致。再比如《溜索》中,马帮汉子们溜索过河时间并不久,却是作者笔墨最多之处。

三.关注小说叙述者的声音

敘述行为,即产生小说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包含了两个问题,谁的叙述者?叙述者以什么态度与方式讲述的?小说是虚构的文学,分清叙述者的声音十分重要。讲述一件真实的事情,谁来讲述如何讲述并不十分重要,但虚构一件事情,谁来讲述如何讲述便直接影响了读者的态度与评价。一个人虚构一件事情,以讽刺的口吻和以严肃的语气叙述,读者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现在的初中小说教学,忽视了小说的叙述者,甚至将叙述者直接等同于作者。以《孔乙己》为例,文中其实有两个叙述者。一个是作者鲁迅,另一个是文中的“我”——虚构的叙述者小伙计。鲁迅设置一个虚构的叙述者,把他作为文中的线索人物和观察者,借小伙计之口去描绘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这种选择不是随意的,文中“我”的态度,并不等同于作者的态度。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把作者的背景信息完全放入文本对号入座,混淆故事叙述与日常话语叙述。

真实叙述者的声音有时也会脱离内容凸显出来。以《植树的牧羊人》为例,课文的末尾处出现了这样一段话:“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这句话不属于文中任何一个人物的语言,这是真实叙述者即作者的声音。文中还有几处作者脱离故事描述,把自己从故事的幕后推到台前。这都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隐藏的关键语句,真实叙述者的声音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者可以直观感受到作者的态度与情感。这些关键语句也是明晰作品主题思想的关键线索。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长沙:岳麓书社,2010.12:193.

[2]王荣生.小说教学教了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1.

[3]胡春梅.试论传统小说教学内容确定的知识维度——以《植树的牧羊人》为例[J].语文建设,2019(23):41-45.

[4]禇树荣.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J].中学语文教学,2011(02):4-11.

[5]邓彤.细读对话:小说教学的重要抓手[J].中学语文教学,2011(06):49-52.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小说教学教学指导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中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教学指导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小说教学策略探究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
幼儿园线描画教学的方式方法
浅谈语文课堂的朗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