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
2016-10-09
刘佳秋
摘 要: 中学生的人格塑造对于学生、社会、国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小说阅读的契机,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人格教育 小说教学 人格意义
人格是人在遗传条件之下接受环境影响所形成的人的气质、意志、情操、德行、态度、性格等稳定而又个性化的内部心理状态的综合。在一个人的婴幼儿时期,父母的教育和影响占人格发展的主要地位,随着他们的不断成长,外界的教育力量逐渐减弱,而个体的自我教育力量逐渐增强。对学生后天的环境影响主要来自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教师要将学生看成一个人格正在发展形成的个体,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针对学生人格特点进行教育,这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一、中学生人格教育的意义
从学生角度出发,初中阶段面临人格的二次培育,在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理性、客观地对待周围的事物,处理好自身与周围人的关系,更自信、坦然地度过青春期,同时,健全的人格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毅力、恒心,是学生学好知识与技能的有力保证。初中阶段人格教育的缺失,会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难以想象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将人格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更好地适应学生生理及心理的发展需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从现实角度出发,施行多年的应试教育侧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考察,而对于学生品行、人格的考察几乎不见踪影。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却屡屡发生高材生道德沦丧、人性扭曲的恶性案例。这和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人的全面、健康的发展理念背道而驰,中学生人格教育迫在眉睫。
从国家角度出发,当今国际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的竞争上。人才需要具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学习能力及健全的人格等诸多因素,但只有拥有健全的人格,才能在工作中、竞争中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在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可见充分重视人格教育对国家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1]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明确提出语文需帮助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的任务。
二、小说教学有助于中学生的人格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这一标准既适用于刚转型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又适用于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高中生。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人格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这是课程标准对于语文学科的基本要求。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学生接触的环境复杂,讯息日新月异,价值观念备受冲击。在观念快速转变的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极易导致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迷失自我,失去控制能力,思想和道德出现滑坡。另外,中学生的感受能力强,思维独特又敏锐,善于接纳、效仿所接收到的讯息,容易受到美好行为的感染。小说有着独特优势,每一篇小说都蕴含作者对于生活的思考,是作者世界观、人生观的折射。同时,小说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在授课前学生通过预习有直观的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较轻松地向学生传达故事中的人物的美好品质,相较单纯的道理阐述,更能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化学生的感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格的教育。因此,在小说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开展人格教育,学生会有更多“心”的收获。
三、小说教学培养学生人格的方法
1.教师析读法。要让学生爱读小说,教师本身要读透小说。每篇小说的写作背景、写作技巧及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独特意味都需要烂熟于心,授课时将自身对文本的理解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小说中有两个不起眼的“总要”,两个几乎一样的句子:“ 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要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样的句子在文中不起眼,但充分体现了“父亲”这个人物对于勒的期盼,与后文发现于勒真实处境后不肯相认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的细节教师要深入挖掘,引导学生从小处感受人物形象,体会金钱至上的社会带来的人性扭曲。
2.学生分角色朗读法。有些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的小说有很强的画面感,授课时如果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就会更容易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比如《变色龙》中大量的对话描写,让表现能力强的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看,再对表演学生进行点评,就能很顺利地分析人物性格。学生夸张的表演就是他们对人物的认识的直观印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人物人心,体会作者的爱憎之情就水到渠成。人物的丑恶嘴脸,对不良现象的鞭挞会随着学生的演绎和大家的笑声留在学生心里。
3.讨论引导法。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一篇小说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阅读体验。在教授小说时,教师可以通过细节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情感,但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把握往往是多元的,有时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塑造完善的人格。比如《羚羊木雕》这篇小说中,“我”未经父母同意,把家中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好朋友作为友谊的见证,后又在父母的压力下向朋友索回木雕。学生往往对“我”饱含同情,对父母的做法大为不满,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每次一讨论“这能全怪我吗”,全班一边倒地对父母一片讨伐之声。这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就需要教师适度引导。此时,不妨给学生设置几个问题:(1)如果朋友喜欢,“我”能不能把家里的电视、父母的首饰等贵重物品赠送给朋友?(2)为了表示和同学关系好,能不能把家里的钱物拿到班级里分发?(3)换个角度,如果你是父母亲,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做法?这几个问题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这个有争议的问题,通过讨论,让他们更冷静地分析,更理智地判断,学会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
4.写作品评法。写作是阅读的再创造,也是深入思考的结果,对作品的续写、改写,对作品人物的品评,既能让学生更深入地剖析文本,领会作者写作意图,又体现他们对作品、对人物的认识。《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孔乙己》等几篇就适合让学生进行续写,他们的再创作实际上就是和作者的隔空对话,必须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喜恶,才能写出出色的续写作品。学生通常能抓住作品的精髓,深入剖析作品的内核,他们的价值观就在写作中和优秀的作品保持一致。对有着复杂性格人物的品评则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全面观察、深入思考的能力。例如,在上《杨修之死》时,教师设计一道品评题:请你用“ ?摇 ?摇,杨修”(唉,啊,呸等语气词)这样的句式表达对杨修的态度,并写200字左右的文字支持你的观点。这道品评题学生的观点未必和作者一致,但能从今天的视角分析问题,调动社会阅历、阅读体验对人物进行评价,学生对于杨修恃才傲物、自作聪明等性格缺点有更充分的感受,教学目的中培养学生谦虚谨慎性格的情感价值目标就能从容实现。
“语文能力是人们在语文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和经常起作用的心理特征,它由听、说、读、写四种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的能力构成。听、读是为了获取有价值的知识信息、思想信息和情感信息,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输入系统;说、写是为了把蕴含着的知识、思想情感因素的认识成果传给读者和听者,是形成言语的输出系统”[5]。简单来说,语文能力即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中学阶段学生的人格教育要与语文能力培养紧密结合,人格培养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齐头并进,这才符合语文的学科要求,将人格培养落到实处。小说阅读教学通过透彻地析读文本、声情并茂地演绎人物形象、更全面地剖析作品主旨、从现实角度领会主旨、评判人物,将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有机结合,既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又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人格。
语文人格教育不仅需要教师发挥对学生的人格教育的作用,还需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进行自我教育,对健康人格自我建构。小说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在教学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借助小说的情节和人物,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充实思想,获得真善美的艺术熏陶,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地发展。
参考文献:
[1][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3.
[4]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熊水红,学生语培养之我见[J].语文新课程学习,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