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教育研究可视化分析:现状、热点与趋势
——基于《民族教育研究》的分析

2021-12-06陈凤菊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学术民族研究

张 征 陈凤菊

(①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② 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 361005)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中央民族大学主办的《民族教育研究》是我国最早公开发行的民族教育类学术刊物,它为提升我国民族教育研究水平、扩大民族教育研究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1989年,《民族教育研究》首发试刊号,次年该刊公开发行。长期以来,《民族教育研究》精心采编高质量学术论文,屡次入选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等期刊目录,被学界视为我国民族教育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根据布拉德富定律,大多数核心文献集中发表于少数核心期刊。因此,分析《民族教育研究》,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发展现状,掌握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此前,已有学者做过相关研究,如安雪慧统计分析了《民族教育研究》1990-1995年所载的403篇论文[1]、许亚锋和李波描述总结了2005-2009年间《民族教育研究》的学术发表现状[2]。这两篇论文均采用传统的文献计量方法,研究《民族教育研究》所载论文的特点,探索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阶段性发展特征。鉴于《民族教育研究》的学术价值,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近年来兴起的文献可视化分析方法,分析《民族教育研究》创刊以来的全部文献数据,以期展现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学术动态,揭示《民族教育研究》的研究主体、热点及其趋势,为民族教育学科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知网。在中国知网(CNKI)高级检索系统中,确定“民族教育研究”为来源期刊,分别将检索时间的起止点设定为“1989年”和“2019年”,检索发现,30年间《民族教育研究》年共刊文3807篇,剔除书评、简讯、贺词、启事、研究选题、院校简介、年度总目录等非学术文章之后,共获得3366篇有效学术文献。

(二)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技术是一种文献统计方法,具有评判和量化特定研究领域文献总体情况的功能。文献可视化分析能够更加便捷、更加直观地呈现和分析特定研究范围的概貌与研究主题,还能够研判未来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3]本研究运用CiteSpace 5.5.R2软件分析《民族教育研究》所刊载的文献,不仅可以全面客观地展现期刊的核心研究主体、研究热点及未来的研究趋势,而且还能推动民族教育研究元分析,促进民族教育学科建设。[4]由于研究时间跨度较长,文献数量较多,在参考相关研究方法及多次比对图谱绘制效果的基础上,设置相关参数;将Time Slicing选定为1989-2019年,时间区间(Years Per Slice)的间隔设定为2年;将Selection Criteria中的TOP N调整为 TOP 30;选择Pathfinder(寻径算法)作为修剪算法;另外,在网络节点的类型(Node Types)里,依次选取“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word)”,其他参数均采用系统默认值,由此绘制《民族教育研究》的作者共现、机构共现、关键词共现等相关可视化图谱。然后,运用内容分析法,研读分析结果,在综合推理的基础上发掘文献的外显特征与潜在内容,从而客观展现《民族教育研究》的热点主题、知识演进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期刊年度载文量分析

载文量是评价期刊文献容纳能力的指标,反映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活跃度。本研究统计《民族教育研究》办刊以来所刊载的3366篇文献,发现该刊载文量经历起步期(1989—2002)、增长期(2003—2013)与稳定期(2014—2019)三个阶段。1989年,《民族教育研究》仅刊载16篇文章;直到2002年,该刊均以季刊形式稳定发行,年均载文量大约80篇左右。随着民族教育研究蓬勃发展,从2003年起,该刊将发行周期调整为双月刊,因此,年均载文量迅速攀升;此间,个别年份载文量达到181篇。年均载文量增多,一方面表明《民族教育研究》吸纳优秀稿件的能力显著增强,另一方面也说明从事民族教育研究的学术队伍逐渐扩大。自2014年起,该刊载文量开始出现回落,研究发现这是由于期刊加强了学术质量建设,所载论文的学术规范明显增强,所以,在期刊容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刊载论文的篇数自然有所减少,但期刊的综合影响因子却不断提高。

(二)核心作者及其合作关系分析

为发现核心作者的合作关系,本研究以核心作者候选人为样本绘制作者合作关系图谱(见图1)。节点越大,意味着该作者发文量越多。据图观察,节点最大的两位学者分别是滕星和常永才。图谱中作者之间的线条,表明作者间存在合作关系;线条越粗,则合作频次越多。不难发现,滕星与张俊豪、周兰芳之间有着频繁的学术合作;常永才与哈经雄、王军等人的合作关系也较密切;陈立鹏与仲丹丹、羌洲、马挺等人有过数次合作;孙晓天与王兢、贾旭杰、苏傲雪、何伟等人存在合作关系。从上述合作者之间的关系来看,他们多为师生关系或同事关系。为精确测量作者群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可采用网络密度值来予以测评,其计算方式为知识图谱中的网络连线的数量除以网络中所有可能的矢量数。[7]计算表明,《民族教育研究》作者合作关系图谱的网络密度值仅为0.0016,可见,作者合作关系图谱网络密度小、结构松散,表明核心作者之间合作频次较低,尚未形成有规模的学术团队。

图1 作者合作关系图谱

(三)核心机构及其合作关系分析

分析期刊作者所属研究机构,不仅可以呈现相关机构的研究实力,而且还能够发现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学术联系。1994年之前,《民族教育研究》没有标注作者所属机构,因此,本研究仅统计1994年以来各研究机构的发文情况。统计显示,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是中央民族大学,共发表1025篇论文;其次是西南大学,发表151篇;再者是西北师范大学,发表95篇。根据赖普斯定律计算,结果发现,发文量多于23篇的机构都可被视为核心机构。因此,新疆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首大学和北京大学也是核心研究机构。统计数据显示,上述核心机构从事民族教育研究的时间均在20年以上,且其研究成果的被引总频次也很高。从研究机构所在高校的类型与分布区域来看,这些机构大多为民族院校或民族地区高校,他们肩负着研究民族教育的重要使命,既经常性地深入民族地区组织教育调研,也积极开展民族教育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其发表量约占《民族教育研究》文献总量的一半。上述核心机构中,还有几所院校既非民族院校也不是民族地区院校,但他们同样产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是由于这些高校设置有独立建制的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或研究基地,汇聚了一支稳定的研究队伍。可见,要在民族教育研究领域做出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必须要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支撑学术发展。

研究机构共现图谱中,文字节点大小代表研究机构的发文数量多少,文字节点越大,意味着该机构发文数量越多;线条则反映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线条越粗,则机构间的合作频次越多。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是合作频次最高的研究机构,且其合作多为校内合作。采用网络密度值测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计算发现研究机构共现图谱的网络密度值为0.029,表明研究机构之间学术合作偏少,尚未形成跨院校、跨区域的民族教育研究共同体。增进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不仅有助于扩大民族教育研究的影响力,而且还能充分发挥各研究机构的学术优势,提升民族教育研究质量。

(四)研究热点主题分析

关键词是反映学术论文研究内容的重要提示性词汇,其在论文中的出现频次通常较高,故而,文献计量研究通常将关键词作为分析对象,借助聚类的方法,分析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基于共词分析法和词频分析法,统计《民族教育研究》30年间所刊载的3366篇文献的关键词,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筛选高频关键词,聚类挖掘该刊的研究热点主题,并揭示其研究热点的演进趋势。

1.高频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中心度是知识图谱用以判断关键词连接作用强弱的指标。中心度越高,则该节点连接其他节点的中介性越强,因此,具有高中介中心度的节点可视为整个网络的关键节点。相关研究指出,中心度大于或等于0.1的知识图谱节点为关键节点,在相关领域的知识发展过程中,关键节点发挥着较大的影响力。[8]所以,出现频次高且具有较高中心度的关键词,往往被视作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功能,绘制《民族教育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2)。图中节点的大小分别表示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观察发现,节点较大的关键词分别是“民族教育”“民族地区”“民族院校”等,他们彰显了刊物的办刊定位与学术焦点。

按照关键词中心度大小和频次高低,提取并制作高频关键词表。其中,“民族教育”处于关键词共现图谱的中心位置,不仅中心度最高,而且出现频次也最多,它与其他关键词联系也最紧密。“民族地区”的中心度为0.2,出现频次为230,表明期刊所发表的论文主要关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探讨民族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民族高校”“民族院校”和“民族高等教育”是三个内涵重叠较多的关键词,他们在知识图谱里的中心度分别为0.34、0.33、0.29,出现频次依次为47、181、56,说明民族高等教育是民族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备受研究者广泛关注。此外,中心度较高、频次较多的关键词还有“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双语教学” “多元文化教育”等。总体而言,这些高频关键词反映了我国民族教育研究领域的核心议题,对于发掘民族教育研究的知识演进有着重要价值。当然,从这些关键词的年度分布情况来看,部分关键词在某些年份出现频次较多,这是由于这类文献以当时社会关注的民族教育热点问题为研究对象,致力于解决民族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2.研究热点主题分析

聚类分析是文献计量研究者开发的一种探索性数据挖掘技术,用于识别特定研究领域的突出术语,再借助系列算法将收集到的数据转换成几个结构化的集群,以便分类研究相关主题。[9]采用LLR(对数似然率)算法,本研究识别出15个研究集群,以及与每个集群相对应的关键词(见图3)。聚类模块值(Modularity Q,简称Q值)和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简称S值)是评判聚类效果的两个重要指标,该图谱的Q值为0.8402,大于0.3的标准,说明主题聚类效果显著;S值为0.4905,接近0.5的标准,表明主题聚类结果合理。[10]另外,聚类标签值越小,其所包含的关键词就越多。基于聚类结果,梳理相关文献,将所得的15个聚类及其相关关键词予以融合处理,发现《民族教育研究》存在的四个主要研究领域。

图3 关键词聚类图谱

领域一: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该领域聚类主要包括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民族地区教育、民族中学、远程教育等关键词,这类研究主要关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两个关键性问题,即“教育条件保障”和“学生学习质量”。在“教育条件保障”方面,已有研究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与来源、师资数量与结构、教育信息化建设等现状,探讨影响民族地区教育条件保障的因素。相关研究发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来源单一、监督问责机制不完善、教育条件保障体系落后等。[11]民族地区教师工资待遇和福利标准偏低、教师专业化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职业上升通道狭窄,是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师资水平的阻碍因素。[12]另外,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匮乏、师资和技术欠缺,导致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不高。[13]所以,在应对“教育条件保障”方面,应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改善教师待遇水平,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目的与归宿,早期研究主要探讨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语言学习问题,而近年来则更多地关注数学等理科学习问题。不管是语言学习,还是理科学习,都是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例如,在数学教学方面,有研究者指出,数学课程难度、教材、学习习惯和教学水平等制约着少数民族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14]随着民族地区教学条件逐步改善,关注学生学习质量将是今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的中心议题。

领域二:民族高等教育研究。该领域涵盖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高等院校、民族高等教育等关键词。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发现,民族高等教育研究主要体现在民族高等教育宏观发展、民族院校发展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发展三个方面。在民族高等教育宏观发展方面,有分析民族省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研究成果,也有探讨西部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构想。[15]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高,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从规模扩张演变为质量提升。在民族院校发展方面,文献集中在民族院校发展定位、学科专业调整和校园文化建设等领域。针对民族院校的发展定位,相关研究指出,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民族院校面临着内涵提升与特色发展的多重挑战,民族院校需要践行宗旨以丰富内涵,促进发展以打造特色。[16]在学科专业调整方面,尽管民族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幅度较大,但离新时期民族院校的办学目标还有着较大差距,因此,要加强学科调整力度,持续优化专业结构。[17]民族院校发挥着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所以,民族院校既要营造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也要增强自身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众多研究成果从不同视角探讨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及发展路径。[18]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发展问题方面,现有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机会,有学者指出,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质量均有明显改善,但不同阶层间的差距仍较显著;[19]二是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成就,研究表明,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因素很多,不仅要改善民族院校教学条件,完善相关激励制度,更要增进师生互动、开展学生学业帮扶与心理指导,加强创新创业教育。[20]

领域三:语言教育研究。该领域所包含的关键词有新疆、双语教学、第二语言、双语教学、汉语等。这类研究所采用的研究理论与方法相当多样,广泛运用了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政策学、历史学等学科视角,但研究选题主要集中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民族语言学习、民族语言与学业成就、民族语言与心理特征等方面。首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研究发现,民族中小学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但加强通用语言应用能力是现阶段民族教育工作的重点。[21]滕星教授较早地从语言文化生态、民族心理、资源、地理与经济生态等方面系统论述了影响双语教育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两种双语教育模式。[22]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语言教育研究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点,注重民族语言保护,加强语言认同教育,提高语言安全意识。[23]其次,研究民族语言与学业成就多倾向于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但也出现了两种较为不同的观点。有研究指出,以民族语言为主的学生,其数学成绩与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学生之间有着显著差异。[24]另外,也有学者调查发现,少数民族理科大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学业成就的整体水平均较高,且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数学学习能力正向影响学业成就。[25]再者,教育心理学研究者更为关注民族语言与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族群间外显自尊水平、内隐自尊水平与所使用的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其研究成果为语言教育政策提供了心理学依据。[26]

领域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这一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包括民族认同、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传承等。文献梳理结果表明,该研究领域尚未出现研究成果丰硕的核心作者,但从其研究关切点来看,可以将相关研究划分为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两类。在理论建构方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相关研究的核心概念,民族教育研究各项主题应以其作为理论基点或分析框架。[27]有学者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分为全球、传统、现代三个维度,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要与时俱进,在发展中传承创新。[28]虽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关键词出现的时间较晚,然而,相关研究成果却呈“井喷”式增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精神层面解决民族问题和实现民族大团结的关键途径,民族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理,在民族教育工作中培养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9]在实践探索方面,研究者在民族团结教育、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例如,有学者总结归纳了内高班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三种主要途径,认为内高班增进了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促进了族际交往[30];边境民族教育有其自身特殊性,要加强国家认同教育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多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协调发展;[31]不同族群学生的文化认同有区别,可从主流文化认同、积极的民族认同以及消极的民族认同三方面来分析其影响因素。[32]

(五)研究趋势分析

时区图能够直观呈现研究热点的演进趋势,时区图中节点间的连线则表示关键词之间的传承关系。根据上述筛选的关键词,绘制《民族教育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见图4)。该图不仅反映了《民族教育研究》所载论文的热点集群,而且也能够展现民族教育研究的热点趋势。分析发现,1989-1994年《民族教育研究》所载论文的研究热点主要是民族教育事业、少数民族教育、民族地区、民族院校、教育改革、教育质量等;1995-2001年,则主要涉及双语、多元文化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等关键词;2002年之后,又出现了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教育人类学、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学生、人才培养、心理健康、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教育扶贫、民族教育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关键词。从上述关键词出现的时间节点来看,《民族教育研究》所载论文探讨的主题与国家教育方针及民族教育关切的热点问题高度一致,体现了期刊服务民族教育的办刊初心。

图4 关键词共现时区图

预判研究热点主题,对追踪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相关研究人员发现潜在科研前沿的捷径。[33]本研究运用CiteSpace的“引用突现”功能,对《民族教育研究》所载论文的关键词作突变分析,甄选出突现强度较高的10个关键词,分别是教育、民族学校、少数民族、民族教育、民族政策、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人类学、教育内容、民族高等教育和双语教育。分析发现,高突现词表征的研究前沿与前文通过统计关键词中心度和频次所得的研究热点吻合度较高,这些高突现词大多集中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民族高等教育研究、语言教育研究等领域。这既印证了上述四大研究领域分类的合理性,也揭示了高突现关键词与后续研究热点间的密切联系,体现了学术研究的承继性。另外,从突现周期来看,大部分高强度突现词的周期均在5年以上,表明研究者们有着稳定的研究方向和执着的研究态度。另外,突现周期变化也因研究问题的成熟度和动态性而发生改变,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往往与已有的研究现状、政府导向、时代热点等紧密相关。

一旦大量出现突现关键词,通常预示着新的研究前沿即将浮现。分析近10年来民族教育研究领域“新兴”且持续备受关注的高频关键词,整理出近10年高突现强度关键词。研究发现,近年来民族教育研究领域出现了民族文化、心理健康、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双语教育、教育人类学、民族团结、国家认同、教育扶贫、民族教育政策等突变关键词,勾画出了新的学术前沿。其中,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教育扶贫、民族团结、教育人类学等关键词的热度出现较晚、但强度却较高,这应引起研究者关注。此外,通过检测关键词突变值,挖掘出近10年学术产出较多的机构与学者群,发现中央民族大学、西南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学术产出较丰,苏德、吴明海、张诗亚、张积家、陈立鹏、陈·巴特尔等作者的论文发表量排名靠前。

三、研究结论

《民族教育研究》的核心作者及研究机构相对集中,但他们之间的学术合作频次较低。《民族教育研究》形成了以滕星、常永才、万明钢等为代表的核心作者群,他们为期刊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中央民族大学、西南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是学术论文发表最多的三家研究机构,他们在推动民族教育研究过程中发挥了学术引领作用。其中,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核心作者人数最多,且署名为中央民族大学的研究成果数量也远多于其他研究机构,可见,中央民族大学是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重要基地。然而,集中刊载某个学术机构的研究成果无益于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核心作者及相关研究机构在学术合作方面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在合作署名发表的学术论文中,作者们大多是来自同一个机构的研究人员;此外,研究机构之间的学术合作频次也较低。整体而言,民族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力量呈现松散状态,紧密性不足,研究主体之间合作较少。研究还发现,《民族教育研究》的核心作者主要集中在设置有教育学院的民族院校或具有独立建制的民族教育研究机构。当今,学术合作成为学科发展、知识创新、学术影响力提升以及学术成果数量与质量增长的重要方式。因此,加强研究者的学术合作,搭建研究机构的交流平台,有助于扩大民族教育研究影响力,推进民族教育研究发展。

《民族教育研究》热点主题集中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民族高等教育研究、语言教育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等四个领域。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主要关注“教育条件保障”和“学生学习质量”两个关键性问题;民族高等教育研究则聚焦于民族高等教育宏观发展、民族院校发展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发展三个方面;语言教育研究主要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民族语言学习、民族语言与学业成就、民族语言与心理特征等角度展开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两类。另外,关键词共现图还揭示出《民族教育研究》热点主题具有较强的时代特点,与国家教育方针及民族教育关注的热点问题高度一致。《民族教育研究》高突现词表征的研究前沿与上述四个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相关度;同时,近10年来《民族教育研究》备受关注的“新兴”高频、渐强型关键词,如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教育扶贫、民族团结、教育人类学等,是未来民族教育研究的学术前沿,将进一步拓展现有研究领域。

猜你喜欢

学术民族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我们的民族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学术动态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