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防治

2021-12-06许若缨郑榕李思汉黄铭涵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州350003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0006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治未病证型萎缩性

★ 许若缨 郑榕 李思汉 黄铭涵(.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福州 350003;.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 50006)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同时也是胃癌前疾病的一种,控制胃黏膜萎缩范围是降低胃癌发生风险的方式之一[1]。而该病易复发,腺体萎缩或肠化生也难逆转,因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防治工作重在预防。《黄帝内经》的“治未病”理念为中医防治疾病的理论基础,经历代医家的发展,现其内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内容。脾胃湿热证为该病的主要证型之一,笔者从该证型的病机出发,病证结合,阐述脾胃湿热证型的在“治未病”的三个阶段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防治意义,意以增加对该病的防治认识。

1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脾胃湿热证

研究表明[2],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演变规律特点为“虚实夹杂、因虚致实、因实致虚”。其中,最基本的病机为脾气亏虚,导致脾胃的生理功能失衡。而导致脾胃气虚的病因[3],常为外感六淫、饮食内伤、情志不遂与先天禀赋。水为万物生长之源,自古我国人口集中于雨水丰润之处,外易感湿邪,脾胃恶湿,湿邪易责难于脾胃。脾胃原受纳水谷,输布水液精微,为升降气机枢纽,而为湿所困,气机不畅,水液留滞,内湿复生。湿郁久常化热,热与有形之湿缠绵蕴蒸脾胃。而天人相应,气候湿润温热也使人之体质湿热偏盛。脾胃受饮食影响明显,特别现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过食膏粱厚味、生冷食鲜为大众普遍饮食习惯,饮食积滞,犹易生热,寒湿直中脾胃,阳气受损,脾胃失健,水液储留。加之现代快节奏生活,人们常饮食无节,易饥易饱,作息无时,情志不遂,故脾胃阳气常常受损,气机阻滞。内外合邪,最终脾胃功能下降,带来的必定是湿热的产生,脾胃恶湿,产物成为新的邪气阻碍脏腑功能。有研究[2]证实慢性萎缩性胃炎之证素以湿、热多见,提示脾胃湿热证病机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相关性大,阻断湿热之邪困伤脾胃对该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2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治未病”

2.1 未病先防“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最早提出了“治未病”的观点[4]。从预防医学的角度,此为病因病机预防,为“治未病”思想的重点。首先应培养正气,避离贼邪。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4]200,平素应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机能,玄府汗泻,可散热携湿而去。而“虚邪贼风,避之有时”[4]1,雨季应注意及时携带防护用具,住所及时做好防潮工作,例如传统民间常以焚烧艾草祛湿除秽。而炎热之际,切勿贪凉,少迎凉风,避免寒湿直中,内热蕴伏。若遇外邪,及时以服特性相制药物或食物,调整饮食,不助邪生热生湿。饮食应有节,不暴饮暴食,结构均衡,荤素搭配,可通过食用药膳,健脾运脾,清热利湿,例如薏米、赤小豆、茯苓、山药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4],顺应自然,维护脾胃正常气化功能,防止湿、热之邪盘踞脾胃。

2.2 既病防变慢性萎缩性胃炎常伴肠化生及胃黏膜上皮内瘤变,萎缩及肠化的面积越大,癌变风险越高,故而应积极治疗,安未受邪之地。该病不离脾胃湿热病机,治疗理当清热化湿为主法,辅之理气舒络。湿热之邪常流注三焦,邪在外上者,可微汗疏解;在内在上,中者,可芳香化湿,如用藿香,佩兰,亦可用苦温燥湿之品,如苍术,厚朴,还可以甘淡渗湿,如用猪苓,茯苓。湿热证,根据其湿与热的偏颇,常用甘露消毒丹加减,或用三仁汤,或藿香正气散。虽为湿热却不可一味用寒凉药。脾为后天之本,特别内伤湿热多伴脾胃功能下降,应在湿热较衰后及时平补脾胃,补脾不可一味温补,脾胃虚弱,湿热困脾之时,往往不能受补,大量进补反而助长湿热之邪。补脾重在健脾运脾,恢复脾胃正常生理功能,在药力的作用下恢复平衡,恢复水谷精微输布四周。

2.3 瘥后防复疾病后期,随着症状的缓解,多数人易放松警惕,肆意饮食,殊不知疾病痊愈“三分药物,七分调养”,康复过程中不论是医者用药还是患者生活起居,都应注意防复。清热利湿之法唯恐伤津之弊,脾胃之气初复,尤为注意饮食,应维持一定时间的清淡、易消的食物,少食辛辣燥烈之品,以减轻脾胃负担。慢性萎缩性胃炎本为脾胃之气亏虚而滋生湿热,康复后期应合健脾益胃之品,上述山药、白扁豆、薏米仁、茯苓、莲子等制成药膳或汤药,平补脾气,助脾健运,输布津液,预防湿热再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复发诱因多样,除饮食不当之外,还应注意帮助患者调节情绪,思则伤脾,怒气上则肝郁犯克脾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4]。故在治疗之下,应调整平日的生活作息,规律饮食,运动锻炼,顺应四时,保证阴阳平和,促进康复。

3 结语

“上工治未病”,秦汉时期,先辈们就提出了“治未病”理念,而“治未病”理念不止于未病预防,还包括“已病”防治,故结合“治未病”思想,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症证规律,我们认为脾胃湿热病机与该病发病相关,脾胃湿热证是该病的重要证型。故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应通过阻断其病因病机,阻断脾胃湿热的产生与发展,可保证防治的有效性。21世纪以来,医学的发展趋势便逐渐转向疾病预防[5],“治未病”理念指导临床,可阻止疾病进展,提高大众健康状态,推动医学进步。

猜你喜欢

治未病证型萎缩性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和炎症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基于数据挖掘的小儿肺炎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症状、诊断和防治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岭南地区冠心病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的地域性特征研究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178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及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