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文化史研究对评弹传承的建构意义

2021-12-05潘讯

曲艺 2021年11期
关键词:书场文化史力行

潘讯

近日,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将“完善理论研究体系”作为“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的重要内容,并且特别提到要统筹整合资源,“建立多学科研究平台。”曲艺的社会文化史研究不是一般的曲艺学范畴,是曲艺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但是,曲艺社会文化史研究不仅有助于重构曲艺发展史,而且能够为曲艺传承体系建设提供学术支撑和路径指引。这一探讨视角来自近年来我所接触和参与的一系列苏州评弹学术研究与实践体会。

苏州评弹的社会文化史研究始于上海师范大学唐力行教授带领的学术团队,时间是2004年。我于2010年首次接触到这个集体的研究成果,并于2017年正式加入这个学术团队,亲身经历了这个团队从开辟草莱到繁衍滋生再到累累硕果的发展历程。唐力行先生的学术命意在于“从社会文化史角度重构苏州评弹的历史面貌”和“从历史学的角度反思苏州评弹”①,具体方法则是通过历史学与艺术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美学、地理学、政治学等。

学科的交叉,实现“从苏州评弹看江南社会,从江南社会看苏州评弹”②。近20年来,在唐力行教授的主导下,评弹社会文化史研究在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一是201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360万字三卷本《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二是201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上下卷《光前裕后—— 一百个苏州评弹人的口述历史》,三是“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系列专著,有《弦边婴宛:晚清以来江南女弹词研究》《盛衰之间:上海评弹界的组织化(1951-1960)》《评弹艺术的轻骑兵之路:十七年书目传承研究(1949-1966)》《评弹1949:大变局下的上海说书艺人研究》等18部。

面对如此丰厚的学术成果,我们不禁思考:社会文化史研究对苏州评弹传承体系的建构有何价值?

一、为坚守苏州评弹艺术规律提供了学术支撑

从陈云同志提出“评弹要像评弹”,到20世纪90年代对苏州评弹艺术特征的争鸣,其中蕴含的对苏州评弹艺术规律的思考,不仅催生了评弹界的理论自觉,也由此引导了评弹在艺术实践中的多元化探索。探寻评弹艺术规律并非社会文化史研究的重点,但是,在对评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中,这一研究进路也必然接触到评弹艺术特征与艺术规律等本体性问题。从历史视角徐徐展开的探寻与耕耘,为坚守评弹艺术规律提供了学术支撑。《光前裕后—— 一百个苏州评弹人的口述历史》的口述者,来自评弹界的不同圈層和不同群体,观照不同,视角各异,但是在他们心中无疑都有一个对于苏州评弹的 “质的规定性”。唐力行先生从众说纷纭中提炼出了“以苏州方言为主要表演特色”“以说表为核心表演技巧”“立足书场,表演长篇”等核心观点③,可谓“乘一总万,举要治繁”。这些论点不是对曲艺理论家、“非遗”保护者观点的挪移或借用,而是建立在史料整理和历史研究基础上得来的理性分析和客观结论。

比如,在阐述“以说表为核心的表演技巧”时,唐力行先生综合了多种论点:“以说表为核心的表演方式,首先决定了苏州评弹的基础是‘讲故事。”“苏州评弹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现身说法‘一人多角‘跳进跳出的艺术特征。”“苏州评弹‘说、噱、弹、唱、演之五技,其中‘说是五技之首,也是其他技巧的基础,其他技巧都必须服从于‘说,否则便会冲淡评弹本身的艺术特色,进而削弱艺术本体。”④如果说,上述论点还是基于曲艺学理论的点状阐述,那么由这些点状阐述而延伸出的结论则从历史纵深中深刻把握了评弹艺术的本质特性,并由“说表”而勾连起评弹的另一本质特性即“长篇”的存在形式。唐力行先生指出:“说表和长篇,二者互为表里。这是苏州评弹曾经走过的道路所决定的自我特征,最后确定了在书场表演长篇的发展道路。”⑤历史与艺术在此得到了整合与统一,这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对评弹艺术特征的经典表述,又为评弹走向更为遥远的未来指明了方向。又如,在阐述“立足书场,表演长篇”的核心观点时,唐力行先生采用的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方法,一步步推演出对评弹艺术本体特征的深刻思考。他首先开宗明义地说:“在书场演出长篇,是苏州评弹的存在形式和生存方式。”继而又说“表演长篇,就必须立足书场,这是苏州评弹的空间载体。”由这两项论证前提,进而推演出“立足书场表演长篇,使得创新成为评弹的本质特征之一。”⑥何谓苏州评弹的“创新”?在唐力行教授看来至少有3个层面的内涵:“是在书场表演时的主动创新意识”“对长篇书目的创新”“创作新书”⑦。这也是从评弹发展历史脉络中提炼出的艺术特征,兼具逻辑严密与思想活力。对创新三个层面的表述,其实有深意存焉,它实则否定了将创新等同于创作新的书目这一片面却颇有市场的流行看法,而将更具本质性和基础性的“创新意识”置于首位,启人深思,发人深省。

二、为探寻苏州评弹传承路径提供了重要参考

苏州评弹的传承路径和其他非遗保护传承路径一样,是文艺政策、市场因素、教育体制、传承人、文化传统等多种制约因素协同、冲突,最终达成某种“妥协”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学术的力量、学科建设的作用在于,将艺术传承建筑于深入牢固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增强其合理、科学的成分。唐力行先生从“一百个苏州评弹人”的口述历史中探入了评弹传承的“三个终极问题”,即“苏州评弹是谁?”“苏州评弹从哪里来?”“苏州评弹往哪里去?”由此导引出的评弹艺术特征与传承路径,在上文中已经有所阐发。 “苏州评弹往哪里去?”⑧更直接指向评弹传承路径问题,其中既有对评弹艺术本质的揭示,也有对评弹历史过程的梳理,既有对评弹传承道路的正向提示,也有对传承生态负面的警示。唐力行先生基于社会文化史视角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评弹市场的回顾,指出了评弹生存面临的“重重危机”,比如,“对继承与创新关系问题认识不清,急功近利”“正常市场环境的破坏”“评弹长篇书目濒临衰亡”“评弹教育仍需改进”“评弹的管理体制问题”等等⑨,这种综合分析和深入剖析就充分考虑到艺术传承的本体与外延,不仅为继承和发展苏州评弹指明了方向,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提供了借鉴模式。

唐力行先生以系统论来解构与建构评弹艺术本体,提出了艺人、书场、书目、听客评弹四要素。其中艺人、书场、书目属生产领域,听客属消费领域。苏州评弹的生产与消费是在江南社会这个空间环境中进行的。近代苏州评弹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四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因此,以苏州评弹四大要素为切入点的研究也成为唐力行教授团队学术成果的大宗。在评弹艺人要素领域,有艺人的性别研究、艺人的组织化研究、个体艺人研究、评话艺人研究、艺人的传承研究、艺人的日常生活研究等;在苏州评弹书场要素领域,有苏州评弹演出机制研究、晚清以来苏州书场研究等;在苏州评弹书目要素领域,有苏州弹词传统书目研究、“十七年”书目传承研究、单部弹词书目研究等;在苏州评弹听客要素领域,有评弹票友研究、近代以来苏州评弹听众研究等。此外,另一重要研究进路是从环境出发的苏州评弹研究,主要有苏州评弹与苏州、苏州评弹与上海、苏州评弹与嘉兴、苏州评弹与常熟等分支。反思历史是为了照见未来,是为当下及未来评弹传承探路。史料的梳爬者、历史的研究者,也是现实的思考者、未来的探路者。评弹和其他曲艺工作者,未必要直接搬用历史研究者们得出的具体结论,但是从要素和环境切入的苏州评弹研究,无疑为探寻评弹传承路径增强了理论深度与实践宽度。

三、为丰富苏州评弹传承体系提供了历史观点

“历史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重要标尺,也可以作为艺术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标准。曲艺学从属于艺术学,是一门以“审美”见长的学科,“美学的观点”是其主导。但是,曲艺又具有“非遗”的属性,“审美”是历史的“审美”。因此,在构建苏州评弹传承体系中,历史的视角与观点也具有重要作用。在对苏州评弹历史的梳理与叙述中,历史的观点与艺术的观点相差迥异。以三卷本《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为例,就可看出社会文化史的叙事给评弹传承体系建构带来的“破圈”之功、“融圈”之效。比如三卷本上卷是传统时代的苏州评弹,时间跨度从明清之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长达300多年的历史书写中,不是艺术史式的线性叙事,而是以社会文化史切块分成了6个专题,分别为评弹与江南文化圈、评弹艺人与社会交往、评弹与行业组织、评弹的演出场所、评弹与江南社会生活、评弹与江南社会变迁,而在每个专题内又以历时性顺序纵向排列。纵横交织展示的是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的血肉联系,同时又为探寻评弹历史脉络、建构评弹传承体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更为纵深的历史思考。引发我们反思,构建评弹传承体系并非评弹自身因素结构的“内循环”,而是评弹要素与社会文化诸因素的双向互动,甚至在某些特殊时段决定评弹传承走向的不是自身因素的“内因”,而是更为深刻更为复杂的社会因素。

在评弹传承体系中,社会转型带来的文化政策、文艺制度的重建往往居于引领位置,从社会文化史角度进行的文艺制度研究更具现实意义。比如,1949年以后的“改制、改人、改书”深远影响了今天的文艺政策,也深刻塑造了今天的文艺生态。在专著《评弹1949:大变局下上海说书艺人研究》中,研究者将目光聚焦1949年这个中国政治、社会、文化诸方面全面实现新旧嬗变的时刻。着重探讨艺人群体在政治变局和社会变迁中的应对和调整,通过探讨评弹艺人在短时段的历史空间中,其技艺、思想、体征等方面所呈现的新形态,进而考察文化、区域社会与国家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由此来观照评弹传承体系的建构,必然也涉及艺术、区域社会、国家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而这种思考正是为单一曲艺学思维所忽视的。在另一部专著《评弹艺术的轻骑兵之路:十七年书目传承研究(1949―1966)》中,建构了书目传承与艺术表达两个核心概念,通过深入研究表明当下中国各种文学艺术繁兴与衰落的因子均植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个“十七年”中。“十七年”间的传统戏曲改革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推行的大众文艺改造的具体展现,亦是整合度极强的社会主义文化政治的具体实践。改造传统书目是这“十七年”戏改运动中党对评弹艺术进行改造的重要内容,今天的评弹书目创作状态和现实生态的脉络实潜伏于此。

注釋:

① 唐力行:《开拓社会文化史的新领域: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导论》,2020年,商务印书馆,第79页。

② 唐力行:《开拓社会文化史的新领域: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导论》,第80页。

③ 唐力行:《开拓社会文化史的新领域: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导论》,第177-183页。

④ 唐力行:《开拓社会文化史的新领域: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导论》,第178-182页。

⑤ 唐力行:《开拓社会文化史的新领域: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导论》,第182页。

⑥ 唐力行:《开拓社会文化史的新领域: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导论》,第185页。

⑦ 唐力行:《开拓社会文化史的新领域: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导论》,第186-187页。

⑧ 唐力行:《开拓社会文化史的新领域: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导论》,第306页。

⑨ 唐力行:《开拓社会文化史的新领域: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导论》,第219-221页。

(作者:江苏省评协理事、江苏省曲协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马瑜)

猜你喜欢

书场文化史力行
“力行近乎仁”主题作文写作指导
苏州市2个书场入选 江苏省首批非遗曲艺书场
总体规划 精准扶持
身体力行
学校党支部构建力行文化的思考与实践
“文化公益时代和全媒体时代”的评弹书场
宋代类书中的博物学世界
宋代类书中的博物学世界
公益型书场生存困境与出路探析
婚姻里的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