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抵制“三俗”成为共识
2021-12-05王茵
王茵
一段时间以来,“饭圈”文化、唯流量论、行帮陋习、审美畸形等,以及娱乐圈频频出现的艺人违法失德现象,给整个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强烈批评,为我们敲响了道德的警钟。汇聚行业发展合力,重拳根治行业乱象,以正确舆论导向营造良好道德环境,既是大势所趋,更势在必行。日前,中国文联发出了“修身守正 立心铸魂”倡议书,为文艺界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作为新时代曲艺工作者,如何从我做起,认真履行社会责任,自觉维护法律尊严,恪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良好社会形象,让抵制“三俗”成为广泛共识,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首先,曲艺工作者要追求修身、修德、修艺的崇高境界。古人讲“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修身、修德、修藝是帮助我们提升自身素质、涵养品德修为、成就艺术初心的立身之本。纵观曲艺界众多德艺双馨的前辈曲艺家,他们把立德作为从艺的根本,一生敬畏艺术,淡泊名利,始终秉持高尚的职业操守,用高尚的情操激励人,用卓越的艺术感召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曲艺艺术的传承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值得我们曲艺后辈终身学习的艺术楷模。反观个别的曲艺演员,在媚俗与拜金主义心态刺激下,为了追求娱乐效果及利益最大化,自甘沦为市场的奴隶,不惜用低级趣味的“三俗”段子来取悦观众。这种背离公序良俗的失德行为,不仅丧失了对艺术基本的尊重,也丧失了演员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德是艺的灵魂,艺是德的支撑。养德和修艺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有德而少艺者,其德难以彰显;有艺而缺德者,其艺难被认可。曲艺工作者唯有把修身、修德、修艺当作终生必修之课,坚持不懈练好自身的内功,落实在日常言行之上,才能成为真正赢得观众发自内心掌声和欢迎的人民曲艺家。
其次,曲艺工作者要强化自省、自律、自信的内驱动力。老子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自省、自律、自信是帮助我们审视过去、把握现在、创造未来的成功之要。对曲艺工作者而言,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大小,决定了精神的厚度、人生的高度、艺术的深度。
近年来,曲艺界“三俗”问题屡禁不止,挑衅道德底线的事件屡见不鲜。个别相声演员不崇尚正能量的艺术道路,却崇拜大流量的“偶像”路线;不把精力用在相声“包袱”上,而是热衷于“偶像包袱”。究其道德滑坡、价值观扭曲的症结所在,皆因在各种利益驱动和诱惑之下,缺乏文化自信的底气硬气,丧失了筑牢精神堤坝的基本能力,丢弃了对艺术应有的敬畏之心。这种“精神缺钙”的“软骨病”,必须要通过行业惩戒制裁才能进行有效的治疗。
职业道德和曲艺行风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经常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持久发力、久久为功。我认为,有必要通过曲协行业的监督管理为整个曲艺行业划底线、立规矩、定制度,出台相关的曲艺从业人员违规行为惩戒管理制度、建立曲艺从业人员监管评议信息平台、全国各地行业协会上下贯通联合机制,加强对违法违规、失德失范行为的风险监测研判,对违反《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中国曲艺工作者行为守则》的会员单位或个人,进行训诫警告、通报批评、公开谴责等行业惩戒,形成全国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共建和谐融洽、精诚团结、奋发有为的良好曲艺生态。
最后,曲艺工作者要弘扬守业、敬业、精业的职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守业、敬业、精业是我们守护曲艺根脉、传承曲艺精髓、激活曲艺生态的事业之基。
千百年来,曲艺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优秀的曲艺传统和优良的曲艺作风也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许多前辈老曲艺家,十分珍惜曲艺家和曲艺工作者的光荣称号,他们没有把曲艺当成一个职业饭碗,而是当作一生的挚爱去热烈追求,甚至当成不能用金钱衡量、利益交换的无价之宝。他们坚守“说书唱戏劝人方”的艺术之道,创演精益求精的流芳之作,培养德艺双修的传承之人,他们的职业精神才是曲艺行业真正的“传家宝”。
建设风清气正的曲艺行风,关乎曲艺行业的社会形象构建和健康有序发展。曲艺工作者要把弘扬“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作为人生指南针,把自觉践行《中国曲艺工作者行为守则》作为人生金标尺,用健康向上的曲艺作品、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德艺双馨的公众形象,积极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争做曲艺界行风建设的排头兵;曲艺工作者要积极探索传统曲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让传统曲艺根脉开出新时代之花,要把摒弃行帮陋习与继承优良传统结合起来,把抵制“三俗”与追求德艺双馨结合起来,把坚持“三讲”与创演精品力作结合起来,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不断推出能够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标杆之作,争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曲艺家,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