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下医护人员在红区工作中出现不适症状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2021-12-05任晋宏郭玉棉聂晶李丽

天津护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气短护目镜防护服

任晋宏 郭玉棉 聂晶 李丽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天津300162)

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医护人员需多次进入红区救治患者,为抵御病毒的侵袭和感染,需要佩戴防护口罩、防护帽、护目镜、防护服、医用手套、隔离衣、靴套、防护面屏等个人防护装备,并且多种防护用品叠加使用,加之防护后密闭空间和长时间工作,出现了压力性损伤、呕吐、心悸气短、低血糖和晕厥等不适症状,增加了暴露风险的同时危害医护人员的健康。本文通过问卷对红区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初步探寻导致发生不适症状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旨在为今后防疫工作提供借鉴。

1 临床资料

选取在武汉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收治医院一线工作的共58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参与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4.41±5.01)岁。进入红区前身体各项之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心理健康状态良好,每天进入红区工作4 h,工作时间14天以上。借助网络问卷平台,编写电子问卷,收集相关信息,包括工作期间出现过压力性损伤、呕吐、心悸气短及呼吸困难、低血糖和晕厥等不适反应的次数。58名护理人员中,有25名(43.10%)护理人员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压力性损失;有18名(31.03%)护理人员出现过呕吐;有7名(12.07%)护理人员出现过心悸、气短、呼吸困难;有5名(8.62%)护理人员出现过低血糖;有1名(1.72%)护理人员出现过晕厥。

2 原因分析

2.1 压力性损伤

2.1.1 压力因素 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经常需要连续穿戴防护装备工作4~6 h,由于颜面部肌层较薄、脂肪组织缺乏,长时间佩戴防护口罩和护目镜,使得皮肤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从而造成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容易造成鼻部、脸颊部、额部、耳廓后部等部位压力性损伤,出现局部皮肤发红、压痕、疼痛、甚至破损。

2.1.2 环境因素 医护人员在洗手衣、防护服、隔离衣的三重保护之下,加之隔离衣的密闭防水作用,通气性差造成防护服里形成闷热潮湿的环境,使得皮肤弹性下降,角质层屏障功能减弱,同时由于饮水进食受限,身体排出的水分无法及时得到补充,造成周围循环障碍,进一步加重了皮肤受损的风险[1]。

2.1.3 防护用具材质 医护人员配戴的挂耳式医用防护口罩系带细,长时间加压于耳廓上方薄弱皮肤且为达到口罩不漏气的效果,必须指压将口罩紧密贴合于脸颊部,增加了局部组织压力;佩戴的护目镜材质硬且与头面部接触面积小,容易造成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2.2 呕吐

2.2.1 进食 医护人员进食后立即进入红区,由于食物没有消化吸收,暂存于胃内,穿着防护服后闷热密闭的环境容易刺激呕吐感受器,冲动被传入延髓呕吐中枢引起医护人员的恶心反应,进而发生呕吐[2]。

2.2.2 缺氧 正常的氧代谢是从呼吸系统的通气和气体交换开始的。呼吸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都会造成气体交换不充分。防护用品的使用造成气体交换不足,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眼花、四肢软弱无力,继而出现恶心、呕吐。

2.2.3 心理因素 年轻护士在第一次进入红区时候会有紧张恐惧心理,此种情绪可通过大脑皮层作用于呕吐中枢刺激舌根、咽部和胃肠黏膜,使呕吐中枢兴奋,而产生呕吐[3]。

2.3 心悸、气短、呼吸困难

2.3.1 防护用品的使用造成气体交换不充足,由于神经反射作用,使得呼吸深度增加,呼吸频率加快,如果代偿性的反应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就会出现心悸、气短、呼吸困难。

2.3.2 穿着防护服工作,行动不便,加重缺氧,会逐渐出现全身皮肤、嘴唇、指甲青紫,血压下降,呼吸困难。这时人体首先将做出代偿性的保护反应,由于神经反射作用或血气的直接作用,可以出现心悸、气短、呼吸困难。

2.4 低血糖

2.4.1 作息和饮食时间不规律,为了适应穿戴防护服的不便,工作人员在上班前禁水、少量饮食,糖分或淀粉摄入不足。

2.4.2 医护人员工作强度大,工作中血糖消耗大未及时补充,可能出现心慌、出汗、头晕、虚弱、饥饿感、心跳加速等低血糖症状。

2.5 晕厥

2.5.1 穿着防护服工作时当工作强度较大时,由于心肌缺氧可诱发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脑部缺血而发生晕厥。

2.5.2 医护人员工作时突然改变体位时由于体位突然改变时,血管紧张度来不及调整,会使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而发生头昏、眩晕、眼花等晕厥症状。

2.5.3 个别医护人员由于情绪紧张加上闷热环境反射性地引起全身小血管的广泛扩张,使回流血液减少,心脏血输出量也相应减少,因而引起脑部缺血和缺氧改变而发生晕厥。

3 应对措施

3.1 压力性损伤 佩戴前做好皮肤保护工作,先将赛肤润喷于鼻面部等易受压部位,并用指腹轻轻按摩至赛肤润吸收,待干后根据面部轮廓裁剪水胶体敷料,无张力粘贴于鼻面部等易受压部位,由中央向周围用手指抹压,避免敷料紧绷[1-2]。佩戴挂耳式医用防护口罩时,可以在两侧耳挂中央位置分别系一具有松紧的系带,将两端系带松紧适宜的系于头部,避免压迫耳廓。佩戴护目镜时保证头带松紧度适宜,护目镜镜片提前使用碘伏涂抹并自然晾干,避免护目镜起雾。

3.2 呕吐

3.2.1 处理措施 发生呕吐情况后,立即离开病区,保持冷静,到第一缓冲间脱掉隔离衣、外层手套及靴套;快速手消毒后进入第二缓冲间,使用75%酒精快速喷头面部、前胸、双手,取下面屏,摘掉口罩,处理呕吐物;用75%酒精漱口3次,更换新的医用外科口罩;按照规范流程脱掉所有防护用品后,使用生理盐水清洁鼻腔和耳道,沐浴30 min后休息。

3.2.2 预防措施 关注医务人员健康状况,若平时有基础消化系统疾病,结合既往用药史,指导规范应用,维持治疗,必要时对其灵活设置工作岗位;若平时没有明显消化系统不适症状,指导合理安排休息时间的饮食及作息,保证进入红区前1~2 h内尽量减少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摄入,减轻胃部负荷。注重年轻护士的心理干预,可通过护士长或护理骨干对其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谈心谈话,减轻焦虑紧张情绪。

3.3 心悸、气短、呼吸困难

3.3.1 预先短程氧疗 在休息室或更衣室设立吸氧处,在穿防护服之前吸氧30 min,加快乳酸代谢,缩短体能恢复时间,同时也作为安慰治疗减少心理压力,提高机体免疫力。

3.3.2 预先服用缓解症状的药物 红景天通过降低机体耗氧速度,提高大脑对缺氧的耐力,增加血液载氧能力等多靶点作用[4],可直接改善缺氧症状;亦可通过刺激肌肉运动时的ATP合成或再合成、提高免疫系统T淋巴细胞转化率及增加吞噬细胞活力、增强心脏的泵血功能及改善血液流变学特征等作用缓解疲劳,提高免疫功能,间接发挥机体代偿性的保护反应能力。

3.4 低血糖

3.4.1 处理措施 出现低血糖症状后,立即原地休息,待症状缓解后立即按照程序退出工作区,按规范流程脱去防护装备。对于轻中度低血糖,口服糖水、含糖饮料,或进食糖果、饼干、面包、馒头等即可缓解。对于重症低血糖,及时给予50%葡萄糖40~60 mL静脉注射,继以5%~10%葡萄糖静脉滴注,及时监测血糖变化。

3.4.2 预防措施 指导医务人员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务必保证值班前的充分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对于体力活动付出相对较多的岗位人员,必要时可于上岗前适当补充巧克力或类似食物,保证热量需求。

3.5 晕厥

3.5.1 处理措施 出现晕厥后,轻者视情况就地休息,恢复后立即按程序退出工作区。重症者,其它医务人员立即将晕倒者迅速抬至第三缓冲区,不可摘除口罩,然后协助其尽快按流程、按步骤逐层脱去所有防护装备。抬至清洁区吸氧并实施紧急救治。医务人员对脱衣流程变动而导致污染的全部通道、房间与物表进行全面消毒。

3.5.2 预防措施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安排医务人员在休息时间进行必要的体力锻炼,维持身体具有一定的耐力。通过系统宣教防疫知识等方式,减轻护理人员对于传染病的恐惧,保证在污染区能够科学防疫。做好对于工作人员突发晕厥等情况的预案,尽量减少处理过程中出现职业暴露等风险。

4 讨论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任务的特点是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紧缺,医疗救治物资紧缺。如何保护和利用好有限的人力资源是此次任务的重点难点,因此在出队前做好队员的培训和筛查工作是非常必须的,可以更好地预防以上不适症状的发生。

4.1 训练过程中除了要进行规范化、步骤化、标准化的培训以外,一定要进行全装全要素全流程的训练,每名医护人员都要全装进行医疗考核操作。训练全装全要素的时间,要循序渐进,不得操之过急。循序渐进的好处在于能够逐渐增加医护人员的信心,随着训练的逐步展开可以更好的提高医护人员对防护装备的耐受力,更快更好的达到人装结合。

4.2 在训练过程中对耐受能力提高有瓶颈的队员要做好档案记录,如有候补队员要及时更换,如没有替补队员需要对低耐受及人装结合较差的医护人员进行非全装工作安排,以降低医护人员感染概率。

4.3 人装结合好的医护人员在工作强度增大的时候,也会偶发类似上述情况,可以采用人为干预如必要的体能及肺活量的训练。

4.4 合理的排班模式,劳逸结合,保证足够的睡眠。不应长时间或频繁更换班次,也不能采用持久战与长时间休息交替进行,过度的紧张和放松容易打乱生物钟及人体自我调节能力,更加容易出现不适症状。采用合理的排班与轮岗制度做到张弛有度,能够更好的降低不良症状的出现[5]。

猜你喜欢

气短护目镜防护服
护目镜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揭开气短背后的玄机
集成有散热功能的防护服
气短到底短在哪里
医用一次性防护服热湿舒适性主动式改善方法研究
独具IP魅力的防护服时装秀
显示护目镜裂纹故障分析及改进
平视显示护目镜
你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