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成化御瓷若干制作工艺浅谈

2021-12-05余琪惠白光华景德镇御窑博物院

景德镇陶瓷 2021年3期
关键词:斗彩御窑宣德

余琪惠 白光华(.景德镇御窑博物院)

明清御窑厂是专门为皇家生产瓷器的窑场,其产品的支配者、使用者是帝王、嫔妃,或作观赏,或作日用,或作赏赉,或以物易物形式对外交易。严格意义上讲,这些瓷器不是商品,而是赋予审美最大化的艺术奢侈品。皇家的任何爱好和诉求,只要在人力、物力、材质、工艺技术允许的情况下,通常很快就会千方百计去最大化实现,尤其是处于盛世的王朝更是如此。本文就明成化御瓷若干制作工艺作粗浅分析。

一、成化青花瓷纹样发色特点及影响

成化青花瓷纹样发色,大致呈现两种形态,一是浓艳晕散型,大部分底款为双圈六字款;一是线条纤细,混水青花浓淡层次非常清晰型,几乎为方框六字款。出土地层显示:前者为成化早期,是采用进口回青绘画,器型、纹样主要沿袭永乐、宣德。后者为成化中晚期,使用乐平陂塘青(平等青)绘画。

乐平陂塘青不晕散的性能特征,为成化青花瓷和斗彩瓷的小型化、精品化提供了材质保证,即使是在方寸之间,也没有妨碍表现丰富、生动的各种纹饰,如:青花羲之观鹅图小杯的人物神态极其传神,充满故事性;斗彩鸡缸杯,绘两个鸡群,外加湖石花卉,纹饰饱满,却并不拥堵;青花莲荷水草纹小杯,其纹样的分朱布白,其适合性、生动性都可谓登峰造极;青花瓜藤纹宫碗,料分五色,层次感极强,构图和线条看似纤柔,却充满弹性和张力。

二、成化年款书写样式的演变

成化年款书写样式有五种,即双圈六字楷书竖写款、无框线六字竖款、无框线六字横款、双圈四字楷书竖写仿“宣德年制”款、方框双线六字楷书竖写款。

从御窑出土文物看,双圈六字楷书竖写款、无框线六字竖款、无框线六字横写款、双圈四字楷书竖写仿“宣德年制”款、双圈六字楷书竖写款器物,都是成化早期产品。换句话说,此种款识样式是承继宣德款式,毕竟任何王朝的更替之初,其产品的工艺技法总会与前朝的工艺延续,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新皇帝登基之初,日理万机,一时还无心顾及,而御窑仍旧按部就班生产。

方框双线六字楷书竖写款,较前三种晚,如按工艺分析,其成因应该与当时热衷于大量生产小杯小蝶等小件器物有关系,因为数量庞大的小件器物在陶车上打青花双线箍比大圈足难度大,不容易周正,于是,不得已参照一些宣德壶类器物的长方形框线,握在手上画横竖八条直线。另外,也不排除这种款式,或许有皇室的强制性要求,即明确提出参照方形印章的样式,否则,就不会在大碗大盘底下仍然书写方框双线六字楷书竖款。

三、成化青花斗彩瓷器的装饰工艺演变

明成化初期青花斗彩瓷器,是在继承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时期斗彩瓷器的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的结果。大致经历了三步走,即先后模仿宣德青花斗彩莲池鸳鸯纹盘和正统青花斗彩莲池鸳鸯纹盘,最后才形成了勾线填绘模式。

仿宣德青花斗彩莲池鸳鸯纹盘,除了在造型上较小之外,其他则尽量按原样模仿,整体上给人大同小异的感觉,其装饰工艺为:内口沿饰青花藏文吉祥经文一周,盘心绘一对追逐嬉戏的鸳鸯于三组红莲绿荷及红蓼、芦苇、慈姑、浮萍之间。具体装饰技法为:以青花填绘鸳鸯的头、翅及水波纹,入窑高温成瓷,再用红、赭、黄、绿等低温色料绘花、叶、红蓼、芦苇、慈姑、浮萍。但如果与宣德青花斗彩莲池鸳鸯纹盘仔细比对,则会发现:宣德器在内底心的主题纹饰采用了先刻出纹样的轮廓,然后在轮廓内回填青花及釉上上色,而成化器没有刻划线。

仿正统青花斗彩莲池鸳鸯纹盘,盘心绘一对相对嬉戏的鸳鸯于四组红莲绿荷及红蓼、芦苇、慈姑、浮萍之间。鸳鸯、叶、芦苇、慈姑、浮萍、水波纹均以青花勾画,然后再在勾线内用赭、黄、绿等低温色料绘填涂其中。最为特别的是:莲花、红蓼没有勾线,而是直接用红料绘就。

上述两种装饰技法,显然宣德器最繁琐,其次是正统器。特别是对大批量规模化生产来讲,更是个大麻烦:不仅生产周期长,而且成品合格率也必然低。于是,带有试制性的两种技法都被淘汰了,进而直接采用青花勾线后,并间以青花料填涂部分纹样,然后再在勾线内用赭、黄、绿等低温色料绘填涂其中,这也不失为一种权衡利弊之后作出的工艺妥协。

另外,成化青花斗彩瓷的釉上彩绘的鲜艳与青花发色柔和淡雅、蓝中闪灰,也是相得益彰。

四、成化斗彩的矾红脱色现象

成化斗彩上的矾红一直面临脱色的困扰,因为脱色,导致大量斗彩器被淘汰。如果我们从御窑出土遗物来观察和分析,就会发现:其实,矾红的脱色现象,不光是成化,而是明代御窑瓷器的困扰,如:永乐矾红云凤纹碗、宣德青花矾红海水龙纹盘、成化斗彩流花纹杯、正德皇帝红绿彩龙纹盘等。也许是为了规避矾红的脱色风险,有的斗彩器干脆就不用矾红,如:成化斗彩天字盖罐,到了嘉靖、万历时期,为增强矾红料的附着力,还将矾红作为单色釉料,涂抹于涩胎瓷上,如:嘉靖矾红料带盖梨形壶、嘉靖矾红料豆。矾红脱色现象,至少说明矾红是比较难烧制的,其原因不外乎温度不宽泛难以把握,或是料的加工不到位。不过,由于矾红是彩瓷的最重要的色料之一,即使工艺难度高,还是要使用它。何况矾红还有它自身的优势,即矾红相对于绿、黄,其着色力或者说覆盖性较强,还能勾画涂抹出物体浓淡,获得阴阳向背的光影效果,如:永乐矾云红凤纹碗、斗彩鸳鸯莲池纹的莲花。到了清代,才有了比较成熟稳定的各种色阶的釉上红料可用于景德镇瓷器上。

五、成化仿宋官哥青釉瓷

明代御器厂早在永乐时期就开始仿制宋龙泉青釉瓷,如:永乐仿龙泉翠青釉盘、青釉净瓶;宣德有仿哥和龙泉青釉瓷,如:仿哥各式小罐、盆、大盘、梨形壶、过笼、蟋蟀罐、花钵等;仿龙泉青釉渣斗、高足杯、小足敛口钵、刻划唇口洗、花口折腰碟、仰钟式花钵、六边形刻花花盆、鼓钉三足盆、折腰碗、花口碗、蟋蟀罐、带座梅瓶、敛腹梅瓶、双耳六边形花瓶、僧帽壶等。正统~天顺有仿龙泉青釉刻花缠枝莲纹碗。

成化时期御窑仿宋官哥青釉瓷,比之前朝,无论是数量,还是品质,都有大幅提升。御窑遗址出土瓷片中,近半成为仿宋瓷器,且大多有开片,品种有:仿哥灰青釉兽耳长颈瓶,仿影青海棠形水仙盆,仿宋官龙泉青釉觚、长颈瓶、瓜棱贯耳瓶、渣斗式花盆、青釉鼓钉三足盆托、斗笠碗、三足水盂、双耳三足炉、双耳簋式炉、八角高足杯、菊瓣杯、盘等。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宣德时期尝试性使用灰胎泥料生产的仿哥器,在成化时期已经趋于成熟,笔者由此推断:宣德时期御窑即少量引进了可能来自浙江处州龙泉青瓷泥料,用于生产仿宋官青釉瓷器,而成化时期的御窑则先期使用景德镇本地瓷土进行尝试,后期才规模化使用外来材料。为什么成化时期会出现这一现象呢?我们不妨从文献资料去窥探一些信息。

《明实录·宪宗实录》卷一天顺百年成化帝即位诏书谓:“江西饶州府、浙江处州府见差内官在役烧造瓷器,诏书到日除已烧定者照数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差委官员即便回京,违者罪之。”说明浙江处州为皇家生产青瓷的龙泉窑,在成化帝即位时就停止生产皇家用的青瓷了。但是,景德镇御窑瓷器不仅没有停烧,反而烧造规模越来越大,产品也越来越精,及至成化中晚期朝廷有了生产青瓷需求的时候,调派浙江龙泉制瓷工匠和原材料在景德镇御窑一并烧造,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一现象,也间接证明,景德镇在成化时期,已经是中国陶瓷业集大成者,它标志着景德镇世界瓷都地位的确立。

六、成化三足卷耳香炉的工艺理念

御窑出土的成化三足卷耳香炉有三种:一是白釉,口沿露胎;一是绿彩,口沿露胎处填涂黄料;一是红地绿彩,口沿露胎处填涂矾红料。稍加分析,显然白釉器是没有装饰的白胎器,绿彩可以说是成品,也可以是红地绿彩的半成品。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口沿露胎,即采用了覆烧工艺,目的是为了防止香炉口变形,保证炉外底部及三足釉面完整,同时还不妨碍书写年款。值得一提的是,成化三足卷耳香炉采用覆烧法,最后以色料填涂露胎,可以说成化御器厂督陶官与工匠在御器厂追求审美最大化生产语境下,养成的一个职业敏感性所带来的结果。这样的案例,在明代永乐、宣德、正统御瓷中都可以看到。

七、成化素三彩鸭形香薰设计技巧

成化素三彩鸭形香薰,成型工艺采用模印,分上下两截,以子母口相合,鸭身及器座分别以低温黄、绿、紫为装饰。整体看,造型肥硕而不失精巧,色彩华贵而不失素雅,鸭子造型重心的计算非常精准,足部没有丝毫变形。还有一项最具前瞻性设计的是:工匠利用高温瓷子母口合缝处难以完全密闭的特点,再在子口上镂六个如意形孔,这样,既保全了鸭子的完整性,又不妨碍香料在炉内的充分燃烧。

猜你喜欢

斗彩御窑宣德
孔雀绿地青花鱼藻纹瓷器的演变与工艺特征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地下遗址篇
宣德炉探究
千古“贵”瓷 争奇斗艳
浅谈综合装饰中的青花斗彩
论青花斗彩的情感色彩
炉中岁月长
皇帝的瓷器破了怎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