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方式创新研究

2021-12-05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育人政治

张 静

(太原学院 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3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北京大学座谈会上引用“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1]然而随着线上线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也受到各种各样的冲击,既有品质优良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洗礼,也有品质低劣影响大学生的不良思潮。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其教育模式亟待创新。

学者赵丽丽基于“互联网+教育”的大趋势,提出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思想政治、线上教学等方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契合现代教学理论的方式渗透思想政治理论。[2]学者何秋霞提出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党建工作的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严谨化、专业化,提高学生的党建觉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党和人民发展的重要作用。[3]学者曾勇根据党的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通过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深化思想政治育人的渗透性和全面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地深入高校[4]。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面临不同程度的困境,文章通过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立德树人,培养时代人才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立德树人、培养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科课程教育中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思想政治教育中立德树人的“树人”目标,即不只培养学习型人才,更要培养专业型人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青年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由此,只有坚持不懈地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二)课程创新,助力学科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各学科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能助力其他专业学科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教育的有效开展、实现社会主义办学理念。大部分学生在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已经有了思想政治知识的基础,但缺乏深入其本专业学习的实践性和全面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只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进行,更要以其“核心导向性”渗透到各个专业领域中去。由此,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专属。不同的学科中都融入思想政治知识,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能力也会有所提升。不仅为“立德树人”目标助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主义教学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核心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创新尤为重要。所有学科都应在思想政治知识的引导下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其他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成合力,促进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教育教学助力。由此可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可助力整体学科教育。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分析

(一)有“教”缺“育”,师生对学科结构存在认知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教”,更要有“育”。《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将“育才”和“育人”相统一。[5]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存在“有教缺育”的情况。根据学者刘琳基于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视角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的调查研究可知,目前的思想政治教学依然没有摆脱过于重视实质性的教学成果(即分数)的弊端,教学环节与育人环节相脱离,教学没有促进教育,甚至出现“有教缺育”的现象[6]。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课程,既是培养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课程。教师在认知学科的意义时不能仅仅将其与其他学科等同看待,教师须在教育过程中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学生不同于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认知更为不足,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部各个理论之间的关系及结构的理解只停留在背诵、做题等表面,思想政治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内化应用不足。

(二)“线上+线下”混合授课,学生预习成效较低

传统教学方式中有课前自行预习、上课后5-10分钟对课本知识通读预习等方式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教学时间,教学效果良莠不齐,然而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普及开展,教师多利用在线上发布预习任务和资源的教育模式开展早期学习。“线上+线下”的混合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早期学习的时间,也方便了师生在课外时间的沟通交流,但其教育成效并未完全发挥,还有一定程度的上升空间。教师多在节假日或上课的前一天发布预习内容及相应资料,然而师生在线上班群内的互动不多,仅以“发布任务—学生接收”为主,这类教育模式仅仅是将线下灌输式教学搬到了线上。教师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中,早期学习作为学生对思想政治观点和知识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简单认知到理解深入的准备学习阶段,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和三观塑造至关重要。然而,教师发布的预习任务和资源也多是与课本知识有关的内容,对于时政事件、现实生活中时新的新闻案例等分享的不多,导致其在教育过程中育人成效跟不上教学成效。

(三)教学流程模式化,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

在素质教育的模式下,教师应尽可能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更新课堂,并为学生举办较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下活动。例如翻转课堂模式、思想政治主题辩论活动等。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英语、语文等其他学科,教育模式仍较为单一。究其原因,思想政治的“严肃性”使教师在教育时不敢过于创新,在新的教育模式下依旧在“走老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依然在教师手中,“换汤不换药”。教师没有秉持“灌输性和引导性相统一”的原则,对学生的引导不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所缺失,学生一味地将思想政治理论中的所有知识作为权威,全盘死记硬背,缺少自己对思想政治知识中诸如辩证主义方法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等理论的自我思考。教师在教学前、学生在学习前已经将思想政治内容定义为“不可撼动的权威”,学生发现问题的思维被限制,在受教育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主观能动性不足、学习动力无法被持续激发。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方式创新路径

(一)“螺旋式教学”结构下系统化育人

螺旋形上升(spiral rise) 是对否定的否定规律所揭示的事物发展形式的一种形象比喻。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由矛盾引起的发展或否定的否定——发展的螺旋形式。”事物发展总的方向和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运动。而 “螺旋式教学”的策略,即通过循序渐进、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螺旋课程编排,系统重构学生对学科的认知结构。基于此,以“螺旋式教学”法系统化育人,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认知和对思想政治知识的内化。首先,以螺旋式教学法重构学生的旧观念,以播放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分析大学生村官案例等方式为螺旋的起始点,循序渐进打破学生认为自己是政治“局外人”的思想局限,让学生明白自己就是未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适当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政治票选等活动,进一步让学生感知自己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就是“政治”的一份子,重构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认知。其次,在课程安排和教材选取上根据“最有效序列”进行编排重构,以达到系统化育人的效果。例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安排上进行小课和大课的穿插,在教材选取上除固定教材外增添实时性的教学案例,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最后,借鉴学者杨晓东针对应用型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分析研究,在大的系统教育模式下根据学生不同的特性,分化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系统”,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螺旋教学、系统育人,培育职业型、应用型的政治人才。

(二)“大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下全方位育人

为进一步贯彻早期学习理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准备阶段,以“大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进行全方位育人。大思想政治教育即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及影响扩大,对时事政治理论学习、学生团队建设、学生思想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要素进行结构整合,以期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基于此,在高校的团组织生活会等各类活动上,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让学生在整个大学受教育的过程中,全面接收政治常识和政治知识;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心理辅导、学生思想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知识,形成随时教育、随地教育的育人模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思想政治知识有了预先的认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对教师讲解的思想政治知识就可以更好地进行内化。由此,以零散但全方位、覆盖式的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代替以往特定时间预习所无法获得的学习成效。在大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下,思想政治教育包含范围比以往更多,教师在学生的早期学习中要渗透美育、红色文化、工匠精神等内容,还须将党建党史、现代政治参与的方式路径、时事政治动向放入预习任务中,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学生三观的正向教育效果。

(三)“以教为辅”激发学生主动性

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离不开教学环境、教材设置、教师教学及育人模式、方法等必要条件,教师引导是学生实践,发现学习的关键环节。基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有所转变,如何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可通过以教师的教为辅助的教育模式,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教师要做好角色转换,在教学时根据学案导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判定案例内容,鼓励学生“试错”。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根据教师列举的案例寻找生活中的案例,促进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的政治现象,以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应用成果。学生通过自行寻找与自己生活有关的政治案例,而非单一接收教师的案例,能够拓展自身发现问题的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翻转课堂的教育模式,践行“以教为辅”的方法。让学生扮演教师角色,翻转身份,在课堂上进行知识讲解。由此,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讲解内容进行引导、适当指正,而非全盘参与。通过教师以教学作为辅助手段,学生发现、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终身学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革新发展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乃至我国整体教育的有序推进都具有重要作用。面对目前高校有教缺育、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等困境以及职业化、专业化高校人才的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寻求多元优化发展的有机路径。通过对应策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理论认知和教学育人上的方式方法。在以教促育、以教为辅等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切实落实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随时育人、随地育人得以逐步实现。由此,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在立德树人、高效育人的道路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理论课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