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实效性的路径探析
2021-12-05李剑伟
李剑伟
(内蒙古财经大学 商务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教学的生命线,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因此辅导员队伍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但是职业化、专业化进展缓慢,难有实质性突破。近年来,很多地方和高校探索建设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将其作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种重要载体,辅导员工作室因其专业化的内涵、健全的机制已经成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优良平台。[1]但是辅导员工作室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内容单一、创新不足、影响有限等,这些都降低了辅导员工作室的实效性。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辅导员工作室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指明辅导员工作室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升辅导员工作室的实效性,让辅导员工作室成为辅导员专业化的一种有效范式。
一、辅导员工作室的内涵
辅导员工作室是高校辅导员的一种组织形式,工作室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建设一支专家型的辅导员队伍,形成以工作室为平台的高校辅导员的创新基地和成长的孵化器。[2]从人员看,工作室通常有一名主持人,由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资深辅导员担任,辅导员工作室的主持人是工作室的主体,更是工作室的灵魂,对工作室的计划、组织、实施负总责,其工作思想、工作理念及工作作风将直接对工作室的建设及成员产生影响。[3]主持人下面是一批辅导员骨干,通常都是年轻辅导员,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开展工作。从目标看,工作室围绕某一工作方向攻关,比如职业规划、心理辅导、学业发展等,在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出实践成果或者理论成果,在实践中辅导员的工作水平得到提升,简言之,工作室的目标就是出工作成果和出辅导员人才。从运行看,工作室是一种高度制度化的组织形式。辅导员工作室从申请、管理、运行、考核都有明确的制度规范。通常由主持人提出申请,上级部门经过考察进行认定挂牌,在一个周期内,围绕某一个工作方向,在经费、场地、物资、人员的保障下,开展工作,在建设中期和末期上级部门进行督察和考核。
辅导员工作室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和专业化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工作室为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提供了一种范式。范式是一种理论或者实践的发展模式,被人们普遍采用,极大地提高效率。比如,流水线代替手工生产,就是一种范式转换;电商取代实体零售,也是一种范式转换。范式是一种革命。新的范式不会轻易出现,一旦出现,就会实现某种变革。工作室就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种范式变革,工作室为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提供了组织、目标、资源、机制等,让职业化和专业化变得有章可循。以前辅导员工作都是单兵作战,没有团队概念和机制,工作室让他们真正有了自己的团队。工作室就是辅导员的专业共同体,是辅导员的职业根基和精神家园,消除了他们的职业迷茫和倦怠。工作室让辅导员明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强化了职业动机,他们可以在工作室制定并实践自己的职业规划。总之,工作室是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序发展、良性发展、持续发展的有效范式。另一方面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虽受官方重视,政策文件多,受学界重视,研究成果多,但是实际效果却不突出。没有一种有效的机制能凝聚各方力量,尤其是充分调动一线辅导员的积极性,持续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辅导员工作室的出现,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机制创新,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供了一种明确的、可操作的范式。工作室具备了目标、团队、资源、机制这些关键要素。工作室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稳定的机制盘活了各种资源,各方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辅导员从个人走向团队,申报、运行、管理、评估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供了时间表和路线图。与此同时,工作室促进了辅导员的成长,辅导员的成长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辅导员工作室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辅导员工作室的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地方和高校创办辅导员工作室的积极性很高,辅导员工作室成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主要载体。辅导员工作室已经成为展示辅导员风采的窗口、创新育人理念方法的平台和孵化辅导员名师的摇篮。辅导员工作室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培养了一批人才。一些工作室成员获得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全国优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一些成员在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成绩突出,一些成员发表论文承担课题,总之,在工作室的平台上,辅导员的思想道德、职业能力、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二是产生了一批理论成果。很多工作室出版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著,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的课题,发表了高水平论文等,这些成果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三是提升了育人成效。辅导员工作室涌现出一批创新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比如聊城大学唐玉琴工作室开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系统”于2015年10月起在全省高校推广应用;山东大学于培丽工作室编制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手册》被省内外多家高校学工部和学院辅导员使用;齐鲁工业大学左殿升工作室开发的APP“工大悦班”、微信号“工大司令”、网站“悦班网”等在学生中运用广泛,反响强烈。
由于辅导员工作室是新生事物,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山东是我国辅导员工作室建设走在前列的省份,于2013年启动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用3-5年时间培育10个辅导员工作室,培养10名辅导员领军人物和100名辅导员骨干。首批遴选的8个辅导员工作室,在2017年终期考核时,发现部分工作室存在着研究目标偏离、研究过程不贴近实际工作、研究成果难以落地、学生受益不多的问题。全国很多辅导员工作室的官网显示,大部分工作室的内容都集中在考察、座谈、沙龙、交流等形式,取得的成果也集中在课题和论文等学术方面,鲜有学生教育管理实务方面的突出成果。
总体而言,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实效性不高。简单地说,实效就是实际效果。[4]实效性是评价工作室成败的根本标准,工作室建设必须关注实效性,而且辅导员工作室的实效性应该有更高的标准。工作室的实效性要体现出团队优势、创新优势、成果优势。工作室不是辅导员个体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有发展愿景,要长期专注于某一领域,要实现资源整合,达到1+1>2的效果。工作室实效性不高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工作室偏向理论研究,实践创新不足,没有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工作室不是研究共同体,而是育人共同体。育人应该是工作室的核心使命,研究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将主要的资源和精力放在研究上,不能把工作室办成课题组。即使开展研究工作,也应该是服务于育人,让育人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让研究为育人提供更广阔的视野。研究和育人没有高下之分,不能认为研究比育人层次高,因此就将研究作为主攻方向。其次,工作室标志性成果不多,尤其是在学生教育管理实务方面,工作理念、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等创新不足,辐射力、影响力有限。目前工作室的标志性成果主要体现在辅导员所获得的各种荣誉,例如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获奖、辅导员年度人物获奖等等。还有各类科研成果。这些作为工作室的标志性成果与工作室的目标存在着偏差,因为辅导员的使命是立德树人,工作室的使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此辅导员工作室的标志性成果应该集中在立德树人上。最后,育人效果不明显。一方面,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工作室对学生的覆盖不够广,很多学生对工作室缺乏认知,甚至对工作室没有耳闻。另一方面,学生获得感不足,工作室提供的资源和教育内容与学校其他渠道的供给差别不大,学生感受不到工作室的独特价值。工作室的实效性必须体现到学生的改变上,学生的改变分为有形的改变和无形的改变。有形的改变包括成绩的提升、荣誉的获得,无形的改变包括思想的深化、境界的提升等等。无形的改变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
三、强化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两聚两实”导向
由于辅导员工作室是新生事物,人们对辅导员工作室的发展规律还缺乏认识,实践中存在着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很多工作室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目标不准、方向不明、措施不力、效果不优的问题,这些都极大降低了工作室的实效性。为了提升辅导员工作室的实效性,保障辅导员工作室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真正起到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必须强化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两聚两实”导向,即聚焦工作室建设方向、聚力各方资源、工作室运行以实践为基、工作室评估以实效为要。
(一)聚焦工作室建设方向
辅导员工作室大都采取项目制运行方式,申报之初就已经确立了建设方向,这个方向是根据工作室前期的工作基础、工作特色、工作重点等确立的,从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学业发展、创新创业、日常管理等方面选取一个主攻方向,在工作室的整个建设周期围绕这个方向开展工作。在工作室发展中,建设方向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比如,辅导员工作的时效性很强,不同时段的工作重点也不同,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会冲击工作室建设方向;很多辅导员通常会身兼数职,工作千头万绪,“两眼一睁,忙到天黑”成为辅导员工作的形象写照,繁杂的工作对于辅导员工作精力、工作热情都是一种消耗,这必然会削弱辅导员对工作室建设方向的关注;有时候工作室实施计划时,会发现现实效果不尽如人意,理想和现实之间出现了矛盾,为了完成考核任务,工作室会重新选定建设方向,从而偏离最初的方向。鲜明的问题导向是工作室的存在依据,是核心竞争力,是发展优势,也是工作室成效的主要评价点,因此,必须长期坚持,不能因为一时之忙、一事之难就偏离甚至放弃已有方向。在最初申报时,就要对建设方向严格论证,不能拍脑袋、不能随大流、不能投其所好,建设方向或者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或者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或者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总之建设方向要有的放矢。要科学制定工作室建设计划,按照时间进度和任务要求严格执行,提高工作室的执行力,保证工作室建设不走样。
(二)聚力各方资源
传统的辅导员工作模式都是局限在院系内部,辅导员存在着严格的工作分工,独自面对众多事务,没有形成工作团队。有时辅导员在众多事务性工作的重压下,会迷失方向,模糊自身的角色定位和使命任务;有时候辅导员在实现工作目标时,会感到力不从心,缺乏支持,出现职业倦怠。辅导员工作室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一种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离散化的个体工作模式。辅导员工作室由上级部门为工作室提供优质的资源配置,在经费投入、场地建设、培训考察、选派进修等方面予以一定的支持和倾斜,激励工作室成员努力投身工作室专业化建设。有校内优秀辅导员的整合参与,有校外专家的指导,有各种制度的保障,可以说辅导员工作室汇聚了一流的、充足的资源。在配置工作室资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选好工作室主持人。主持人是工作室的灵魂,必须由责任心强、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资深辅导员担任,并且保持其工作的稳定性。二要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辅导员团队。工作室打破了院系的束缚,团队可以跨院系甚至跨校组合,由兴趣相同,年龄、学历、职称、经验等互补的辅导员组成,团队也可以吸引有兴趣、有专业优势的专业教师参加,提高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要保障时间、场地、物资等条件到位。
(三)工作室运行以实践为基
目前辅导员队伍的一大短板就是研究能力弱,再加上论文、课题等研究成果更加有辨识度和说服力,因此很多工作室将学术研究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将研究成果作为工作室的重要业绩,工作室运行逐渐走入学术化误区。首先,实践是工作室的主要运行方式。实践性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属性,实践是辅导员工作的第一方式,辅导员所有的成绩、问题、困惑都来自实践。工作室运行也要以实践为基础,应当面向一线的学生工作,深入学生群体,解决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的现实问题。要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作为工作室的主要存在方式。其次,辅导员研究是应用研究。辅导员工作应该以理论为指导,辅导员也要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但是辅导员的研究不是纯理论研究,它是应用研究,面向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辅导员搞研究要与实践紧密结合。最后,工作室要追求实践创新。工作室要紧盯实践中的重点、难点和痛点,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寻找问题,在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模式上不断改革创新。工作室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高地。创新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原始创新,提出全新的思想和理念,原始创新难度最大。另一个方向是集成创新,把若干不同要素集合成一个新的整体,集成创新相对容易,可以作为工作室的主攻方向。集成创新要求辅导员具有跨学科学习的能力,打开视野,把不同领域的思想观念移植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达到集成创新的目的。
(四)工作室评估以实效为要
考核机制是辅导员工作室运转的动力。[5]考核评估影响着工作室建设的进度、方向和效果。因此,建立科学的考核模式和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工作室建立的初衷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其中加强队伍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提高工作水平,落实立德树人的使命。因此评估工作室的建设成效也必须落实到学生身上,是否在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上有改革创新和质量提升。目前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研究不贴近实际、研究成果难以落地,都是因为评估的时候论文发表、课题申报,以及辅导员获得的各类荣誉,看起来更加“高大上”,看起来更像是成果,似乎更容易通过考核评估,而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的创新似乎没有科研成果分量重。科研成果和辅导员成长固然重要,但这不是最终目的。工作室的实效评估可以将“三个始终站在”作为标准。第一,工作室要始终站在时代发展最前列,这就要求工作室做好教育的开创者和引领者,例如目前的课程思政是热点,辅导员工作室就可以将课程思政作为主攻方向。第二,工作室要始终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例如理想信念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难点,辅导员工作室要在理想信念教育上下功夫,力争取得突破。辅导员开展研究,也要聚焦行业难点和痛点,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研究成果要改进工作方法和提升工作水平。第三,工作室要始终站在最广大学生之中。工作室成效必须要看学生的反馈,学生是否满意,学生是否有收获,以及学生的现实表现。如果工作室开展的工作,学生不积极参与,甚至都不知晓,那么工作室肯定是不成功的。今后工作室的评估除了要有专家参与,还要吸纳学生,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