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画审美特征对主旋律影片画面建构的启发

2021-12-05李维

国画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象征性成就中国画

李维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中国画简称“国画”“丹青”,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一,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绘画形式。中国画以毛笔蘸水、墨、彩在绢或纸上作画为基本形式,以人物、山水、花鸟为主要题材内容,在世界美术史中自成体系,代表着中国传统艺术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的独特地位。中国画体现出中国古人在对自然和社会的敏锐观察中形成的独到的哲学认识,其中蕴含的独特审美特征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亦形成了诸多积极的借鉴价值。近年来,中国主旋律影片的勃兴为在新时期完成好对内文化意识形态宣传引导工作及对外“展形象”使命任务做出了日益重要的贡献。然而“由于主旋律影片特有的意识形态限定,使得它总是和商业性、艺术性产生着种种矛盾”1,因此进一步提升主旋律影片的文化表达和传播能力即成为当务之急。对于身处融媒体“快餐”文化时代的主旋律电影而言,能否从画面视觉艺术表现力角度“先声夺人”地赢得影视受众的青睐并借此产生理想的传播效果往往是其价值评判的“胜负手”,而中国画独特的审美特征恰能为主旋律影片画面建构创新探索提供诸多有益的启发。

一、“骨法用笔”审美特征对主旋律影片画面元素选择的启发

“骨法用笔”取自南北朝时期谢赫的画论《古画品录》中的“六法”,是中国画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对“线”高度重视的集中体现。唐代张彦远用“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对“骨法用笔”进行了较为准确而精辟的解释。纵观中国画的发展沿革过程,线的作用从表达客观事物到能够表达情感和思想,其本质就是一个“用线”理念从自发走向自觉、从简单走向丰富的发展过程。“骨法用笔”强调了中国画形式感的基本骨架是“线”,而色彩则总体上处于辅助地位。当线的基本骨架确立之后,色彩将与线互相契合和映衬,达到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唐代吴道子等著名画家将线的运用提升到新的高度。他们不仅对用线高度重视,甚至认为不加着色的线条就可以独立成画,其理念接近于现代所谓“白描”。吴道子开创的“吴带当风”中的线极具动感,线型本身也出现了更多变化,在表现物象的同时也表达了充沛的情感,对后世写意画的发展影响深远。宋代李公麟为首的画家群体继承了顾恺之、吴道子等人的用线特点,创造出了更为流畅而又有力的线,让白描艺术表达能力日趋成熟。

中国画“骨法用笔”的审美特征反映出中国传统视觉传达理念中对核心因素选择及其形成的有机结构的高度重视。基于“使对象成为画面,才是画面价值的现实存在”的认识,2“骨法用笔”为当代主旋律影片画面建构中的元素选择问题提供了积极启发。首先,主旋律影片的画面元素选择要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留下的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成就。主要包括以天文、农业、数学、医药成就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杰出科学成就,以冶炼、织造、建筑、制瓷成就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杰出技艺成就,以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成就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杰出艺术成就,以博艺、技击、戏剧、杂技成就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杰出文娱成就。其次,主旋律影片的画面元素选择要充分展现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中创造出的最具重大价值和时代气息的成就。主要包括以整体形势稳中向好、结构调整深度优化、民生状况持续改善成就等为代表的新时期突出经济建设成就,以党的领导全面加强、人民权利广泛保障、依法治国深入落实成就等为代表的新时期突出政治建设成就,以服务体系加速完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对外传播能力提升成就等为代表的新时期突出文化建设成就,以惠民政策力度加大、交通运输效率提高、新业态澎湃发展成就等为代表的新时期突出社会建设成就,以开发格局不断优化、资源节约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制度完善成就等为代表的新时期突出生态建设成就。这样的画面元素选择能够在丰富主旋律影片的画面表达范围的基础上凝聚元素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增强受众接触画面时获得的感官刺激。

二、“以形写神”审美特征对主旋律影片画面内容组合的启发

“以形写神”出自东晋顾恺之所著的《摹拓妙法》,是中国艺术家很早便提出的“形”“神”关系问题的解答之一。顾恺之从理论上提出了“以形写神”的主张,认为“形”是绘画的手段而“神”才是绘画目的。谢赫在“六法”中将“气韵生动”放在了首位,并将“神”具体化为“气韵”概念,然而“传神论”艺术追求仍然是基于“写形”为基础的。此后,这一基本理念就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精神要领,兼顾了绘画原则与欣赏原则。中国绘画自古以来从未将“形”与“神”割裂看待,而对“神韵”即主观认识和自我表达的追求贯穿了中国绘画史始终。“以形写神”要求在绘画训练和观察中强调思想和心灵的作用,注重全面观察、整合归纳、概括凝练。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是说画家唯有在生活中以各种角度观察世界才能对大千世界形成总体印象。此外还应重视对动物、植物生命变化过程和规律的全面掌握,这是抓住所描绘对象的根本特点和精神气质的基础。画家将理解融合成自己的心灵感悟,既可以心领神会、心神合一、主动自如地表现艺术能力。梁楷在《太白行吟图》中用寥寥数笔成功表现出了诗仙李太白吟诗时的潇洒风度,即这一艺术理念的完美诠释。后世诸多中国画家还多运用抽象、夸张等手法,以大量空白背景突出艺术主体形象,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画“以形写神”的审美特征反映出中国传统视觉传达理念中对特定结构组合及其产生的象征性意义的高度重视。基于“画面的意义不是产生于画面本身,而是生成于画面与画面间的关系之中”的认识,3“以形写神”为当代主旋律影片画面建构中的内容组合问题提供了积极启发。首先,主旋律影片的画面内容组合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演进中久已形成的固定化象征性关联。主要包括以“明月”“孤雁”“烛影”对应落寞心境的个人命运类象征性关联,以“清茶”“棋酒”“琴韵”对应高洁风骨的品格修养类象征性关联,以“劳作”“贫病”“死葬”对应悲悯情结的民生思考类象征性关联,以“行军”“战斗”“伤亡”对应豪迈理想的家国情怀类象征性关联。其次,主旋律影片的画面内容组合要充分利用后工业化社会文化生活发展中新出现的时代化象征性关联。主要包括以“现代生活方式”“叛逆着装呈现”对应品位自诩的个性宣泄类象征性关联,以“职场争斗”“佛系养生”对应隐遁愿望的广谱焦虑类象征性关联,以“商业化繁荣”“都市化作息”对应孤独体验的文明反思类象征性关联。这样的画面内容组合能够在确保主旋律影片的画面所指稳定可控的基础上发挥内容的联结制造力,从而强化受众接触画面时获得的矛盾感受。

三、“文人气质”审美特征对主旋律影片画面调性把握的启发

“文人气质”源起于宋代兴起的“文人画”风潮赋予中国画的较新的精神理念和艺术方式。在“文人画”出现之前,绘画艺术理论曾长期偏重于对客体的探讨,而“文人画”则格外注重强调思想感情和主观意念的表达。苏轼用“胸有成竹”理论明确了艺术形象的内心根基,也强调了绘画艺术创作的主观性。他还提出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理论,强调了画与诗的结合,明确了绘画的文学性和书卷气追求。元朝以来,以“文人画”为代表的写意画风日渐兴盛,绘画作品形成艺术氛围能力的高低成为评价作品艺术水平的主要标准。中国传统写意画风格不仅拥有独特的表现方法且艺术理论完备,指明了中国画对整体艺术氛围感的不懈追求,影响并主导画坛数百年之久。“文人气质”主张绘画应充分表现主观和自我,强调艺术的个性化,探索了绘画艺术发展规律。明清时期,石涛反对拟古之风,绘画笔墨超脱了“形”和“法”的局限,在立意、构图、手法上均有独特创新,赋予了笔墨更为强烈的整体性独立和抽象美感。此外,“八大山人”的绘画将传统的“随类赋彩”发展为“以墨为格”,用丰富多彩、淋漓痛快的笔墨传递“心随笔运、取象不惑、削尽冗繁、返璞归真”的境界。清代以来的“扬州八怪”、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画家吸收了前人运用笔墨的精华,将这一艺术理念运用于绘画、书法、篆刻的结合上,开辟了崭新的艺术天地。

中国画“文人气质”的审美特征反映出中国传统视觉传达理念中对整体风格把握及其引发的审美体验的高度重视。基于“思维的规律设计着画面的规律,思想的轨迹引导着画面的走向”4的认识,“文人气质”为当代主旋律影片画面建构中的调性塑造问题提供了积极启发。首先,主旋律影片的画面调性塑造要充分符合中国传统社会中历久弥新的格调标准。主要包括以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为代表的思想观念格调标准,以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等为代表的人文精神格调标准,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忠报国振兴中华、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为代表的道德规范格调标准。其次,主旋律影片的画面调性塑造要充分符合建党百年以来奋斗历程中引领革命事业勇攀高峰的格调标准。主要包括以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吕梁精神等为代表的革命精神格调标准,以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劳模精神、女排精神等为代表的建设精神格调标准,以抗疫精神、探月精神、北斗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为代表的时代精神格调标准。这样的画面调性把握能够在统一主旋律影片的画面艺术感向度基础上扩大调性的情绪感染力,从而助推受众接触画面时获得的感情波澜。

注释:

1.黄英侠:《主旋律影片的突破》,《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2—4.丁海宴、赵莉:《画面的价值和意义——重估影视概念之五》,《现代传播》,2001年第6期。

猜你喜欢

象征性成就中国画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了不起的成就
中国画
跟踪导练(二)
跟踪导练(二)
《远方》中国画
克制
失恋“成就”的CEO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具有“人性”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