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造型转向与人物画中的线描

2021-12-05石自良

国画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线描物象人物画

石自良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线描是传统人物画主要的造型手段,正如张彦远所言“无线者非画也”,其重要性不言自明。有关线描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面对诸多论述,需要厘清一个问题:从绘画史的视角考察线描,在其形式、风格、文化含义和流变的背后,线描发展、演进的内驱力又是什么?

中国画中的线描,也称为“白描”。只以淡墨勾勒轮廓,未施色彩者,谓之白描。1本文拟讨论的线描,仅指对物象轮廓及其内部结构、纹理的描绘,即绘画初期阶段的白描,或作品中的线描部分。人物绘画中的线描造型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明代邹德中将古人对服饰的线描技法总结为“十八描”。2历经长期演变,线描已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线性造型体系。

线描造型依赖于客观物象,对物象的研究和认识是线描造型的基础。石守谦在对“笔描”的研究中,提出了“结构意义”的概念。笔法的“结构意义”,在此系将笔描当成本身未具表达意义的中性技法形式,而当这些中性形式被画家组织构成,或为了再现物象,或为了非纯表象的目的,这些形式便被赋予在此特定目标下的“结构意义”。3这个“特定目标”就是指造型观念,造型观念主导着线描的表现技法及组合形式。“结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厘清线描背后的造型观念,明晰造型转向对线描的影响。

一、造型转向

受到外来文化和艺术形式的影响,本土艺术造型观念和方式往往会发生变化。就造型和线描的关系来看,中国人物绘画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影响较大的造型转向,一次是佛教艺术的传入,另一次是引入西方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

佛教艺术的传入,带来了新的绘画母题、表现形式和造型观念。从敦煌早期的壁画来看,无论母题、风格,还是表现方式,都具有明显的外来艺术形式的影响。从人物形象来看,身体裸露的部分较多,对于人体的描绘成为新的挑战。从人物造型来看,注重人体结构和比例,更加强调立体感。相对于本土传统,这些新的造型因素是人物造型方式的转向。

20世纪初,由于“西学东渐”的影响,一些思想进步人士如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等将中国画的前途寄托于科学主义。陈独秀认为:“画家必须用写实主义,才能够发挥自己的天才,画自己的画,不落古人窠臼。”4其后,徐悲鸿发表了《中国画改良之方法》,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5面对传统绘画的衰败,革新派选择西方写实绘画来改良中国画。写实主义的观念和造型方法被引入了中国画领域并付诸实践,又一次引发了人物画造型观念的转变。

在这两次造型观念的转向中,本土画家以传统的线描方式诠释新的题材,面对新的语境的探索提升了线描的造型能力,丰富了线描的意涵。

二、造型转向对线描的影响

1.线描表现能力的拓展及成熟

佛教艺术对线描的影响,学者们持不同的意见。一些学者认为,北朝时期的线描延续了传统,并没有强调西域传入的佛教艺术及其“凹凸法”造型方式对本土线描的影响。6也有学者指出汉晋至盛唐时期线描造型方式大有不同,从而认为,六朝至唐代时期佛教艺术的影响,促成了传统笔描的成熟。7笔者以为,佛教艺术的传入,不仅带来了母题、形式等方面的变化,还促进了人物造型观念的转向,进而推动了传统线描的嬗变。

从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来看,早期人物画就以线描勾勒为主,辅以设色。人物、龙凤等形象以铁线勾勒,匀称细劲,用笔娴熟。人物面部等细节虽较为粗简,但整体形象把握准确。《人物龙凤图》“全用线条勾勒人物与动物,韶秀清劲,此期线条所表现的骨法用笔,有高度造诣,生动之笔触成为画面主要元素。具见绘画者如何工于控制毛笔,大有后世所称‘高古游丝描’之手法,流露出轻倩雅丽之快感”。8汉代墓室壁画也延续了相同的风格。对比敦煌早期壁画,就会发现外来因素的影响。莫高窟第254窟的壁画,人体比例更趋准确、协调,姿态变化丰富,铁线勾勒更加注重形体结构和体积的变化,造型更具写实性。可见,中国笔描在历经一段长期与外来凹凸风格的共处,终究在能力上有了扩展的现象。9南北朝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知名画家,其中如张僧繇、陆探微、顾恺之等都擅长佛道人物画,其线描各具特色。在理论方面,“以形写神”“六法”等阐述了造型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其中“骨法用笔”包含了对用笔及线描的论述,影响深远。

纵观敦煌北朝至唐代的壁画,线描从稚拙、粗简到流畅、精细,能够清晰地看到线描技法的提升。北魏的线描结合晕染,严谨遒劲,细匀挺拔,隋代线描凝重与飘逸并见,唐代线描造型生动细腻多变,逾越前代。10隋代线描已愈发细致和完整,写形和表现能力大大提高。如莫高窟第276窟的《文殊菩萨》,人物造型优美,动态微妙,线描精细、流畅,人物肌肤、衣饰质感表现充分,艺术水平极高。唐代以来,线描的塑形能力进一步提升,对人物形体结构、表情肌肉、物象肌理的表现更加充分,线描整体呈现出的组合、变化也愈加丰富。如莫高窟第103窟的《维摩诘图》,线描根据人物肌肤、毛发、服饰等的不同,粗细、长短、轻重变化明显,线描的技巧和组合也体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水准。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诠释了“隐几忘言之状”。

从佛教艺术传入以来,传统的线描与外来造型观念融合渗透,历经南北朝的吸收和转化,线描在人物造型、物象刻画等方面越来越“逼真”,写形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隋唐以来,线描集传统、外来之长,逐渐走向了成熟。融合新造型意识后的线描,不仅是传统线描的重生,更是开启了千余年的篇章,成为新的典范。

2.线描语言形态的现代转化

写实主义的造型观念倡导对自然物象的真实描绘和客观再现,徐悲鸿借鉴西方古典写实主义的方法和原则,将解剖学、透视学、明暗法融入中国绘画,客观描绘对象,再现视觉上的真实。在人物画领域,写实主义的技术与方法,诸如解剖、透视、体积、结构、明暗等因素的介入,赋予了线描新的结构意义。素描被美术院校作为中国画造型的基础,这种西方的造型训练方法融入原有的线描造型体系,在冲突和融合中推动了线描写实造型能力的提高。线描撷取了素描中的透视、空间、光线等造型因素,形成了新的形态。

在百余年的改良中,线描形成了“中西调和”模式。一方面,继承了传统文化主体,另一方面积极吸取了西方写实造型的观念和方法。人物画中的线描融合了古今中外,在写实造型的基础上,追求抒情特质、书法韵味及其传统中蕴含的精神因素,打开了新的局面。叶浅予认为线条与描绘对象的关系在于结构、质感和运动。他的线描承继骨法用笔,透视、解剖、结构、体积等因素蕴含其中,人物形象刻画准确,表情肌肉亦有恰当表现。何家英的工笔人物绘画,其线描融汇传统和西方写实绘画二者的长处,人物造型准确,意蕴深远,写形和表意俱佳,开一代风气。

当代工笔画在对物象理性塑造的同时,又具有文化自觉的意味。徐累、张见、杭春晓、徐华翎等画家采用精巧的写实手段,营造出一个个陌生、奇异的世界。为了配合画面表达的需要,线描或隐或现,既有传统深厚的美学积淀,又有当代语境下的思考,表达了极具个性化的精神体验。

20世纪中国画的变革根本上是一种知识方式的变革。在西方现当代绘画的知识系统与中国传统绘画共存、冲突、吸收的态势中,人物画中的线描在追求造型意蕴和写实再现中矛盾前行,由古典向现代形态转化。

三、结语

从绘画史来看,“外来风格所引进的不同结构要求,就使得在其前后看似相同的技法因素表现了不同的结构意义”。11造型的转向是催化剂,它激活了传统线描中的写实因子,同时又提供了方法论及样本。就这两次造型转向而言,无疑为传统线描的拓展和演进提供了内驱力,使得深厚的传统迸发出了顽强的生命力,最终完成了中国画线描语言向现代形态的创造性转化。

猜你喜欢

线描物象人物画
基于线描艺术在儿童创意画中的设计运用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直觉为舵 意象为帆——儿童直觉线描的“意象”表现教学实践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李湘《红楼梦》人物画选
线描画
张翔洲中国人物画
杨文仁人物画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