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如何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2021-12-05陈福龙

国画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心源高峰高原

陈福龙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旅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山水画作为我国传统画科的重要构成,不仅承载着东方文化的内质思想与精神,传承千年而不断凝练的品察方式、表现技法、创作理念、审美价值,对当代文化建设的赓续与变革也起着理论升华和价值导向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融合和审美的多元化表现,当代中国山水画又出现了哪些新面貌?面临着哪些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发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后,新时代的中国山水画艺术该以何种姿态继续发展?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以当代山水画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未来的走向为重点,研究当代山水画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可能性,以期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认识和推动当代山水画创作。

一、理论的提出与山水画的价值属性

习近平2014年10月15日《讲话》中提出了当前文艺界发展要重点关注的五个问题,在阐述第二个问题即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时,提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艺创作存在的一些问题:涉及创作面貌单一化、程式化问题,创作理念固化问题,创作思维保守化问题等。这些问题,导致了中国文艺创作出现了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并且直接影响了中国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的迈进之路。而从“高原”向“高峰”迈进,于文艺工作者而言,就是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就是要突破“高原”所形成的舒适区,自主地为迈向“高峰”而探索、创新。

何谓“高原”与“高峰”?何谓有“高原”缺“高峰”?对二者的理解,不能片面化和单一化,而要将其置于宏观的认知范畴中加以提炼。与“高原”相对的词汇是“平原”,即中国的文艺创作在改革开放以来,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些成绩在到达“高原”以后,在继续向“高峰”攀登的路上,却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自20世纪90年代艺术品市场逐渐形成的作用下,山水画作品呈井喷式产出,专题教学、艺术展览、拍卖市场等环节形成了“有数量缺质量”“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山水画作品为适应市场化变革逐渐形成“机械化生产”和“快餐式消费”的恶性循环。这是中国山水画创作攀登高峰之路的主要困难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中国的文艺创作提出了核心的理论依据和价值引导,也为文艺创作审美规范的建立提出了根本的理论保障。中国山水画作为承载以汉民族为核心的东方传统文化内涵和思想精神的典型造型元素,在中国艺术史的千年发展中,宋有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元有倪瓒、赵孟、吴镇、黄公望、王蒙等艺术“高峰”的出现,是中国山水画的代表性成就,更是中国人精神价值和审美标准的典型图像呈现。山水画的传统遗产对于今天来讲,最大的价值在于是否为当代的创作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走向起到承上启下的坐标参考,既可以由此上溯中国山水画“高峰”所具有的理念、审美和技法,也应当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出的对当前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期许。这是中国山水画不同于西方艺术形式所特有的价值体现,是中国山水画中所承载的独属于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属性的必然体现。

二、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的表现

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千余年的发展中,建立起了完整的程式化语言表现、画论体系和审美意境表达,不但是中国传统文人澄怀观道、坐以卧游、避世内省的重要途径,更因其承载着“含道映物”“神属冥茫”等价值观而具有了表现中国艺术精神和审美理想的作用。加之山水本身所具有的生生不息、亘古不变的特质,使得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着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在新时代背景下,在承续了千余年山水画技法、理论、程式的基础上,山水画的发展现状是什么样的?宏观上看,山水画的诸多表现形式、价值理念、技法材料均被历代“高峰”普遍实验、表现过了,当代中国山水画出现的比较典型的两个问题,一为如何突破传统程式的固化问题,二是写生与心源的转换问题。

就画面语言的程式化问题而言,这是目前山水画创作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虽有客观物象的恒定性为依托,但山水画创作从构图到技法、从笔墨到色彩,这些基本绘画构成语言在历经千余年的发展中形成的固化面貌,仍然为绝大部分山水画艺术家延续使用而缺乏摆脱惰性、与日新月异的时代创新同步进取的意识,坐享经济发展红利。山水画技法语言的程式化问题凸显,也是目前山水画创作中的审美标准单一化的始作俑者——《讲话》中提出的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问题的直接图像显现,也是艺术“高峰”付之阙如的根源。

突破传统山水画程式语言不是打碎旧世界,而是需要“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艺术家势必面对写生与心源的转换问题,这也是自古至今山水画家一直需要面对的创作前的核心问题,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到现代美术教育中科学写生体系的引入,山水画对景写生的强调和重视、对心源转换的表现和追求,决定了山水画的创作是一个追求由再现到表现的艺术历程。此过程因西方美术教育体制的引进,一定程度上隔断了传统“目识心记”“会意象形”“随类赋彩”滋养下的写生命脉——表现主体是为创作主体服务的。在这样的理论认知下可以看出,目前山水画创作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是过于追求写生而忽略了写生与心源的转换,使得山水画作品的审美面貌愈发照相化、客观化,如果不从艺术家的综合文化学养上下功夫,单纯比拼造型准确、透视合理、逆光向光等西方写生技巧,这无疑是山水画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中的另一歧途。

三、精神的承载与未来的走向

清代石涛提出的“笔墨当随时代”山水画创作理念,为石涛的山水画个性化表达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撑,且为石涛之后的山水画创作者奉为圭臬,这当为“最大毅力打进去”的精神指导。黄宾虹画语录中“天地之阴阳刚柔,生长万物,均有不齐,常待人力补充之”是其山水画创作的个性化表现的源点,从中可察黄宾虹从目识心记式的写生到师古不泥的创作过程中的诸般消息。

从上述当代山水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基本形成对山水画未来发展走向的一个宏观认知:当代山水画创作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单纯摹古、写生不是“高峰”之途;既要从传统中吸收精华,又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吸收外来艺术表现语言、理念,锐意形成合乎时代召唤的个性化语言与境界表达,将是“高原”通往“高峰”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心源高峰高原
病毒病将迎“小高峰”全方位布控巧应对
《圣山系-心源》
石庆云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努力攀登文艺高峰
对历史文化、自然风景的感悟
艺术意境中生命哲学的静照及其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