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著名书论家赵壹与《非草书》

2021-12-05杨晓军

国画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士人草书

杨晓军

赵壹是汉代著名的辞赋家。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后汉书》等史籍或书学论著。迄今为止,关于其生平著述、籍贯故里、《非草书》与历史影响等问题,赵逵夫、薛龙春、江波、倪旭前等先生已经有过比较深入的研究。1根据史料记载,赵壹本人也精于草书,陶宗仪《书史会要》言他曾“作草书”,与当时河陇地区的草书名家多有交善。按《后汉书》本传记载,赵壹曾拜谒弘农太守皇甫规,而皇甫规之妻马氏为当时才女,也是著名的草书家。2本文拟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赵壹《非草书》的文本结构、政治用意、书学思想以及对草书发展的影响等问题略述己见,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赵壹生卒年、籍贯及《非草书》的时代背景

(一)生卒年与籍贯

赵壹,字元叔(淑),3约生于汉顺帝永和(136—141)前后,卒于建安(196—219)左右。4范晔《后汉书·赵壹传》载,赵壹“体貌魁梧,身长九尺,美须豪眉,望之甚伟”。关于赵壹的籍贯,范晔《后汉书》本传作“汉阳西县人”(今天水市西南)。“汉阳”,即西汉水以北。据《后汉书·段传》:建宁二年,段“遣千人于西县结木为栅,广二十步,长四十里”,以遮汉阳散羌。按李贤注所云:“西县属于天水郡,故城在今秦州上县西南也。”上县即今天水市。东汉汉阳西县在今天水市西南,当西和、礼县以北。5

根据史籍载述,赵壹其人“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乃作《解摈》。后屡抵罪,几至死,友人救得免”。汉灵帝光和元年(178),为上计吏入京。司徒袁逢主受计事,计吏数百人皆拜伏庭中,莫敢仰视,壹独长揖。逢望而异之,亲执其手,延置上坐。经袁逢和河南尹羊陟称荐,名动京师。后西归,公府十次征辟皆不就,终于家。著有赋、颂、箴、诔、书、论及杂文十六篇,《非草书》为赵壹所作杂文,收于唐张彦远所辑《法书要录》卷一,列首篇。

(二)《非草书》的时代背景

“草书”作为中国书法中极具抒情性的一种书体,“萌芽于西汉,兴起于东汉,最终在魏晋完成了从章草体到今草体的演变,直接参与了两汉魏晋时期中国书法艺术地位的确立”。6《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载:“睦……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及寝病,帝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7这是关于东汉早期关于草书书写的记载。可以看出,草书这一书体已经进入社会上层士人的日常书写中,应用已十分娴熟,这一点可以从出土简牍得到印证。

东汉后期,在士大夫集团与外戚、宦官势力的激烈斗争中,士人的群体自觉与个体自觉意识随之日趋明确,儒学的衰微与学术新潮的出现成了历史必然。8政局的动荡和学术思潮的转变,对汉末世家大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连僻处西北的河陇著姓也不例外。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敦煌张氏。“张芝、张昶并善草书,不仅是汉末士人个体意识觉醒的典型体现,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书法的艺术化进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9自此,草书艺术的发展进入一个高潮。这种高潮突出地表现在东汉中后期以张芝、张昶为代表的敦煌地区。赵壹《非草书》就详细记录了当时河陇地区人们对于张芝草书的狂热追逐与竞相模仿。

赵壹在《非草书》中写道:

余郡士有梁孔达、姜孟颖者,皆当世之彦哲也,然慕张生之草书过于希孔、颜焉。孔达写书以示孟颖,皆口诵其文,手楷其篇,无怠倦焉。于是后学之徒竞慕二贤,守令作篇,人撰一卷,以为秘玩。……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鳃出血,犹不休辍。10

可以看出,在汉桓帝、灵帝时期,河陇地区的士人对于草书的狂热追逐已成为引人注目的时代现象。草书这一书体已经完全进入社会上层士人的日常书写中,在当时影响甚广。赵壹本人身处其地,所举书家梁孔达(宣)、姜孟颖(诩)皆同郡人,描述情形虽有文学性夸张,但事实还是可信的。可以看出,赵壹作为正统文人的代表,其对汉末士人阶层弃置经学而热衷艺术的做法并不赞同。他站在儒家立场来评价当时以西州为核心兴起的草书热潮,于是写下了这篇书法批评文章《非草书》,即在平息弥漫整个士人阶层的草书热情,使文人学士重新皈依经学。

二、《非草书》文本结构、内容与政治用意

关于《非草书》的文本结构,在现今常见的张彦远《法书要录》点校本11当中,《非草书》全文仍因其旧不做段落上的重新划分。而已划分段落的《非草书》今刊整理本主要有: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著的《历代书法论文选》(分三段),洪丕谟点校的《法书要录》(分四段),潘运告编著的《汉魏六朝书画论》(分四段)等。我们若据此考察赵壹《非草书》的文本结构,可概括为引言、本论和总结三部分。首先,赵壹在引文部分陈述了具体的人、事、物,进而言明自己对这一“草书热”的担忧,“惧其背经而趋俗,此非所以弘道兴世也”,最后陈述其下文“故为说草书本末”的用意在于“以慰罗(叔景)、赵(元嗣)、息梁、姜(孟颖)焉”。其次,本论部分赵壹从陈述具体的书法人物开始,并给出评价,对其人其书(草书)详尽论述。最后,赵壹对前文论述做了总结,言明论观并加以引申,最后以“穷可以守身遗名,达可以尊主致平,以兹命世,永鉴后生,不以渊乎”结尾。

从以上文本结构来看,赵壹《非草书》除首、尾两大段末尾处对下文或全文有一句总括外,三部分内容之间又存在着各自的前后联系。全文以“道”为关键点,以“人”之“学”为关切面,以“草书”为贯穿线,主要围绕“人”之“学”与“草书”展开,且重在“学”,12其意在强调“学”与“道”的辩证关系。

从文本内容来看,《非草书》全文出现“非”字共六次,集中出现在文章前部分,即“非所以弘道兴世也,非天象所垂,非河洛所吐,非圣人所造,非圣人之业也,非常仪也”。从词性来看,这里的六处“非”字皆作副词用,相当于“不是”,而非“讥贬”“抨击”“非难”“反对”之意。除开篇第一处“此非所以弘道兴世也”外,其余五处都直接言及“草书”,但并非对草书的抨击和否定,而是论“草书之兴”的史实。

总的来说,赵壹《非草书》从表面来看无疑是一篇书法批评文章,但我们从对赵壹所处时代背景和文本结构、内容的考察来看,赵壹撰写《非草书》的真正意图更多在于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其意在维护传统经学的统治地位,而非纯粹的文艺批评。具体而言,赵壹的政治用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草书热”的背后折射出东汉后期传统经学的衰微,受“先秦诸子文艺观”的影响,赵壹作《非草书》旨在倡导士人回归正统经学(认为经学才是学者之根本和正业)。

二是赵壹从儒家“为邦”理念出发,直刺时弊,着眼于“书之为用”和“崇古反今”,提出书写要以“仓颉”“史籀”这些在当时被视为正统的古文字为师法对象,同时规劝整日执迷于今草艺术的士人,将精力转移到学习圣人的经典上来,以“弘道兴世”,匡扶天下。13

三是赵壹认为每个人的气质、个性、才能、学问皆有不同,如果忽略了这方面的条件和修养,光单纯地勤学苦练,是不可能达到杜操、崔瑗、张芝这些大家的境界的。赵壹指出一个人要在艺术上有所造诣是需要具备多方面条件的,他特别强调了天资与学问的重要性。

因此,在《非草书》中,赵壹并没有否定草书的艺术价值,而是借助当时西州地区这一“草书热潮”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体现了他强烈的现实关怀和道德意识。

三、赵壹的书学思想及《非草书》对草书发展的影响

如前文所述,赵壹《非草书》并非否定草书的艺术价值,而是针对当时很多人狂热地学习草书感到担忧。因此奉劝士人不要迷恋草书,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社会所需要的事业中去。基于此,赵壹陈述了三个主要理由:

一是赵壹认为,草书本来并非象形文字,不是圣人所造,而是大概起于秦末刑狱繁多、攻战并作之时,为趋急速,“务取易为易知,非常仪也”。14而当今学草书者,不思简易之旨,失去了草书的本旨。他说:“夫草书之兴也,其于近古乎?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但贵删难省烦,损复为单,务取易为易知,非常仪也。故其赞曰:‘临事从宜’。”15

二是赵壹认为,草书水平的高低与人的天生才能有关系,与人的学养有关系。云:“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可为强哉?若人颜有美恶,岂可学以相若耶?昔西施心疹,捧胸而颦,众愚效之,只增其丑;赵女善舞,行步媚蛊,学者弗获,失节匍匐。夫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游手于斯,后世慕焉。”16

三是赵壹承认草书是一种艺术,但同时他又指出:“草书之人,盖伎艺之细者耳。”为什么这样说,他列举了数条理由:“乡邑不以此教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徒善字既不达于政,而拙草无损于治。推斯言之,岂不细哉?”17

总之,赵壹根据汉代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说明掌握和擅长草书这一书体并不在《尉律》选拔文吏的条件之内,也不能据此讲解经艺,更与征辟贤良文学孝廉茂才和升迁考绩能书会计等无关。好坏于政治无所损益,不要因此而志小忽大。主张将精力神思用于“兴至德之和睦,弘大伦之玄清”。这样,“穷可以守身遗名,达可以尊主致平”。18

总体来讲,赵壹的《非草书》是一篇存世完整的较早的论述书法的文章,全文结构严密,所论透辟。正如刘涛先生所言:“儒学自汉武帝强行树立的尊严,因其‘僵化’面临‘解构’,凝聚力已经今非昔比;仕晋之途为名门大族把持,莘莘学子入仕之门逼仄,这是当时的读书人学习草书以求扬名的内在动机。”19赵壹从儒家立场的角度来看待新兴的草书艺术以及当时西州以“草圣张芝”为代表的这场草书热潮,归根结底还是坚持文字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的观点。赵壹在《非草书》批评西州书家也主要是出于这样的伦理目的。虽然《非草书》在唐代就受到张怀这样的大理论家的反对和不理解,20但赵壹不少理论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开启了书法思考的很多议题。

注释:

1.赵逵夫《赵壹生平著作考》,《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第124-129页;赵逵夫《赵壹生平著作考》,《文学遗产》2003年第1期;赵逵夫《赵壹生平补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1-7页;薛龙春《论“匆匆不暇草书”—兼及〈非草书〉的可靠性》,《东南文化》2002年第7期,第78页;江波《赵壹生卒年考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年第4期,第57-62页;江波《赵壹研究——〈非草书〉质疑说何以不能成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年03期,第114-119页;倪旭前《为何赵壹之后不再“非草书”》,《美术观察》2014年第3期,第105-110页。

2.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3.“赵壹”,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太平御览》卷七 四作“赵一”,“一”“壹”通用。华峤《后汉书》作“元淑”。赵逵夫先生对此有详细论述,详见《赵壹生平著作考》一文,《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4.详见赵逵夫《赵壹生平补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5.赵逵夫《赵壹生平著作考》,《文学遗产》2003年第1期。

6.姚灵《东汉中后期草书艺术的地位》,《中国文化研究》2014年秋之卷,第139页。

7.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57页。

8.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1-342页。

9.丁宏武《从大漠敦煌到弘农华阴——汉末敦煌张氏的迁徙及其家风家学的演变》,《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10.张彦远著,范祥雍点校,启功、黄苗子参校《法术要录》卷一,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2-4页。

11.如范祥雍点校本,以及中国书画全书编纂委员会编校本(《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和刘石点校本(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2.孙少博《〈非草书〉本意并非“专抨击草书”》,《北方美术》2015年第11期。

13.倪旭前《为何赵壹之后不再“非草书”》,《美术观察》2014年第3期。

14-17.赵壹《非草书》,见张彦远《法书要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2页。

18.赵壹《非草书》,见张彦远《法书要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4页。

19.刘涛《书法丛谈》,中华书局1999年版。

猜你喜欢

士人草书
录清·孙枝芳诗(草书)
自作诗(草书)
《阳泉 草书赋》
李白诗《山中问答》(草书)
文献视域中的中国古代“行乐”观念及园林行乐生活
录明?杨士奇诗(草书)
书法欣赏(草书)
《续夷坚志》对《夷坚志》在内容上的继承
地域学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竹林七贤和荣启期”壁画资料追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