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十景图》与清初福建画坛研究
2021-12-05陈端
陈端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现藏于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的《闽中十景图》是一套清代山水册页。通过对画作题款文字的辨识,可知这套画作是由四位画家分别绘制并集结成册。通过画面题款书法的辨识,四位绘制者分别是清初福建画家孙亿、梁亨、陈勉、何泓()。十幅山水格调秀逸雅致,意趣盎然。整套册页存世状况较好,画作绢本设色,卷首附有一篇序文,每幅画作都有一篇对应的题跋,书画合璧,相映成趣。
这套以“闽中”为主题的山水册页有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是一组较为典型的胜景山水绘画。1尤为珍贵的是,画作上同时代士人所题写的序文及画跋,翔实记载了画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为后世解读画作的主题及意涵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同时,经由对画作的研究解读,我们得以重新认识这几位福建职业画家的绘画风格、生平活动,并进一步探讨这一群体在清初闽地画坛格局中的特殊地位,借此评估他们在美术史中的意义和影响。
一、《闽中十景图》画家群体及其绘画
根据画作上同时代文人题跋来推算,这套画作出现并流转于清初康熙年间,应绘制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2在古代史料文献中,孙亿、梁亨、陈勉、何这几位清初福建职业画家的生平传略不过寥寥数语,清代黄锡蕃《闽中书画录》载:“陈勉,工山水人物。梁亨,字迪叔,工山水人物。孙亿,字维镛,号于山,工花鸟草虫,兼善山水人物。何,字郢生,福清人,工山水,兼能写照。”3根据其中文献信息,孙亿是“姑苏长洲(今苏州)人士,后流寓福州”,4曾师承于闽县画家谢天游。而其他三位画家中,梁亨籍贯不详,陈勉、何都是福州府本地画家。5四位画家都是活跃于清初康熙年间,并在福州地区鬻画为生的民间职业画家。
在这四位画家中,孙亿是存世作品数量较多,且类型丰富的一位。从目前存世作品来看,其山水有意笔和青绿两类。写意山水中,典型如《闽中十景图》中的《武夷曲水》和《狮子晴岚》两幅,以湿润水墨为主,并施加淡彩,淡墨细笔皴法与浓重点苔结合,呈现出典雅、静穆而古拙的气息。而他的青绿山水作品设色富丽而不失清新,深受明代画家文征明、仇英的影响。同时,具有装饰意味的风格也延续到了孙亿的花鸟画创作中。与他具有明代吴门风格特征的文人山水相较,孙亿的花鸟画更具有院体倾向,设色艳丽缤纷,显示出师法明代院体画家吕纪的痕迹。孙亿存世的人物画作数量较少,其人物形象、笔法受晚明画家陈洪绶的影响较多,其代表作有现藏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的《三顾一遇》。6
画家梁亨在《闽中十景》组画中绘制了《石鼓流泉》《木兰积翠》和《天宝秋华》三幅作品。与孙亿缓和平稳的用笔方式相比,梁亨的特点是用笔速度更快,行笔爽利痛快,线条充满力量感和节奏感,呈现出苍润互见、浑厚灵巧并存的微妙肌理效果。画中山石的轮廓用线雄健有力,画法苍茫浑朴,展现出他对皴法用笔传统的理解与运用。梁亨的存世画作较少,除了《闽中十景图》中的三幅作品之外,还有一幅山水画作《深山访友图》。7梁亨主要师法王蒙、沈周、董其昌等画家,笔法粗阔老辣,沉着痛快,笔法雄健中不失灵动洒脱。
陈勉在组画中绘制了《鹿耳平波》《洛阳春色》《剑浦环峰》,这组胜景画是目前所知陈勉仅存的三幅作品,很好地展现了他清逸秀丽、风骨奇峭的绘画特点。陈勉的画作具有院体文人绘画鲜明的特征,尤其是体现出对于唐寅山水画风的师法与借鉴。他善于使用小斧劈皴及钉头皴的笔法来表现山石结构肌理,在刚劲有力的笔法之中注入温文尔雅的文人气息,这使他的山水在严谨整饬中透露出隽永柔和的文人韵味。三幅作品都采用全景式的构图方式,格局宏大,画面显得饱满而充实,意境深远广阔。
四位画家中,孙亿有着学习明代画家吕纪、文征明、仇英的痕迹,梁亨的画法受到沈周的影响,陈勉借鉴唐寅的文人院体画风,何的绘画则留下元明时期文人绘画的复杂印记。由此可见,四位画家所分别学习借鉴的,都是明清之际在江南地区广受追捧的绘画大家,通过吸收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的画风。
二、《闽中十景图》:清初福建职业艺术的典型案例
《闽中十景图》的存世,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清初福建地区艺术创作的生动案例。孙亿等人在《闽中十景图》这个创作案例中,是以一个带有商业合作性质的职业群体形象出现的,显然当时的画家在个体和团体之间不断切换的模式是灵活而具有弹性的,给后世展现了一种承袭自明代吴门时期艺术家的职业化合作模式:根据雇主的需求以群体合作的形式来完成订件。根据嘱画人的请托,这四位职业画家将各自画作汇集在一起,取名为《闽中十景图》。以“一人一品”的组合模拟出风格情境,指向了世人所倾慕推崇的文人画家组合(如明四家),这种形式带有强烈的文化仪式感和致敬意味,显然是当时一种社会流行的风尚。而作为共同生活在福州的民间画家,直接而有效的策略是模仿市场上流行的前贤画家的画风、技法作为“模板”,以迎合市场对于经典画风的喜好与追逐,从而增加作品销量,有效获得经济收益。
乔迅认为:清初艺术家的职业化体现在“或则在主题的层次,或则在形式和材质的层面上,都各自调整以适应市场推崇展示的需要”。8从《闽中十景图》及这几位画家的传世作品来看,他们的绘画大体也是承袭自明代中期以后吴门画派的风格。从其中四位作者的画作来看,有着各自不同的师法与追求,因此在面貌上也存在差异性。他们在师法上各具特点,这种自觉化的风格选择,避免了画风的重叠及商业市场上的相互竞争,更有利于画家寻找到自己画作的受众群体,并在接受类似《闽中十景图》这样的订单时可以参与合作。通过这几位画家的画风,也能够一窥清初闽地职业绘画发展的概况。
“职业化的结果带给艺术家特定的社会身份,也促进行业发展的规模化与技艺手段的风格化。”9清代福建商品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进程,使其发展规模远胜于明末。10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扩展,民间对于绘画作品的需求迅速增长,绘画与社会实用性结合得更为紧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民间职业艺术家的出现。《闽中十景图》的存世,展示了清初福建地区职业画家群体的另一特点,即为了应对社会市场对绘画艺术品的多样性需求,要做到“精于技艺、全面发展”。以孙亿为例,他是一位画艺精湛而娴熟的职业画家,工写皆能,花鸟、山水、人物无不擅长,既能绘制传统谐俗人物画题材和富贵的工笔花鸟题材以迎合市民阶层,也可以根据文人阶层的要求,创作士人官员赠礼主题的风雅画作。《闽中十景图》是一个极为真实的清初艺术创作案例,对孙亿等艺术家的研究,展示了在明清之际闽中地区相对较为严峻的社会环境中,职业艺术家的商业生存模式、创作状况及其画风特点,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对绘画题材的审美、需求状况。
三、《闽中十景图》画家群体之于清代福建画坛的意义
闽地自古以来优秀职业画家辈出,清代初期的福建画坛则延续了这一传统,职业艺术家层出不穷,成为清初福建画坛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活跃于福州地区的孙亿、梁亨、何、陈勉等人则是闽中职业画家中的佼佼者。这些职业艺术家以其艺术活动和生平交游,推动着闽地绘画的发展,是相对沉寂的清初福建画坛的一个亮点。
明清时期,福建地区的绘画发展格局和趋势体现出了江浙等文化核心区域对它的影响、冲击和渗透。清初,福州地区人文荟萃,除了本地的文人士大夫家族,还有一些外来游宦和寓居福州的文人艺术家云集此地,因此福州地区士人的文化艺术活动相对较为活跃、繁荣,保持着与中心文化的同质性,对于正统绘画风尚和流派的吸纳和延续形成了清初闽中地域画风的特点。从孙亿及其同时代的闽地画家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一种传统中正、调适温和,但较少创新意识与个性抒发的地域性画风。
在《闽中十景图》的四位作者中,孙亿自姑苏长洲地区(现今苏州)流寓至福州定居,有着取法明代吴门后期及浙派院体的痕迹,然而史料中也有他师从闽人谢天游的记载,这从他的作品题材和画风的驳杂多变也能看出来。何也曾有过游历江南并观摩学习宋元名家画迹的经历,11因其笔墨高古能得宋元正统精神而被后人认为闽人“是非奉闽派为圭臬”的典型。这些职业艺术家们的生平活动和绘画作品,显现了他们是如何消化、吸收江浙地域的正统绘画观念、技艺,并将其带到闽地的——为本土绘画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其流动迁徙与艺术活动本身也成为区域间文化传播与渗透的重要路径。相比17世纪下半叶以后的闽西职业画家群,孙亿等人流动往来于文化区域之间的生平活动,可以视作根植本土传统的闽地绘画,在与外来文化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融入中国绘画主流的早期过程。
实际上,在相对沉寂的清初福建画坛,除了主流视野中的士族文人阶层群体外,职业画家也是地域绘画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孙亿、梁亨、何、陈勉则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他们多活跃于民间,对于清代福建绘画的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福建地域绘画往往是以家族、同乡、师生之间传承相袭,由此形成流派。职业画家群体中,这种脉络更为清晰,往往是以老师带徒弟的模式传递衣钵。以孙亿为例,他的老师谢天游、弟子陈勉,及其后的侯远、洪基、何的弟子郭纲等人,基于师承关系形成职业群体。文献显示,谢天游、孙亿、梁亨等人还曾在福州地区长期教授绘画,为闽地画坛培养艺术人才。同时期,闽西、莆田、闽南等地域的职业绘画也相对活跃。清初至中期的几代闽地职业画人,薪火不断,传承有序,构建了一个脉络清晰的群体网络,延续着福建地区自古以来的职业艺术传统,在清代福建绘画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启传递的重要作用。
在闽地职业传统积淀的基础上,“闽西三杰”在清代中期崛起,他们“秉承福建绘画在技艺上的传统优势,由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鼎立革新,逐渐形成了更具地域个性的画风”,12使得闽地绘画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其次,画家孙亿等人在美术史上的重要价值,还体现在与古琉球绘画的深厚渊源上。17世纪后期以来,中国文化在琉球统治阶层和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历史上琉球频繁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学习,其中宫廷画家数次“以官派或个人身份前往中国学习、游历,也显示中国绘画是琉球画家的重要学习对象”。13而对于福州画家孙亿画风的沿袭,则被视作是琉球画派与中国绘画关联性的依据,也成为古代东亚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例证之一。
史料记载,包括谢天游、孙亿、梁亨在内的数位福州职业画家曾长期受聘于福州的琉球会馆担任教席,教授琉球的留学生学习绘画。141683年,琉球王府派遣琥自谦和秉信到福州拜谢天游、孙亿为师学习绘画长达五年之久,二人回琉球后成为琉球著名画师,并开创了琉球画派。琥自谦的弟子琉球人吴师虔又奉王府命令至福州留学四年,跟随孙亿等人学画,回国后吴师虔成为琉球王府的画师。而吴师虔的弟子殷元良,也曾随使团赴中国,自福州到北京。而后,他的弟子吴著温也以个人身份赴北京学习。可以说琉球画派的几位重要画师都与孙亿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当时福建与琉球地区之间的密切交流,闽地画风对琉球地区的文化艺术发展形成了重要的影响。现今,琉球地区仍留存有大量福建画家的绘画,其中便包括了谢天游、孙亿、何等人的作品。尤其是孙亿,他被琉球视为当时福州最杰出的画家之一,作品得到很高的评价,并以各种渠道流入琉球及日本,15以至于目前留存在日本当地的孙亿作品数量远多于中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工笔花鸟画作,可见其花鸟画风极受世人珍爱。孙亿工笔花鸟画深受明代吕纪院体画的影响,其特征是平面图案化的物象,概念化的拼贴图式,设色精美、华丽,而富有装饰性的美感。从其弟子吴师虔及再传弟子殷元良的传世画作中,也能够看到对这种绘画风格的忠实传承。从传世的琉球地区绘画来看,至殷元良时,孙亿的花鸟风格已然广泛流行于琉球,而这种花鸟画风对于后世日本、琉球地区绘画的影响深远。可以说,孙亿等福州职业艺术家在中琉文化艺术的传播和互动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及其意义,在目前国内史学界内是长期被忽视的,对这一群体的研究与评价也还是远远不够的。
小结:
《闽中十景图》是清初时期福建地域绘画发展的重要作品,它的存世为我们研究孙亿、梁亨、陈勉、何这一地方职业画家群体提供了宝贵的素材。通过对《闽中十景图》画作及四位画家生平信息、存世作品的进一步研究,我们能够探讨清初福建职业画家的生存状况、艺术风格、职业模式,从中发现他们在地域美术史研究中的特殊价值和意义。
注释:
1.按照胜景画的赠礼功能类型来划分,《闽中十景图》属于赠别类绘画,体现了胜景图作为功能图画的特殊性——往往兼具写实性的景点描绘和象征性寓意。画作符合“具有一定地质特征依据而不是纯粹的主观想象或虚构出来”的实景画特征。高居翰研究认为:这一类作品“专为特殊目的或特殊场合而作,并描述特定题材以满足该目的或场合的需要”,常被“作为礼物馈赠给即将赴任、返乡,或离任者的送别图”,因此不单只是一件“有价值的艺术品,而且还是士人之间友情和交往的纪念物,是一种社会化的商务物品”。高居翰《中国绘画中画家与赞助人交易的各种类型》,收录于美国李铸晋编,《中国画家与赞助人——中国绘画中的社会及经济因素》,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第10页。
2.根据《石鼓流泉》画作上题跋:“……禹畴赴丁丑南宫之试,见莪山无以为质,丐闽之工画者绘《闽中十景图》以进……”
3.四人的生平传略出自清代黄锡蕃所著《闽中书画录》,其中何传略载于“卷十二”,其他三人传略载于“附录 闽中书画姓氏”,收录于清·黄锡蕃《闽中书画录》,卢辅圣编《中国书画全书 18》,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版,第299、319页。
4.清·彭蕴璨《历代画史画传》,《耕砚田斋笔记》卷十六,清道光五年吴门尚志堂彭氏刻本。
5.根据梁桂元研究,“清代福州画坛,包括清初福州府所属的福州方言区,即:闽县、侯官、长乐、连江、罗源、福清、永福(永泰)、闽清、古田、屏南(原属古田,雍正十二年与古田分治)等十邑的画家群”,收录于梁桂元《闽画史稿》,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页。
6.清·孙亿《三顾一遇》,1712年,纸本设色,71cm×127.7cm,现藏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
7.清·梁亨《深山访友图》,纸本设色,96cm×55cm,创作时间不详,私人藏。
8.[美]乔迅《石涛:清初中国的绘画与现代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97页。
9.郑工《文化的界限:福建民俗与福建美术研究》,海峡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页。
10.徐晓望编《福建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2页。
12.罗礼平《文化地理变迁与清初汀州绘画发展》,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7月,第17卷第3期。
13.黄立芸《琉球画家殷元良(座间味庸昌,1718—1767)的中国绘画学习》,《艺术学研究》2015年6月,第1-36页.
14.《球阳》,球阳研究会,角川书店,昭和五十七年,第592、280页。
15.对于福建职业画家谢天游、孙亿等人的作品流入琉球的渠道方式,史学界的研究看法不同。如学者谢必震认为琉球现存的孙亿画作主要是他赠送给琉球留学生的。而学者赖正维通过对史料中康熙时期册封使团官员携带的书画礼物清单的研究,指出册封使团的携带赠礼也是孙亿作品流往琉球的渠道之一。但随着近年孙亿等闽籍画家的画作在琉球地区不断被发现,佐证了商业销售应当也是数量众多的孙亿画作流入琉球的重要渠道。参见谢必震、胡新著《中琉关系史料与研究》,海洋出版社2011年版,页96;赖正维著《清代中琉关系研究》,海洋出版社2011年版,第1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