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法造境”三十年回眸
2021-12-05钟章法
钟章法
发明创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经途径,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造力的民族。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画,正是因一代代具有创造精神的中国画画家的不断创新创造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任何伟大的历史创造都不能替代新的时代创造。赓续优秀传统,推动创新发展,是每一个富有使命感的中国画画家终生奋斗的目标。
判断一个时代的绘画有没有创新发展,就要看作品的题材内容、表现空间有无拓展,艺术形式、笔墨语言有无新的创造,内涵意境、精神境界有无提升。归根到底是看画家的艺术思想与创作成果有没有形成独特的艺术思想体系。
我是一名极其普通但又立足创新、坚持创新的中国画画家。“云法造境”是我从事艺术几十年来一直坚持探索、研究、实践的创作新理念、新方式。它的出现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我为了艺术创新,从1991年到2000年立足黄山之巅的西海北海,历时九个春秋,云里来,雾里去,长年与云山为伴,深入大自然观察体悟,并经反复思考、实践,最终走出的一条与传统山水画创作模式不一样的创新之路。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探索到如今,“云法造境”创造之路已整整走过了三十年。我也从青壮年走向老年,从黑发变成白发。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日间挥写夜间思,一手拿毛笔,一手拿钢笔,画了写,写了画,苦苦地求索与劳作,把人生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其中。这到底是为了什么?画出了什么?有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年过古稀,留下的岁月已不多,到了应该回过头去梳理、总结、思考、反省的时候了。最关键的是想清点一下自己这几十年来为了中国画的创新发展做了哪些事,有没有可供大家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一、为自己设计一条“云法造境”的创作道路
中国绘画特别是传统山水画,历经千百年来一代代画家的不断创造提高,已经达到了非常精深的高度。人们想在它原有的基础上增添点什么,已经十分的困难。但我认为,任何精深的事物都存在再创造再发展的空间,山水画也同样。造成山水画创新难、发展难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艺术思想打不开,没能树立起正确的艺术创新观,没能找到创新的突破口和创造道路。不少画家秉承的是在前人创造的固定模式上进行大同小异的翻新式创作。不能突破传统创作模式,就难以构建与前人不一样的创作理念、方式方法,更难以开拓新的题材内容、新的笔墨语言,尤其是新的人文精神境界。由于多数画家的艺术思想都被前人创造出来的传统模式高度同化了,久而久之就造成独思独行、独立独创的画家少之又少,既有独立艺术思想又有独创性作品支撑的画家更是凤毛麟角。因而出现大批群体思想、群体情感、群体笔墨、群体意境的大同小异、千篇一律的作品也就不足为奇了。没有独立的艺术思想,没有独特的创作道路,没有独有的创作方式,哪能创作出与前人不同、与今人也不同的艺术作品?中国画哪能有大的创新发展?
“云法造境”这个词在《辞海》里从来没有出现过,它是我为了中国画创新的称谓需要而提出来的。“云法造境”艺术思想和创作方式,是我为了寻找中国画创新的突破口,立足黄山之巅的西海、北海九个春秋,重新回到大自然、人生、艺术创造的源头,吸收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山水画的精华,经历反复思考、研究、创作的过程中形成的。“云法造境”走的是另辟蹊径,别开生面,在前人忽视或没有探索、研究、创作到位的问题上做文章的创新道路。“云法造境”简而言之是以大自然中虚无缥缈、千变万化、看得见而摸不着、难于表现的云彩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元素,一改前人在画面上留出空白让人去想象云气的存在,或画山为主、画云为辅的处理模式,通过艺术审美将本无生命的物体,提升为有人情味、有精神内涵的情感意象,创作出有新的题材内容、新的精神意境的艺术作品。“云法造境”从将云彩提升为艺术创作的主要元素入手,实现了由单一的自然物到人生、大自然的融通合一,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由实践到理论的系统性创造,走出了与传统模式拉开较大距离的一条创新之路。
创立“云法造境”艺术思想、创作方式的目的,也就是以“云法造境”的创新思维,去剖析、破解阻碍山水画创新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并以毕生的精力走自己为自己设计的与传统山水画模式有所不同的创造之路,为中国画的时代创新摸索出一条可供借鉴的切实可行的道路。
可以说,没有“云法造境”艺术思想、创作方式的创立,就难于厘清创新道路上存在的问题,也难能开拓出新的表现领域、新的人文精神境界,也就不可能创作出有个人独特面貌的两大系列艺术作品。
二、云海山水画的艺术特质
云海山水画是在传统山水画形式基础上,通过独特的创造而分离出来的一种绘画形式。云海山水画与传统山水画的区别在于,传统山水画着重表现的是大自然的崇山峻岭、江河湖泊、屋宇庙廊、树木人物等景物,对大自然云彩,多以留出空白让人去想象,或作为山水的辅助宾体来建构画面。而云海山水画却相反,它以云彩的运动变化形态和吞吐天地间变幻莫测的神韵,作为构成画面的主体和主旋律,将山脉、江河、树木、屋宇、人物等,作为陪衬或辅助的宾体,并使两者有机协调融合于画面整体之中。云海山水画不仅着重表现大自然神奇造化中丰富多彩的云彩运动神韵,而且以云彩为中介,上连天下连地,展现了大自然宏观整体的美感,达到了“云与山共舞,山与海同韵”的艺术效果。云海山水画不光是在表现形式上与传统山水画拉开了距离,而且在题材内容的开拓、笔墨语言的提炼、人文意境的营造上,也有自己的创作特色和创作路径,并从思想观念到创作实践,形成了一种与传统山水画有所区别的艺术思想体系。
1.在云彩的演化与人生的通感中挖掘新的题材内容
马克思指出,在大宇宙中潜藏着揭示人的本质力量的无限可能性,大宇宙是创造美的无限可能性的母胎。大自然的秘密很少暴露在表面,一切美的现象都潜伏于具体的事物之中。象征人的精神灵魂的美的信息,往往也就隐藏在最简单、最普通、最不被重视的自然形态中,稍不留神便一晃而过。艺术创造的题材内容,只有通过艺术家敏锐的眼睛、多情的心灵才能被发现。
云彩是大自然中最生动活泼、最具运动美感、最容易使人触景生情、最能打动人心的一种自然景物。云彩千姿百态的运动演化虽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它在运动变幻中所产生的节奏旋律和气度韵致,与人生的新陈代谢、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等生命节奏具有类似相通的特征。云起云涌、云卷云舒、云生云灭的幻化,平铺时“如棉云叠望无垠,色彩缤纷几万顷。似海汪洋帆影少,风吹浪拍碧空晴”的景致,翻腾时“一目望无边,浪接遥天,晴空万里太阳偏。大地山河淹浪底,不见人烟”的情怀,奔腾时如一望无际的银流从天边奔涌而来,万壑泻玉于山谷间的情景,等等,都会激起人们丰富、强烈的情感波澜。
云海山水画正是将云彩这一被传统绘画忽视、淡化的物象,推为创作的主体元素和题材内容,发掘其审美价值,并以“云法造境”艺术思维实现物化为我,我化为物,对象人格化,情感对象化,赋予其丰富多元的精神内涵,创造出了与传统山水画拉开距离的艺术新样式,拓展了中国画的审美表现空间。
2.提炼云海山水画独特的画云方法
新的题材内容需要提炼新的笔墨语言来实现。在中国画创作中,“实”的东西好表现,“虚”的物象难把握。云彩是大自然中看得见、摸不着、忽隐忽现、变化无常的一种柔和的气体,按照中国画“骨法用笔”的要求,用笔墨在宣纸上固定云彩的形态,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因为云彩的虚和柔与“骨法用笔”的实和刚是存在矛盾的。能否解决这个难题,是长期以来祖先留给我们在技法上需要突破的空间之一。特别是云海山水画要把云彩作为主体,其在画面中占的空间大,如果大部分画面都是柔绵的云雾,不见笔触,缺少刚性的支撑,无法实现虚实、刚柔的交融协调,那么画面效果就会不理想,也不符合中国画“骨法用笔”的要求。
在“云法造境”艺术思维下,云海山水画并不是为了画云而画云,而是用自己的思想去体悟、用笔墨技法去造“心中之云”,通过“师法自然”去摸索、领悟自然界与艺术表现相通的规律,并将之上升为一种法度——“画法从于心”。通过多年的探索提炼,云海山水画把虚无的云彩与有质感的大海、江流联系起来,采用刚柔相济的笔触来刻画云彩的形态,赋予云彩以质感,表现其虚实相生的神韵,形成了一套画云的独特方法。概括起来就是:化虚为实,以实写虚,虚实相生,笔墨交融,一笔一个面,似山似海似云三位一体。具体而言就是:先刚后柔,以刚带柔,刚柔相济;先浓后淡,先重后轻,浓淡互融;先线后面,以线拓面,线面交融。在具体运用上可归纳为:大胆落笔,逐渐生发,细心收拾;先干后湿,先浓后淡,虚实相间;以云带山,以云带水,似山似海似云浑然一体。在掌握了云法大的规律基础上,再提炼出适合不同形态的诸如烟云、瀑布云、波涛云等具体的技法。
云海山水画的云法在吸收传统留白法、勾云法、渲染法等精髓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新的表现方法。由此塑造出的云彩意象,整体看起来是云的感觉,又能处处见笔,解决了从虚无缥缈的云彩物象到画面艺术意象形成过程中笔墨表现的难题。它既符合中国画“骨法用笔”的要求,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现技法,丰富发展了中国画的笔墨语言。
3.云海山水画赋予云彩生命精神,营造审美新意境
山水画的创作目的不止于描摹出大自然的形状,更要作为一种认识宇宙本体的特殊途径,是悟道、体道的一种手段。山水画创作需将宇宙自然的生命之美与人内心的审美体验融合为一。山水画家在观察体悟自然客观形态的基础上,让内心与自然交感融通,“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达到以画悟道、体道的目的,进而达至审美的境界。
画道通乎大道。道家认为:道生于宇宙之先,且不可名之,其存在状态有二,一为气,一为象。气无形状,属虚之类;象有形状,属实之类。气与象可以相通,两者是无和有、虚和实的关系。
自然演化中的云气运动变化与人生精神生命的情感波动,都呈现为一种有规律的运动节奏。这种运动节奏是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活动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云气的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演化形态,具有丰富、多元、强烈的象征寓意,它为人与天的心灵感应与情感融通提供了理想的媒介。云海山水画将云气这一最具“气”的物理与精神特质的物象推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元素,为创造气势美、动态美、整体美、神韵美的中国画审美新境界打开了“方便法门”。
创作云海山水画,就要通过内心与云彩的交流融通,赋予云彩以生命和精神,实现物化为我,我化为物,对象人格化,情感对象化,建构出融天地自然大化流行的生命运动与社会人生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为一体的审美意象,创造出独特的气势美、动态美、整体美、神韵美,张扬大自然与人生合而为一的精神意蕴,传达“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和气韵生动的生命主题,开拓了一种艺术审美新境界。
三、“时空水墨画”的艺术特质
“时空水墨画”与传统山水画不同,与云海山水画也不同。它是将古代哲人用文字表达的中国人特有的时空观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宏观整体审美观,通过中国画的笔墨语言、艺术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时空水墨画”在把握中国哲学对宇宙精神的内涵、特质等的独特认知基础上,对宇宙精神的审美生成、符号创造和审美表现等方面建构出了系统的创作体系。它以“云法造境”创作理念、创作方式为基点,融通宇宙时空、人生和艺术,突破传统山水画画山、画水、画树、画云等具象形式的束缚,将审美思维提升到对宇宙时空的生成变化和对社会人生情感体验的宏观整体把握上,通过对广袤无垠的宇宙时空、四维空间的生命律动等“似像非像”的系列意象符号的创造,表现了宇宙自然时空无尽、雄浑博大的大美景象和“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
具体而言,以“云法造境”构建“时空水墨画”,就是将云彩的运动神韵作为画面的主旋律,让天空、大地、山川等一切景物围绕这一主旋律展开,并以此为中介,整合天地间适合意境创造的表现元素,把自然上下物象连成一体,上达苍穹,下连大地,一以贯之,展现洪荒初辟、天地空蒙、日月辉映等种种奇特神秘的时空境象。
因此,欣赏“时空水墨画”仿佛置身于无极太空俯瞰地球的浩瀚山川,是山?是海?是云?画面中没有具体可指的形象,但又好像无处不在,非常亲近。它把欣赏者带入一种远古、一种神秘、一种浩瀚无垠、一种返璞归真的美的境界。
“时空水墨画”将山水画由传统的对可游可居、小桥流水人家的静态美的追求,提升扩展至体验宇宙时空崇高、雄浑、博大、神秘的宏观美、整体美、运动美、节奏美、内在美,把中国画的意境提升到了一个更神秘、更高深、更广阔的艺术境界。
因而较之传统山水画、云海山水画,“时空水墨画”更符合中国人的宇宙时空观,更能体现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也更能彰显中华民族“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和“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审美文化特质。
1.审美视野的拓展为“时空水墨画”提供了新的表现空间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大大拓展了人类的审美视野,为我们从各种不同角度观察宇宙自然——看天、看地、看山、看水、看云海、看宇宙星空——提供了方便和多种角度转换的可能,为绘画创作提供了新的表现空间和新的审美取向。古代画家是靠行走、骑马看山看水,不可能像我们今天可以日行千里,可以坐飞机从高空俯瞰山川大地、大海云海,还可以从外太空观察宇宙天体。所有这些都为当代中国画创作拓展了审美视野,开拓了审美空间,更有条件去体悟与表现宇宙天地博大神秘、生生不息的宏观美、动态美、神韵美。
审美视野的扩展和审美视角的改变,势必唤起创作理念和创作方式的更新与飞跃。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局限于对具体可视对象的刻画,而是着眼于宇宙天地万物,以宏观整体的视角,对宇宙人生做全方位的观照,追求“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在对宇宙天地的审美观照中,如果采取宏观自然、俯瞰大地的视角,大地上的物体大多不能具体可指、清晰可辨,看到的是一种大地的原始轮廓,感受到的是一种天地万物运动流变的节奏与韵律。比如从飞机上看大地,山石、树木、屋宇、人物等由于距离遥远而变得模糊不清,映入眼帘的只有那高山低丘,起起伏伏,连绵万里;崇山峻岭、江河大流,曲折延绵,如龙蛇般在流动延展;大漠沙海一浪连着一浪,就像大海的波涛,也如吞吐天地间的云海幻化。仰望星空,云海瞬息万变,千姿百态;日月星辰明灭交替,流转不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拍摄到的外太空星云天体,浩瀚神秘,包罗万象,旋动演化。在宏观视角下,宇宙万物都变成不可名状的混沌“大块”,呈现为一种宏阔苍茫、流动变化的节奏旋律,显示着空间的无限延绵和时间的周而复始,给人以无限丰富的想象空间。这种宇宙自然宏观美的感受,很难用言辞描绘,似乎只能用“时空”两字来概括。因此,在传统山水画中尚未得到很好表现的宇宙天地宏观之美感,可以成为当代中国画实现现代转型与创新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另外,古代画家靠行走骑马看山、看水、看自然,由于视距比较近,看物体多以身临其境的方式,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海就是海,云就是云,眼中的景物多呈固定、静止的形态。所以传统山水画以表现静态美的作品为多,追求一种小桥流水人家、可游可居、静态美的情调。而当今我们能上天入地,仰观天,俯瞰地,将自我投身于生生无穷、变易不息的宇宙大流之中,以自我的心灵节奏体合宇宙的生命节奏,更能感受“天人合一”的宇宙神动之美、生命之美。因此,宇宙天地的运动美、节奏美、宏观整体美,在当代中国画中应该加以深入探索、深入表现。
中国画既可以有传统画山画水、表现静态美的传承者,也应该有开拓性的艺术创新者,涌现出更多表现宇宙时空宏观美、动态美的艺术新样式。“时空水墨画”不拘泥于对客观物象的机械描摹,不去刻画具体可指的一山一水、一石一云,而是描绘宇宙时空中洪荒初辟、乾旋坤转、天地空蒙、日月辉映等种种玄远神秘的时空境象和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宇宙时空演化,表现了宇宙天地的一种大运动、大节奏、大气势、大生命,为中国画表现天地大美的审美境界开拓了新的表现样式。
2.提炼似山似云似海三位一体的笔墨表现新语言
中国画笔墨语言的至高追求是以有限表现无限,笔墨既能取形又不为形役,能使画面超越于具象而获得更加丰富的内涵,传达出更强烈的宇宙生命意识,从而将宇宙生命节奏转换成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时空水墨画”以“云法造境”艺术思维,抓取宇宙天地万物“一气之流行”演化而出的节奏运动这一主线,以之为主旋律来统领艺术创作。作品中的所有物象,都按这一主线、主旋律展开,山、海、云、日月、星辰等一切意象,都统一在这天地通流的气势、韵致中。在画面构成中,取象既“师法自然”,又“中得心源”,注重有无相成、虚实相生,追求“大象无形”“象外之象”。笔墨讲求动势、活力与变化,用笔用墨注重节奏韵律,提炼出了点线面结合、似云似山似海三位一体的笔墨语言,形成画云有山的质感、画山有海的韵致、既像云又像山更像海、“似像非像”极具表现力的独特技法。“时空水墨画”通过抽象的笔墨写意和独特的形式语言,表现宇宙万物大化流行、整体贯通、生生不已的玄远意境和生命律动,构建起自由的主体心灵和活泼的宇宙生命之间浑然一体的意象空间。整体画面既呈充实之美,又具空灵之韵,富有节奏感、韵律感,超越了具体实在而呈现更加丰富的内涵,形成了既与古人不同也与今人迥异的独特风格面貌。
可以说,这种表现技法的产生,吸取了传统绘画的精髓,得益于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体悟。它为表现一种时空无尽、苍苍茫茫、“似像非像”的宏观艺术效果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画现有技法家族增加了新成员,而且提升了中国画笔墨的写意精神。
3.创造博大雄浑的宇宙精神新境界
“时空水墨画”是以中国人的宇宙时空观为根基,通过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审视与体悟,突破传统的绘画形式和精神境界,将中国画往哲理高度、情感深度和创作难度发展的一种新创造。
“宇宙境界”主要指审美主体以博大深邃的心胸体验宇宙人生,深刻领悟宇宙人生的真谛,以融宇宙意识、人生情调、审美意味于一体的天地“大美”的艺术表现,为人类构建一个自由超越的精神家园。在“时空水墨画”创造的艺术意象体系中,混沌初辟、天地创生、乾旋坤转、大化流行、日月同辉、风云激荡等尽皆入画。日月星辰、大地山川、巨型山体、云海大海等在运动中扶摇上升,黑白、光影呈韵律性交替轮转,冥冥之中似山似海似云的“大象”在左右排宕,似海心潮,运动幻化,宇宙天地间一种无边无际、至广至大的精神力量扑面而来。
“时空水墨画”通过对宇宙自然的宏观审美,觉解到宇宙人生的本质与形而上的意义,并通过“宇宙境界”的审美生成,创造出了融宇宙意识、人生情调、审美意蕴于一体的艺术作品新样式,构建了一个大自由、大超越的精神世界。它是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复归与升华,是传统文化精华在艺术创作中的真正激活,是对宇宙人生深切体悟后的个性化创造。
总之,“时空水墨画”以创新的思维,透过宏观自然、全方位观照的审美视角,借助“云法造境”创作方式,开辟了一个穷极天地、囊括古今、浑融万物、时空合一的审美空间,再现了宇宙人生的大演化、大律动、大节奏,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活力和时代精神气魄。“时空水墨画”拓展提升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空间和精神境界,为中国画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为“时空水墨画”另立名称,其目的在于为中国画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一个明确的、具有现实价值的思路和方法,也用自己的实践去证明中国画往更高、更深发展的另一种可行路径。这也是我作为一名当代中国画画家,想用毕生精力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的一份努力。
四、“云法造境”作品两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得到广泛肯定与好评
从1991年立足黄山开始,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以“云法造境”新理念、创作新方式创构出的云海山水画趋于成熟。2001年11月27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在中国美术馆主办“黄海之歌——钟章法水墨云海画展暨学术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现国家画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画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等单位的专家和领导。潘兹、王镛、杨力舟、于志学、孙克、刘曦林、邹佩珠、水天中、翟墨、程大利、汤池、陶咏白、顾森、赵力忠、梁江、吕品田、张晓凌、陈瑞林等专家学者就将云推为中国画创作主要元素的艺术创新和“云法造境”的理念、创作方式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对我深入大自然、师法自然的创作道路和继承传统、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此后,又经过十年艰辛的探索、研究与创作,“云法造境”艺术创新以云海山水画和“时空水墨画”这两种具有不同的艺术形式和人文意境的系列作品,第二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由中国美协艺术委员会、金华市委宣传部、武义县委主办,于2010年7月在中国美术馆6号、8号厅举行。时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中国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马书林,金华市委宣传部、武义县委领导等参加了开幕式。参加学术研讨会的有王镛、尚辉、薛永年、李树声、孙克、刘庭华、汤池、刘龙庭、夏硕琦、陈履生、徐虹、梁江、李一、赵力忠、郑工、余丁、邹跃进、王志纯、陈醉、刘曦林、丁杰等国家级学术机构的著名学者、评论家。
专家学者们对“云法造境”创作出的云海山水画和“时空水墨画”都给予了很高的学术评价,特别是对“时空水墨画”表达了强烈的兴趣与高度的肯定。正如薛永年先生所说:“看了钟先生的展览和文字材料,觉得耳目一新,充满了探索性、开拓性,也有继承性。他的创新,致力于开拓山水画的新空间,突破口选择画云,又是植根传统的。前人有一定认识,但是没有解决,他再继续往前推进,有超过前人之处。他发现了黄山云海的美,但不是纯粹画黄山,是画观察黄山云海后的一种想象。以云作为画面的主体,气魄很大、很开阔,形成了两种类型:一种是云海山水,一种叫时空水墨。云海山水已经是一种新的面貌了。时空水墨更由画地面的云海实景上升到对宇宙时空的生成变化的想象,画广袤无尽的时空,画四维空间里的生命律动。他通过云法造境、水墨时空,来表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给画云以丰富的内涵。不只是开拓了题材,而且也开阔了视野,是一种精神性的探索。”中国美协原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琦先生亲笔题词:“云法造境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一条新路。”
“云法造境”两大系列作品不仅受到国内专家学者的好评,而且还得到国外艺术家、美术理论家们的关注。日本学术期刊《教育实践综合研究纪要》(ISSN1346-8294)刊发了由日本山口大学副校长、美术教育家、博士生导师福田隆真教授撰写的论文《水墨画家钟章法的创作理念和美术教材化》,以七个版面的篇幅阐述了“云法造境”的创作理念,指出这种创新性水墨画在美术教育中具备教材的价值。
五、从艺术实践到理论建构形成独特的艺术思想体系
“云法造境”三十年,从深入大自然,钻研文化传统,树立自己的艺术创新观,到创立“云法造境”新理念、创作新方式,再到创作出云海山水画和“时空水墨画”两大系列作品,我的创作与思考一直没有停歇。几十年的时间,几乎是在日间挥写夜间思中度过。在此期间,不断地画了写,写了画,数十篇文章在《美术》《美术观察》《国画家》《中国文化报》《人民政协报》《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等刊物发表。《云法造境艺术思想与创造》于2019年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云法造境艺术思想论集》在2021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些作品和论文集是对自己从艺术实践到艺术理论的建构形成艺术思想体系的一次总结。
经过三十年“云法造境”的艰辛创造,云海山水画和“时空水墨画”以前所未有的艺术特质展现在世人面前。它们以铁的事实证明:中国画并不是没有创新发展的空间,而是需要艺术家们甘于孤独寂寞,勇担历史使命去为中国画的创新发展而奋斗。
回首过往的几十年,一个从小热爱艺术,并一直从事艺术创作的普通画家,仅凭着对艺术的执着,几十年特立独行,坚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这对一些普通欣赏者,或是对艺术创造涉入不深、创新与模仿不分的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更可能为艺术思想保守、反对创新的人所不容。我选择这种不愿向现实妥协,反而矢志不渝坚持的道路,在孤独寂寞中苦度终生是必然的。但作为一个极其普通的艺术家,我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思想,能用自创的创作方式,创造出云海山水画和“时空水墨画”这两种与前人不同、与今人也不同的系列作品,并能从实践到理论形成自己的艺术思想体系,应该可以说基本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也可以说无愧于人生,无愧于社会,无愧于所从事的中国画艺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