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画为体,以史为魂
——党史题材画作融入思政教学的意蕴与原则
2021-12-05张纯刚
张纯刚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史,波澜壮阔,厚重深远,这一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大议题一直都是美术家创作的重要主题,美术界因此涌现出了一大批党史题材的优秀作品。这些画作既是优秀的艺术创作,同时也具有独特的社会文化意蕴,是对社会的另一种呈现,在带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还能够给人启迪,引领人走入历史情境,开启一段精神之旅。在学习百年党史的过程中,党史题材画作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供了宝贵资源,充分挖掘其中的育人价值,对于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百年党史中感悟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更好发挥思政课教师“主力军”、思政课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有重要意义。
一、画-史呼应:党史题材画作提供党史学习的可视化视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在百年接续奋斗中,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1]《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要求,在全社会进行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宣传教育,突出青少年群体,贴近青少年需求,引导他们听党话、跟党走。[2]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的时间跨度长,涵盖内容多,覆盖主题广,面对如此广博的内容,青少年可能无法感同身受,产生畏难情绪,学习起来也容易陷入机械僵化。因此,要发挥党史在思政课中的育人功能,讲好党史这堂“大思政课”,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挖掘有效的党史资源,借助鲜活生动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习党史,理解百年党史背后蕴藏的深刻道理,担当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党史题材画作有助于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丰富内涵。党史题材画作是对百年党史的记录和反映,是党史的文化呈现。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创作主题,很多优秀画作就是对这一历史进程的视觉化呈现。这些优秀作品既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成就,也是这一时期社会历史文化在艺术层面的体现。从生成角度来看,党史题材画作是以百年党史为创作源泉的。这些美术作品以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题材为主旨进行创作,是以历史进程为来源的精神文化产物,是对历史进程和历史活动的记录。从功能价值来看,党史题材画作提供了一个学习党史的独特维度。艺术创作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党史主题画作是与党史进程中的人物、事件关联着的一种社会文化认知。作为一种记录历史的艺术活动,画作本身也就与历史密切关联,具有社会性,承载着再现历史的功能。
党史题材画作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美育实践。党史题材画作以画为体,以史为魂,体现了美育和德育的统一。党史题材画作往往聚焦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形象化表达。学习者从一幅画切入,在观赏画作时,往往会进一步主动探究画作内容、表达主题、历史背景、情感价值等,从而促使观者调动已有知识储备,促成探究式、延展式学习的发生。同时,视觉资料更容易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激发知识唤起过程,让党史学习教育的效果更深刻更持久。由此,在党史学习过程中,党史题材画作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能够实现美育的效果,还能够提供有效切入历史和理论学习的途径,一举两得,故可作为党史学习的可视化材料加以充分发掘。
二、画说党史:党史题材画作具有活化历史的独特优势
党史学习教育的途径不仅限于抽象文字与理论,以画作切入党史学习具有超越文字扁平化的具象优势,能够使相对枯燥的历史活起来,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1.画作具有直观性特征
画作以视觉形式直观呈现历史事件。著名学者任继愈曾指出:“只有历尽灾难、饱受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才有刻骨铭心的‘翻身感’。经过百年的奋斗,几代人的努力,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这种感受是后来新中国成长起来的青年们无法体会得到的,他们认为中国本来就是这样的。”[3]这种历史情境感的缺乏,并不能从抽象文字中得到有效补足,相反,画作的视觉形式具有较好的优势,能够以生动的画面把青年学生带回历史情境,从而使青年在鲜活的历史张力中感受理论创造的内在逻辑。优秀党史题材画作所集中呈现的是一种社会认同和共识,画作以视觉形式、运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元素将我们社会中的共识性认知表达出来,是对理论与实践的一种独特的再现与活化。
例如赵志田的国画《众志成城》(2003),画作表现了全国人民奋力抗击“非典”的场面。在这幅画中,学生能够直观看到领导人、医护工作者、工人、捐款箱、记者、中国结、“生活”字样等诸多元素在同一时空的呈现,这些元素构成的历史全景使学生们更直观体会到抗击“非典”需要全国人民上下齐心、共同应对,体会到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正是百年大党根本工作路线的形象再现。同时联系到当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学生们更能深切体会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2.画作具有故事性特征
画作的叙述方式是故事化的。画作以视觉元素集中呈现一个场景、一个事件、一个或一组人物,并进而通过画作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突出主题,突显主旨,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而一般的理论性文字则侧重于使用概念表达抽象理论或观念,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充分调动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准确把握理论内容,是一个从理论切入来理解实践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讲,画作的故事化叙事方式更符合人们通常的认知习惯,便于观者从所见有所感进而感知画作所传递的情感、价值、观念等,能够有效补充理论学习的形象感。
例如国画《生死印——1978年安徽凤阳农村承包责任制》(2009),描绘了安徽凤阳农民在油灯下签下“生死状”、开启包干到户的场面,画面细致呈现了农民按下红手印的瞬间,画面中的农民形象、黑白的色调、红色的手印,鲜明刻画了改革从农村开始的特征。观赏这幅画促使学生回到历史情境中,透过具体人物和具体故事,自然也就能够理解当时农村改革的大背景和探索的不易。
3.画作具有共情性特征
画作具有激发兴趣、推动观者进入深度学习的优势。一方面,画作图像是静态的,所呈现的信息也是片段式、截取式的,天然地促使观者发问,如画作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如此创作、画作有什么含义等,吸引观者主动思考并发掘背景信息和深层意涵。另一方面,观看画作时,就产生了观者与画作之间的互动,画作的形象与含义持续调动观者的思维,促使观者开启历史知识储备,检索已有知识和理论架构,进而明了画作的所指含义,从而实现学习的强化或呼应。
在赵志田的国画《大庆工人无冬天》(1973)中,大庆工人在漫天飞雪中钻井,纷飞的雪花表现了天气的严寒和恶劣,铁人王进喜和工人们紧张地操作着钻井设备,画面远处高耸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标语。学生观赏这幅画能够共情地体会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面临的困难和顽强拼搏、敢于奉献的大庆精神。透过画面所传递的情感,学生不仅能切身感受到发展成就取得的不易,还能够深刻体会到,中国要应对当前发展中的困难挑战仍要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由此,画作成为激发学习的媒介、渠道和催化剂。画作成为另一个学习触发点,有助于形成学史的多点强化。以画说史相较于文字历史和抽象理论表现出更为独特的优势,加以充分挖掘能够增强学习的可视化程度和体验感,有效促进学习。相较于摄影作品而言,画作的独特性还在于,通过创作者的艺术加工,画作更具主题性,更能凸显历史事件所体现的观念、精神,有助于学生在观赏解读过程中读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精神。
三、基本原则:画作融入党史学习教育需注意的问题
将党史题材画作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实践,需要把握好几个原则。
1.美学原则
首先应该选用直观通俗的画作,侧重画作的形象呈现和情感表达,避免使用过于专业艰深的美术作品。其次,应符合形象性原则,即所选取画作的内容和形象直白、生动,能够让观者从中产生直观印象,并基于直观印象来感受画作的内涵和精神。最后,应符合情感性原则,即所选取画作具有较为丰沛的情感表现力,能够激发观者情感共鸣,进而在情感上拉近与观者的心理距离,使观者乐于亲近和进一步拓展学习。
2.价值原则
画作应该在体现艺术美的基础上,能够进而呈现生活美、人民美,以美的事物启迪学习者,以美感滋养观者的心灵,以美的形式弘扬国家和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理念。因此,画作内在价值导向也应该是积极的、向上的,能令人振奋与获得力量的,与立德树人同向同行。再者,画作应该具有生活化的特征,表现日常生活主题的画作更加能够拉近距离、激发共鸣。
3.契合原则
所选取画作应该具有主题相关的特征,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这一主题,围绕理论阐释、价值阐发、立德树人等主题,有机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合理发挥辅助作用,锦上添花,避免喧宾夺主。
总之,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融入相关的党史主题画作,既能提供美的享受,同时还能够以视觉形式观照历史,使学生在受到艺术之美熏陶的同时,更加沉浸和享受知识之美、理论之美。有效发掘画作资源,创新理论学习教育方式,既是学习环境发展使然,更是教育者应有的责任担当。这一探索的过程还应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推进。